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江的改道——从早期淳安县古地图说起

 昵称QAb6ICvc 2022-09-2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宋《严州重修图经》中的《淳安县境图》

图片

万历《严州府志》中的《淳安县图》

图片

康熙《淳安县志》中的《县境图》

这几张古地图有不少不同,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淳安的母亲河——新安江是几幅图中最主要表现的对象之一。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县城东南方向新安江河道的变迁。

这一带,在新安江水库建设前有一巨大的沙洲。这就是风潭洲。

图片

风潭洲,得名于附近新安江中的风潭。宋代名儒、郡守方回来此地拜访方逢辰时,曾写下“朝窥石峡峡中石,夜宿风潭潭上风”的名句。该洲位于淳城东郊的新安江和东源港汇合处。新安江从洲的西侧流过。东源港从洲的东北方向流经,并从东侧环绕沙洲大半圈,至南部的塔底、丁家埠一带汇入新安江。洲的面积约1.662平方公里(2493亩)。土地肥沃,主要为耕地,春播黄豆,夏种玉米,秋植小麦油菜。民国时期,曾在洲上建有紧急降落的飞机场。

图片

新安江水库建设前的风潭洲一带

风潭洲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此洲是明代淳安知县海瑞离任后才出现的。在地方旧志中,风潭洲的古名为“鱼袋沙”,但见诸记载的年代并不早。较早的就是康熙《淳安县志》,但只有地图上的注记。在乾隆《淳安县志》中才开始有较多的笔墨记载。






乾隆《淳安县志》卷一:“古诗滩,在县东一里,南为漏港滩,中起为鱼袋沙。”

乾隆《淳安县志》卷一:“横滩,在鱼袋沙下。”

乾隆《淳安县志》卷三:“鱼袋港,在县南一里,俗名漏港。明万历十年,邑令戴公廷槐捐俸修堤。”


有关风潭洲(鱼袋沙)形成的最关键的一篇文献,是县志收录的《戴廷槐漏港议略》:

淳治襟带青溪,其源自新安右来,绕治而东之,接东溪水合流而放于江,其抱负环聚,为阴阳冲和之气所凝萃,是以钟为人瑞,元魁卿辅,项背相望。明正德末,南山麓金鱼界水,仅一衣带,细民逐利为舂磨,遂成漏港。水从南奔,湍激覆舟,渰溺弗胜计,且宦兹土者多不得右迁。每大比,淳士不预登选。或水斜流之祟与?余乃从都人士请,鸠工筑堤以护之,溪环水抱,冲气攸钟。自此而名贤踵企,将以媲美前代人文之盛,且安澜委润可以辟耕地,利舟楫,慎毋令蚁穴溃堤也。愿我士民终惠。余以观厥成。

据该文所载,新安江河道原先是绕过淳城往东流的,至东溪口村与东源港汇合。其形势呈现出环抱县城之象。这条古河道就在高坊、东庙的南部。之后在东溪口有东源港汇入,又向南,沿群山的北麓环绕,流经凌云塔、茂树坞口一线。方回拜访方逢辰提到了“风潭”。而方逢辰就是高坊人。可见,宋代的风潭其实应该在高坊南部附近的新安江古河道中。

图片

明以前风潭洲一带新安江河段

到了明正德末年(这个时间比海瑞任职的嘉靖末年还要早一些),因为村民要引水至南山山麓的细流中舂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江水顺势南奔,形成一条分岔的新河道。原来环抱县城之水就好像“漏”出来了一样,于是这条河道就得名“漏港”。“港”字的古义就是“水分流也”。康熙《淳安县志》卷二《水利》:“漏港,在县南一里。议者多云:宜用石堰堤防,仅留金鱼带水,令江水环抱,与东源水合,为阴阳冲和、人文钟萃之兆。近因堪舆家言其漏渐开,恐有不利后人,宜参酌之。”之后,漏港又因鱼袋沙而得名鱼袋港。

新安江河道的分岔,使得两股河道之间的土地成为四面环水的沙洲,这就是鱼袋沙。鱼袋的得名,可能与风水中的“金鱼水”有关。所谓金鱼水,以其“白头而分、交襟于脚,分合之行,如人腰带之间所配金鱼”而得名。当时的这段新安江河道,在南山一带分岔,一条东流的古河道,一条东南流的新河道(即漏港)。两条河道最后又在塔底、丁家埠一带重新汇合。这一形势正与“金鱼水”的描述相近。

图片

明至清中期新安江河段

但是,当时的人们认为,新河道的存在,破坏了淳城四周的环抱之水,甚至导致了淳安县文风的衰弱。再加上这段河道不利于航行,历代淳安官民便一直想方设法修堤,试图恢复新安江水东流的原貌。这就有了淳安县城新安江段上的重要水利工程——官坝的建设。

官坝,在鱼袋港口。每岁洪涛骤发,水从南山下,沿冲南岸沙堤,势高迅急,商船经此莫能上,时遭覆没,人以为患。国朝雍正八年,总督李公卫委郡守张公芳,自青溪渡下至香炉石上横溪一带,叠石为坝,并禁借名捕鱼损坏坝岸。自是导南岸之水婉注于北岸下,驱除壅沙,广纳上流,杀其势,俾就范围,予以约束。水循故道,人庆安澜,往来客舟遂恃以无恐。

——乾隆《淳安县志》卷三


建设官坝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漏港(鱼袋港)的水量,将江水引导至向东的故河道。但新安江水流沿南山而下其实相当于截弯取直,河水流动更加通畅,所以江水南流已是大势所趋。
自出现以后,漏港(鱼袋港)就从一条引水舂磨的涓涓细流逐渐发展成为新安江的主泓道。康熙县志的地图中,南流河道尚且较东流河道更窄。但到了之后的乾隆县志图中,两条河道已不分伯仲。此后,高坊南部的新安江东流故道持续萎缩。东源港则在流经东溪口以后,沿着下半段新安江故道往南流。漏港(鱼袋港)则继续拓宽,最终取代东流河道,成为此段新安江的主泓道。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了新安江水库的形成。

图片

民国地图中的风潭洲

图片

风潭洲一带的千岛湖水下声呐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