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考古博物馆看点(三楼)

 衆妙之門 2022-09-24 发布于陕西

自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晔在朱温的胁迫下东迁洛阳,长安失去了首都地位后,这座伟大的城市就逐渐沦落成一座区域性的“大”城市。因此,在西安及至陕西境内出土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物,如果单从货币价值或精美程度而言,远不及汉唐文物惊艳。

文章图片1

西汉包金玛瑙牌饰

文章图片2

李倕墓出土唐代螺钿八曲葵花铜镜

可能正是这些原因,导致考古博物馆三楼“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展厅的文物只能以两组家族墓葬出土文物及耀州窑瓷器撑起展线大部。这一点让刚看完二楼展线精美文物的游客,在三楼参观时有些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感觉。当然,这是我一个只会看热闹的普通游客的碎语闲言。不胡谝,进展室...

文章图片3

吕氏家族墓出土文物场景复原。全国博物馆中能用文物原件做出土场景复原的不多,陕西考古博物馆算其中之一。

蓝田县不光出“勺勺客”和爱抽烟喝酒烫头的于大爷,在北宋时,蓝田县还出了“吕氏四贤”。所谓“四贤”,分别是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这其中,老四吕大临又与欧阳修一同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而吕大临的老师就是关学创始人,“横渠先生”张载。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曾被主席引用。

文章图片4

吕大临墓微缩复原模型剖面。自地表向下第三重墓室为真实墓室,上面两层空穴是用来迷惑盗墓者的。

人们熟悉的北宋时期文化人通常会是四川峨眉苏洵、苏轼、苏辙组成的所谓“三苏”。但同期,与之相比肩者,只有蓝田“吕氏四贤”。而且,以“四贤”在当时的地位、人品、学术成就而言,又决不在“三苏”之下。

文章图片5

吕大临墓出土石敦

吕大临墓出土的“石敦(音:对)”。正是这件石敦上的铭文刻有吕大临官职“秘书省正字”及吕大临的字“与叔”,才使得考古工作者确定墓主是谁。

吕氏家族人给西安留下最大的实惠就是碑林的碑石班底。北宋哲宗赵煦元佑二年(1087)秋,在时任知永兴军府事(约相当于今西安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吕大防与其长兄、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先后倡议和实施下,由京兆府学官黎持主持,将自唐末以来一直保存在唐代尚书省位置(今社会路及北院门)的碑石迁移至“府城之坤维”“府学之北墉”,即今西安城墙内的西南区域。大体位置约在今含光门内某处,但具体位置待考。

文章图片6

吕氏家族墓出土豹斑纹石钵。由此看,豹纹这种东西在北宋文人圈里就很流行了。

到了纹身猛男岳飞出生的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这些碑石才被时西安市长虞策迁移至今碑林位置。当时的皇帝宋哲宗不太有名,但哲宗年幼时主政大臣是比吕大忠年长一岁,会砸缸的司马光,哲宗的侍读则是比吕大忠小十七岁的东坡先生--苏轼。文青皇帝宋徽宗赵佶就不用多解释,一个瘦金体就足以让这位最早拉托组大团去东北旅游的皇帝“名垂青史”了。

文章图片7

吕氏家族墓出土石薰炉

2006年,来自挖墓大省的一批从业人员,伙同一名该遭雷劈的吕氏后人盗挖吕氏家族墓地。后经人举报,民警及考古工作者先后抵达盗掘现场并随之进行保护性挖掘(挖坟分官办和民办,民办违法)。

文章图片8

吕氏家族墓出土青白釉酒器

自06年3月至09年12月,考古工作者一共清理吕氏家族墓葬29座(成人墓20座,婴幼儿墓9座),出土随葬器物总计1000余件(组)及砖、石墓志24合。出土文物中包括餐具、酒具、茶具、香具、文房用具、闺阁用具、佛事用具、礼器、杂器共九大类。

文章图片9

吕氏家族墓出土青白釉香薰炉

文章图片10

吕氏家族墓出土三足歙砚

文章图片11

吕氏家族墓出土俏色雕石砚

文章图片12

吕氏家族墓出土兔毫盏

文章图片13

吕氏家族墓出土青瓷渣斗

文章图片14

吕氏家族墓出土水晶饰品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发掘了包括刘黑马墓、刘黑马长子刘元振及其夫人郝柔墓、刘黑马第八子刘元亨墓、刘黑马之孙刘天杰墓等12座的元代家族墓葬。其中刘黑马及刘元振夫妇墓出土男女陶俑、牵马牵驼俑、骑马俑、车马俑、家畜俑及镇墓俑等。另外,刘元振、郝柔合葬墓中出土的随葬陶俑可以明显分辨出是两种类型,其应与夫妻二人间隔27年下葬有关。

文章图片15

刘黑马家族墓出土金饰品

可贵的是刘黑马墓志楷书志文888字保存较完好,除可以详细了解刘黑马家族情况以外,也可与史籍文献相互勘正。稍显遗憾的是志盖顶面原应有六字,但被人为凿毁,原因则不明。志石为长方形,雕凿工艺较糙。根据志盖四刹的形制纹饰判断,当为取用唐代墓志石材改制而成。

文章图片16

刘黑马家族墓出土金饰品

刘黑马这名字貌似是个没文化的汉族人家给孩子起得,但据其墓中出《大朝故宣差都总管万户成都路经略使刘公墓志铭并引》载,刘黑马家族祖上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妥妥的契丹贵胄,和汉民族没啥毛关系。

文章图片17

刘黑马家族墓出土金钗

至于为什么叫了“黑马”这么个怪名字,则因为其降生时家中白马诞下黑马,于是家人便以“黑马”为其乳名。此后,许是乳名好记好写,其随以乳名行走于世,以至于乳名大过了本名。

文章图片18

刘黑马家族墓出土“仙人龟鹤齐寿”带柄铜镜

刘黑马于金章宗完颜璟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五年)出生。公元1212年,十四岁的刘黑马随家人投降于成吉思汗,随为之马后鞍前驱驰征战。公元1261年12月21日,刘黑马因常年征战劳累过度而死,享年63岁。 蒙元建立后,追赠其为太傅,追封秦国公,谥号曰“忠惠”,足见元庭对其评价之高。

文章图片19

刘黑马家族墓出土陶俑阵列

耀州窑似乎没有汝、官、哥、钧、定,这五大官窑名气大。但据碑林博物馆所藏,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刊立,张隆撰文并楷书的《德应候碑》记载,耀州窑制瓷技术得益于一位姓柏名林的东晋制瓷专家。柏林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年间时,将制瓷技术传入耀州。“永和”这个年号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永和九年,一位大牛人写得一个帖子却名传千载,帖子叫《兰亭集序》。

文章图片20

耀州窑出土的唐代至元代瓷器残件

唐代的耀州窑以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绿彩、褐彩、黑彩及三彩陶器为主。宋、金时期,耀州窑则以烧制青瓷为主。北宋末年为其鼎盛期,据载为朝廷烧造“贡瓷”的窑口。

文章图片21

耀州窑青白釉茶盏

耀州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耀州窑范围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文章图片22

耀州窑青白釉盏托

耀州窑青瓷由于纹饰刻画清晰,带有北方人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称“刀刀见泥”。耀州窑曾经仅留存在文献记录里,并且很多耀州青瓷也被误认为其他官窑产品,直到《德应侯碑》出土,耀州窑才得以正名。

文章图片23

耀州窑青瓷残件

文章图片24

耀州窑青瓷残件

文章图片25

耀州仿藤条纹青瓷杯

文章图片26

耀州窑黑釉窑变酱斑纹碗

文章图片27

耀州窑剃花瓷盘

文章图片28

耀州窑刻花瓷盘

文章图片29

耀州窑制碗模具

文章图片30

耀州窑制碗模具

个人觉得,模具制碗工艺的出现虽然大大提高了产量并降低了成本,使得瓷器得以迅速普及化。普及化即促进了产量,高产量带来的更多利润又促使窑口加速进步生产工艺,这固然非常好。但,模具化的生产却失去了曾经在生产中因需要纯手工剃花、刻花,故匠人各个高超的手艺和无一相同的产品。随之出现的就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和美感的雷同产品。利益和精美的工艺有时候是相辅相成的,但有时却又是水火不容。

文章图片31

耀州窑烧制的青釉筒瓦、板瓦

不知道这些瓦被南梆子国民看见后,会不会想起他们国王做臣子时遵从天朝上国礼制修建的王宫青瓦台。

文章图片32

匣烧时与匣“烧”得粘在一起的钵

文章图片33

烧制时烧粘在一起的姜黄釉碗

看着这些残次品,忽然想起郭德纲先生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谁活得时间长谁就是艺术家。这些瓷器一样,虽然是残次品,但人家“活”到现在,于是便登了博物馆这座大雅之堂。

2001年,在配合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建设的前期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座唐代墓葬的墓主有着一顶极其奢华的金冠。

文章图片34

李倕墓出土金冠

这件金冠通过铸造、捶揲、鎏金、掐丝、贴金、镶嵌、金珠、彩绘、微雕等工艺,使用包含了金、银、铜、铁、珍珠、玛瑙、水晶、琥珀、象牙、琉璃、大漆、羽毛、绿松石、夜光贝等各色宝石,及几乎当时所能找到的全部制作饰品的名贵材料制作完成。

文章图片35

金冠顶部的金钗由经过打磨的绿松石、红宝石、珍珠组成,最顶端的桃形金叶边沿焊有一圈微米级的金珠。

单就金冠镶嵌的各种宝石就有370多颗。金冠上用以装饰和固定宝石,无以计数的小金珠更是精细的达到几乎用肉眼无法辨别的不到一微米的直径。

文章图片36

金冠黄金衬底上几乎满嵌珍珠、绿松石

除此之外,墓中出土墓主李倕随身佩戴的三件配饰也极其奢华,用料和工艺与金冠同属一类。

文章图片37

同样缀满黄金、宝石和珍珠,做工精美的配饰

如果对金冠感兴趣,请在本公众号内搜索《它与主人相伴千年 一起等候那个“负心人”》了解详情。

文章图片38

完全由宝石和黄金堆砌起来的金冠

2000年,在秦始皇帝陵城的外城东北一公里处发现一座陪葬坑,根据出土文物情况,考古工作者将之命名为水禽坑。到2001年8月考古挖掘工作结束,水禽坑中共出土青铜质地的水禽44件。

文章图片39

展柜内修复的青铜水禽及陶俑

整个水禽坑呈“F”形,由两条南北向一条东西向过洞及斜坡道组成,总面积925平方米。因这里曾被大火焚烧,故部分水禽被大火所焚而致铜胎无存,其它也有锈蚀严重者。经修复,其中有天鹅14只,鹤1只,鸿雁16只,个别禽体上还残留有彩绘痕迹。

文章图片40

造型栩栩如生的水禽

文章图片41

展柜内的水禽残件

水禽坑旁出土陶俑15件,考古博物馆修复展出三件,其中两件坐姿一件跽姿。根据姿态推断,这些陶俑应为乐舞艺人。根据整体所处位置,推测水禽坑象征周王灵沼,似乎是为皇帝祈福祈寿、增祥增瑞之用。

文章图片42

水禽坑出土陶俑(二楼展线展出)

文章图片43

水禽坑出土陶俑(二楼展线展出)

1998年,在蒲城县洞耳村发现一座元代墓葬,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及资金问题,没有对墓中发现的壁画进行揭取,只做了原址填埋保护。至2018年,考古工作者再次对这座元代墓葬进行发掘,并将墓中壁画墓进行整体打包提取至基地进行修复,并在修复后最终将墓室整体搬迁至考古博物馆进行展陈。

文章图片44

洞耳村元代墓葬壁画

这座元代墓葬中的壁画可分为四部分:北壁绘制的是墓主夫妇于正堂端坐,西壁绘制墓主出行场面,东壁绘制墓主归来时宴饮,南壁画面为环绕甬道口绘制的对飞双雁和曲蔓卷草中的“车舆图”“牧牛图”。墓顶穹窿周壁绘制四幅“童子戏花”并以四幅“火焰珠”间隔。

文章图片45

墓室北璧绘制的男墓主(画面左侧)及女墓主(画面右侧)

北壁绘制的男主人戴折沿披缨帽,女主人戴“姑姑冠”。两人头部上方正中有墨书题,“大朝国至元六年岁次己巳”。由此可知墓主人下葬于公元1269年(99年后,徐达赶走西安的元人)。款识中有“娘子李氏云线系河中府人”、“张按答不花系宣德州人”,由此可知,这座夫妻合葬墓的男主人是今河北宣化人,女主人则是今山西永济人。另据“祭主长男闰童悉妇,二月清明日闭穴”,可知是夫妻俩的长子“闰童”于当年清明时将父母合葬,并封墓门。

文章图片46

墓室穹顶部分的壁画

以下为三楼展线其它文物

文章图片47

出土后经修复但未复原的唐代镇墓天王像

文章图片48

经修复后的唐代镇墓天王像

文章图片49

经修复后的唐代镇墓“祖思”

文章图片50

经修复后的唐代镇墓“祖明”

文章图片51

张安世家族墓出土漆木箱

西汉名臣张安世家族墓中出土后整体提取并展出的漆木箱残迹。照片虽然已尽力拍摄高清,以便还原视觉状态,但还是不能完全展示这件漆木箱的精美程度,建议还是亲临现场仔细欣赏。

文章图片52

考古工作者按照1:1比例复原的漆木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