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庄公碾压、吊打侵犯郑国的北戎,“春秋小霸”绝非浪得虚名

 益之道 2022-09-24 发布于湖北

  五千年中国历史无不证明一个事实,凡有内乱必遭外患。中国的四周从来不缺虎视眈眈的异族。

  春秋时期,周幽王遭犬戎之祸,身死朝灭。平王东迁,周天子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中原诸侯逐渐陷入混战之中。居住在西北的戎人开始往中原地区渗透,与中原诸侯国之间时有摩擦。

  公元前721年,鲁国就曾与戎人发生冲突,鲁隐公与戎人谈判不成,直接派公子无骇攻入到了戎人的国家极国,鲁国的另一个大夫费伯干脆趁机将极国给灭掉了,这样戎人就老实了,主动与鲁国取和。

  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郑庄公三十年,居住在今山西交城、平陆一带的戎人见郑国连连与东方的宋、卫、陈、蔡发生战争,无暇北顾,想趁机侵犯郑国。

  而郑国此时正与宋国打仗。见戎人来袭,郑庄公只好暂时放下宋国,亲自带兵抵御北戎。

  春秋时间各诸侯国作战主要是用战车。一辆兵车上面有三人,一个人负责驾车,居中间;一个人站在兵车右边,执一长戟,负责近距离拼杀;还有一个人在后面,持弓箭,负责远距离射箭。如果是指挥用的兵车,上面还有一个人负责击鼓传令。战车后面还有步兵持戟维护战车的安全。

  战车作战,冲击力大,突破能力强,但是不易转向,如果驾驶水平不高,弄得不好还会翻车。所以驾车是古代人的“六艺”之一,是要好好学习的。

  可当时的戎人是用步兵作战,他们没有战车。虽然是春秋小霸郑庄公亲自领兵,可是他害怕郑国的兵车往前冲,而戎人的步兵绕到郑国的兵车后面去突袭,兵车不好转弯,就会吃败仗。

  郑庄公的二儿子公子突给他献计说:“我们可以用伏击之计打败戎人,我们先派勇敢而无刚的士兵作为诱敌之兵,前去试探敌军,将戎人诱进战场,然后快速离开战场。国君设下三批伏兵等待他们。”

  为什么要用“勇而无刚”的士兵去诱敌呢?勇敢,则在兵少的情况下敢于前进;无刚,完成诱敌之后,必然在能很快后退。春秋之时,中原诸侯作战的士兵多是贵族身份,他们往往勇于前进而耻于后退,只有无刚的人才愿意后退。

  公子突进一步分析戎人军队和士兵的特点说:“戎人的军队轻率冒进而不整肃,没有纪律性;士兵贪婪而不团结,打胜了各不相让,抢劫物资、争夺战功;打败了各不相救。前面的士兵见到财物和俘虏,他们必然只想着前进;前进时遇到伏兵突起,必然赶快奔逃,后面的人不会去救援,敌人就没有后援之兵。”

  所以公子突十分肯定地说:“所以,我们的伏击一定可以成功。”

  公子突应该是长期处在与戎人作战的前沿阵地,才会对他们有如此熟悉和了解。

  郑庄公认为公子突分析得十分有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郑庄公派大夫祝聃率领郑国军队设伏兵。祝聃是郑国的一员猛将,在几年之后繻葛之战中,就是这个祝聃用箭射中了天子周桓王的肩膀。

  这一次,戎人先是见郑国挑战的士兵没有怎么抵抗就逃走了,他们以为郑兵很弱,很快就进行追击。祝聃早就率领大军在等着戎人,果然,戎人士兵一见到郑国伏兵一起,马上掉头就跑。祝聃的三处伏兵立刻驾着兵车追击,将戎人分割成数段,前后夹击,全部歼灭了戎人之军。

  十一月的甲寅日这一天,郑国军队又打败了已经崩溃的后继部队,“大败戎师”。

  郑国对北戎的这场伏击战,表明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已经开始分析各国军队和士兵的作战特点,使用一些军事计谋和技巧。

  到了战国时期,类似于《司马兵法》、《孙子兵法》等理论著作的出现,就是在总结前人战略、战争的基础上,逐渐完善,最终上升为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影响至今。

  从战争的结果看,郑国完全碾压和吊打戎人,一扫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欺负以来的耻辱。

  正是因为郑国在这次与北戎之战中打出了经验,更打出了威风,公元前706年,当北戎侵犯齐国之时,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国派郑庄公的大儿子太子忽与大夫祭仲率领郑国军队前去救援,公子忽也是“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公子忽率领的郑军,不仅斩了三百个带甲北戎士兵的脑袋,还俘虏了大良、少良两个北戎的主帅。

  齐国国君齐僖公十分高兴,当公子忽向他献俘之时,当即决定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子忽。

  春秋时期所谓霸主,不仅是在中原诸侯中称雄,主要是要率领中原诸侯抵御外族侵略。从郑国碾压和吊打侵犯郑国的戎人,还帮助同盟国打败北戎,郑庄公小霸之名也是名副其实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