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看到国外博物馆的中国藏瓷后,一并归为八国联军的掠夺,并因此而愤恨,其实不然。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来看,中国瓷器唐代就有大量输出。 记得我在N年前看到过一篇论文,对海外“流失”的中国古陶瓷做过统计和归类,与千年瓷器外销的漫长历史相比,属于八国联军那个时段掠夺的占比极少,大约2%左右,更多的是通过官方和私营的海量外销、赠礼、交换、旅游携带等多种方式形成的正常流传。 文章提到,八国联军当年掠夺了圆明园的艺术品,很多都在北京的琉璃厂等地当时就出手卖掉了——这个观点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试想每个侵略者最后都抱着很多圆明园的艺术品回国,军队的纪律要求、军人的行李限制、艺术品运输条件的苛刻,都会成为阻碍,这种掠夺后并能直接带出国的情况,可能性也只存在于少数侵略者首领身上。 但从被掠夺的瓷器质量上讲,被掠夺的都是御窑精品,这是我们国人所痛心、痛恨的。 我觉得,能在国外的艺术馆看到中国的古陶瓷藏品,无须带着仇恨去观赏,因为我们不能参与和改变过去的历史,也不能一概冤枉眼前这些中国艺术品的身世。还是带着对中国艺术品的自豪感和敬畏心去欣赏这些难得一见的艺术品。 虽然被陈设在某些国家的顶级博物馆里,那些非正当原因离开了自己祖国的艺术品,与故宫及国内博物馆的艺术藏品相比,能从心里感受到它们缺失了本该有的尊严。 记得曾经在法国巴黎的集美博物馆看到那个众所周知的元代霁蓝釉白龙文梅瓶,有一种来探望流落在外的祖先的感觉。制作它的工匠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他亲手塑造烧制的瓷器竟不知何故,永远遗留在万里之外了,再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在异国的展厅里期盼着家乡来人探望它们。 今天继续分享“澳大利亚国立维多利亚美术馆藏中国古瓷”第3部分: |
|
来自: 一目了然古陶瓷 > 《系列:国内外博物馆瓷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