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

 sfq1 2022-09-24 发布于山东

朱元璋的能力,不仅没被高估,反而还被低估了不少。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很简单,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个假设,来代入朱元璋的人生轨迹之中,然后去对比一下,当面临和朱元璋一样的情况时该怎么办。

首先,你出生了。

注意,你出生的时代,不是各种物质丰富,且社会稳定和平的现代,而是充满剥削,同时汉人又低人一等的元朝末期。

并且,你的家庭,并非大富大贵,而是一个吃了上顿愁下顿,整天为生计奔波的贫困之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也没什么啊,不就是日子苦一点吗?这些都可以忍受,顶多就是吃的差点,穿的差点而已。

别着急,这才刚刚开始。

这一年你6岁,正是别的有钱的小孩子读书认字的年龄,但由于你的家庭贫困,不得不和村里同样贫困的小孩子,一起去为地主家放牛。

放牛听起来很不错,但别忘了,一个不小心,挨打受骂那就是常有的事。

当然,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起码很自由,但等你到了十五岁那年,你的家里,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由于瘟疫、旱灾、蝗灾等多种灾害影响,家里的父母、大哥、嫂子,以及年幼的大侄子都被饿死了。

这个时候的你,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悲伤,因为父母亲人还在等着入土为安。

但是,你却没有一毛钱,因此,就得不低三下四的,去找村里有钱的地主,央求他进行施舍,好让你能把亲人安葬了。

结果,地主不仅没有施舍,反而连打带骂,将你赶了出来。

最终,还是一个同村的好心人,看你家可怜,把自己家的一块闲地送给了你,但有地了却没钱置办棺椁,不得已,只能用草席加上破衣裳,卷吧卷吧,草草将父母安葬。

而接下来,你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从今往后,你需要自己找饭吃了。

但由于饥荒,没人肯雇佣你,最终,只能来到寺庙当和尚,而当和尚也不轻松,每天你需要扫地、敲钟,烧饭、洗衣,还要伺候师傅,稍有差池,就是一顿臭骂。

虽说确实苦了点,但好歹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但不幸的是,战火蔓延至你所在的寺庙,寺里的大小和尚基本都跑光了,因此,没了饭吃的你,只能踏上“要饭”之旅,前往安徽、河南等地,名为化缘,实则乞讨。

一路颠沛流离,一路千辛万苦,中间不知道受了多少罪,挨了多少骂。

而这些,还仅仅是朱元璋早年间的人生经历,单是这其中他所经受的苦难,很多人都挺不过来,但这还只是“开胃菜”。

再往后,你回到了老家的寺庙,想着在这里能躲避兵祸,却不知,一个老家的发小写给你的一封信,差点要了你的命。

这个发小,参加了当时的起义军,他写信邀请你一起参加,你本不愿意,但却被人知晓,因此就想告发你是“恐怖分子”的成员之一。

所以,你就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是跑路,还是留在原地,而这一年,你刚满24岁。

最终,你选择跑路,而你需要做的是,如何成功的避开官兵,并成功的来到起义军之处,并在被当做奸细的情况下不被杀掉,还得成为头领的心腹。

是不是看起来很有难度?但这一切,朱元璋都做到了。

他从老家的寺庙逃出,并活着抵达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所在的濠州城,并且在被人当做奸细的情况下,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成了郭子兴的亲兵队长。

这难道仅仅是一种运气就能说明的吗?肯定不是。

并且,他还娶到了郭子兴的干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同时官职也得到了升迁,终于算是有了自己的家和事业。

到了这一步,已经是很多人不容易做到的,普通如你我,能不能在那个乱世活下来都是未知数,更别说走到朱元璋这种程度了。

即便是侥幸到了这一步,但好日子并不长久,因为接下来还有更严峻的挑战等着你。

某一天,你的老丈人兼老板,被另外几个合伙人绑走,你需要在保证老丈人活着的前提下,将其救出来。

而那几个合伙人,都是一贯杀人不眨眼的主。

这个时候,没有能力行吗?如果失败,那么包括你和你的老丈人,都会死于非命,但朱元璋却照样做到了。

这还只是普通级别的挑战,在此之后,你想单干,但你只有二十几个愿意跟着你的部下,因此,你需要有一座城池,并且还需要有至少一万人以上的手下。

去哪里找?怎么找?找来了怎么安排和运用?又如何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干?这些都是体现能力的地方。

还有,到了你27岁,已经有一定的实力,此时你想把包括南京,以及安徽、浙江等部分区域打下来作为自己的地盘,并且,还需要在不超过四年内,完成这个计划。

是不是难度越来越高?这还不算什么,在你32岁时,你还需要打败一个物资、兵力要比你强至少三倍以上的对手,如果你不打败他,他就会吞掉你。

更重要的是,在你打这个对手的同时,还得防备周边三个方向的敌人会不会对你进行围剿。

难度越来越高了,但这一切,都是当年朱元璋走过的路,占据应天(今南京),击败劲敌陈友谅,出任吴王,最终成为元末起义军中极具实力的一股势力。

而这距离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埋葬父母,才仅仅过去不足二十年的时间。

但这还没有完,你还需要打败一个拥有海量财富,并且占据大半个浙江的人,同时,成功打败他之后,你还要做一件从未有人成功过的事情。

那就是从南方起兵北上中原,并且一统全国。

这件事有多难呢?这么说吧,在朱元璋之前,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南方起兵一统全国的。

换句话说,没有人成功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而朱元璋却做到了,他在打败张士诚之后,用了二十六年的时间(以洪武二十六年,确认对河西走廊的统治为时间点),最终平定了天下。

至此,万里江山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大明”。

这就是朱元璋从一个饭都吃不上的少年,最终成为一代开国之君的大致过程,仅这寥寥数语,就已经看出,朱元璋最终能成功,凭借的正是他的能力。

而看完并试着代入这一切后,你还觉得,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

说完朱元璋的创业过程,再来说说他在治理国家上的能力表现。

元末明初时,整个华夏可以说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在攻克扬州城时,曾经的繁华之地,仅有八十户人家,而在打至河北境内时,更是“人烟断绝”。

这种状况,在当时比比皆是,比如河南,众州县“积骸成丘”,再比如甘肃,“城邑空虚,人骨如山”,还有陕西,也是“田野荒芜,人烟绝迹”。

总之,由于经历了元末的连年战争,全国各地的人口骤减,而因为没有人口,各地官府均是“租税不入”,说得简单点,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初,已经到了几乎要破产的地步。

对此,如果仅仅是减轻赋税,那远远不够,还需要运用更多能帮助人口恢复,同时振兴经济的措施。

而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几点。

比如为了恢复人口和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朱元璋就下令,全国府县,仅留存大寺观一个,其余全部裁减,让那些出家人恢复俗家身份,参与到劳动生产之中。

这个政策,极大减少了全国僧道的数量,不仅增加了生产劳动力,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同时,针对当时还有一些起义的农民屯聚山林的情况,朱元璋恩威并施,下达“大赦诏”,让这些人得以返回家中继续生产,这就为安定社会秩序,以及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仅仅依靠让僧道还俗,以及让那些屯聚山林的农民参与生产还远远不够,因此,朱元璋又推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也就是“洪武大移民”。

洪武大移民,前后历时28年,从公元1367年开始,朱元璋便有计划、分批次地往全国各地迁徙人口,这些人,不仅完成了对战后荒芜之地的兴屯垦荒,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缩小了当时中国南北方的发展差距。

总之,在经过一系列移民之后,明初的那种四下荒败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是北方近乎被毁灭的经济得以重建,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通过移民,大量荒芜的土地被耕种,这就明显增加了粮食收成,而粮食在增加的同时,加上社会秩序日趋稳定,人口自然就得到了快速增长。

增长了多少呢?根据《元史.食货志》的记载,在元朝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为5883万人,但经历了战乱之后,至少有2000万上下的人口死亡。

而截止到洪武十四年,根据大明的赋役黄册统计,全国共有人口5987万有余。

这就是朱元璋做出来的成绩,他让经受战火蹂躏的华夏,重新恢复至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反映了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前后,所作出了一些贡献,也正是通过他的治理,明朝初年才得以呈现出一派强盛富裕的景象。

这样的开国之君,这样的治世之人,还能说高估了他的能力吗?别忘了,论出身和文化水平,他是历代皇帝中最低的一个。

最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的开国方式,是封建历史上,公认的最堂堂正正的一个。

所以说,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并不次于秦皇汉武,他是真正从零开始最终建立大明,同时他所设计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他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民族大融合等的种种功绩,都说明了朱元璋的能力是极其卓越的,因此,他的能力不仅没有被高估,反而还低估了不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