分享

孔子为什么给他的儿子取名叫孔鲤?其实并不是随便的这么叫的,是因为他受到了国君的尊敬,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

 益之道 2022-09-24 发布于湖北

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叔梁纥去世了,孔子与母亲颜徵在相依为命;17岁时,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只好到处打工养活自己,做很多“鄙事”。到了19岁时,孔子娶了宋国的女子亓官氏为妻,20岁时生下了他的独子。他给这个儿子取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孔鲤,字伯鱼。也就是说孔子的儿子叫孔鲤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孔鲤的字也叫鱼。

       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名字呢?《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kuàng,赐予,加惠),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原来是因为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给孔子,以示祝贺。孔子感到很荣耀,就以鲤鱼作为他第一个儿子的名字,还取个字也叫伯鱼。

       这也太随便了吧?许多人对孔子的这一行为很不理解。

       钱穆先生就分析说,孔子以士的身份为鲁昭公服务,而鲁昭公正好在钓鱼,钓到了一条大鲤鱼,此时正巧孔子的儿子出生,所以两好合一好。孔子就别出心裁地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给他的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伯”是排行老大的意思,所以他其实就叫孔鲤鱼。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当时鲁昭公钓的是一条鲫鱼,那估计孔子的儿子就会叫孔鲫。如果……?不能再如果,否则就是对圣人大不敬。

       孔子七十三世孙,北大著名博士生导师孔庆东,就是那个骂香港人的“孔和尚”,对此也有妙语:“孔子也真够随便的,倘若国君送来一个美女,大概就会给孩子取名孔女,字美眉了。”

       要知道鲁昭公是一国之君,孔子如果只是一个庶民,那么周礼有一个规定,叫做“礼不下庶人”。鲁昭公送礼的对象绝不可能是庶人。所以鲁昭公送来的不是一条鲤鱼,而是孔子的士族的身份证,鲁昭公用这样的办法在向贵族社会表明,我今天就是要用国君的身份来对孔子的士族身份给予这样的一个确定,孔子的士族身份就这样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又被恢复了。

      士族身份真的很重要吗?为什么孔子很在乎?

      我们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母亲去世后,他按照当时的规矩,穿起了丧服为母亲守孝。这时候鲁国贵族季氏要招揽人心,就摆宴席款待鲁国贵族。孔子作为流落在鲁国的宋国贵族后代,他的父亲也是个陬邑大夫,算得上是士族,所以孔子也去参加季氏的家宴。但是在门前遭到了季氏家臣阳虎的阻挠。阳虎说“季氏宴请名士,可请不到你啊”。孔子没有办法就只能回家了。也就是说阳虎根本不承认孔子士的身份。

      可想而知,当时父母双亡的孔子是多么没面子。自己明明是贵族,却得不到别人承认,这件事给孔子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仅仅三年后,鲁昭公赐鱼,让刚刚20岁的孔子感到无上的荣耀,也让他对鲁昭公充满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伴随着孔子的一生。国君鲁昭公为什么要对一个刚刚20岁尚未出仕的年轻人如此重视,给予他这么高的礼遇和荣耀?在三年之前,孔子17岁时,他想参加鲁国贵族季氏的家宴,当权的季孙氏的一个小小的家臣阳虎都看不起他,根本就不承认他的士的身份。所以就,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此时的学问和人品,获得了国人的尊重。这此学问当然不是那些底层人谋生之学,即所谓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等技能。能够获得有权有势和上层社会认可的学问,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公认的社会标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由此可见,孔子到了20岁时,通过自学成才,不仅成了通晓“六艺”的专家,成了国家最需要的人才,而且得到鲁国上层社会的认可。

       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受到当权者的尊敬,一定有让当权者尊敬的理由。

       孔子从一无所有,到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一定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加汗水努力获得的;一个刚刚20岁的青年,居然能进入国君的法眼,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一个常人达不到的学问水准。鲁昭公给孔子送来的,不是一条鲤鱼,而是一个士族的身份证,一个贫寒学子通过自身拼博进入官场的通行证。一条鲤鱼,象征着国家、政府对孔子身份、地位的肯定。由此奠定了孔子在鲁国的地位,并为他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搭起了上升的阶梯。

       鲁昭公送鱼这件事,标志着孔子在鲁国的政治以及其他的社会前程,已经曙光初现。

过庭之训

       孔鲤是孔子的独子,相比乃父孔子,他在历史上只留下过一个“孔鲤过庭”的典故。

[魏晋] 曹操《善哉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这是汉末一代枭雄曹操所作的一首诗中的一部分,叙述的是曹操少年时期顽劣无学:“不闻过庭语,未经三迁教。”这里的“过庭”,即“过庭之训”就是说的孔子对孔鲤的教育。

      有一天孔子不上课,上午正在院子里站着,孔鲤蹑手蹑脚从书房出来,想溜出去跟小朋友玩,结果被孔子叫住了。“孔鲤,哪儿去?”孔鲤说:“父亲,我想出去走走。”“你今天学《诗》了吗。”“还没。”“学不好诗,出去就不会跟人说话。”孔鲤于是带着些许失望,回去学诗去了。又有一天,孔鲤依然悄悄的从他身后准备溜出去玩,孔子依然不出所料的叫住了他。“孔鲤,哪儿去。”孔鲤依然脸上带笑:“出去走走。”“学礼了吗。”“没有。”“不学礼,你就不会做人。”孔鲤依然心怀失落的回去读书了。从这毫无修饰的寥寥数语中,一个严格沉实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而孔子对孔鲤的这段教导之语被后人归结为“过庭之训”,与“孟母三迁”一起被奉为严父慈母之教子圭臬,流传千古。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后来就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以喻长辈的教训。父对子的教育,古代称“庭训”。

你父不如我父,你子不如我子

      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没有甚么建树。但因为是圣人之子,故孔鲤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子的孙子叫孔伋,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发展,著《中庸》《孝经》等儒家经典,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

      孔鲤虽然没有什么很高建树,但他生了个好儿子孔伋,也就是子思。

       孔伋的成就不得了,儒家经典《中庸》《孝经》就是他作的。孟子也是他的再传弟子。历来的公论,都认为子思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上承孔子,下开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孔子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如今所有孔氏子弟都要尊孔鲤为“二世祖”。孔子和孔伋都比这位“二世祖”有名气,就有传说孔鲤对儿子和父亲说过“你父不如我父,你子不如我子”的话来调侃。

      有一次,孔鲤对父亲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他又对儿子子思说:“你父不如我父。”虽然是一种玩笑之言,其中也透出一种人生的无奈与自我解嘲。用孔庆东的话说:“这孔鲤凡事有老爸罩着,进取心不强。也并未给儿子吃什么小灶,他有教无类,能不能成才就看你自己了。”

       孔子七十一岁,孔鲤去世,孔子家无余财,连出殡用的椁都没有。棺椁是当时安葬死者盛放遗体的用具,兼为木制,分内外两层。棺通“关”,意即将尸体关起来。椁通“郭”,将棺材包住,犹如内城被外郭围住一样。孔子将儿子埋葬后,跟学生们说:“亲不亲的,都是自己儿子。但是葬礼要量力而行,有棺无椁,我没觉得有啥对不起他的地方。”又两年,孔子阖然而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