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 瞻园

 hsgzlgg 2022-09-24 发布于山东

瞻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光绪年间两次重修,但园景远不及旧观。1960年,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造园艺术。

平面图

南大门。赵朴初题写匾额:“金陵第一园”。楹联:“瞻望无双,地接秦淮文脉灿;园称第一,天行己亥太平春”。厅内大门门楣上悬挂“瞻园”竖匾,东西分别挂有“南京市博物总馆”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牌匾。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常设《太平天国历史陈列》、《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及《清江宁布政使衙署文物史料展》

瞻园中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仪门。郭沫若题写匾额:“太平天国历史陈列”。抱柱有楹联:“僝愁对此宜舒眉,红板桥低,绿杨燕舞;萧瑟登临好送目,秦淮水软,白下风柔”。仪门前各一株百年老桂。

穿过仪门。两侧各有数门大炮。

两边的墙上各有四幅太平天国各王的画像。

翼王石达开

南王冯云山

西王萧朝贵

干王洪仁玕

英王陈玉成 

忠王李秀成 

伺王李世贤 

幼天王洪天贵福。这个幼天王,其实真的想想蛮可怜的,4岁就被一直藏在深宫里,一直到他15岁被清军捕获,凌迟处死。

其后五进古建筑即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惟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瞻园虽为博物馆 ,其实是展馆与园林合璧,东部为展馆部分,西侧即是瞻园。

天王洪秀全胸像

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略图

太平天国大事记

太平天国缂丝椅披一对

太平天国历史陈列,以精练的文字资料,按金田起义、定鼎金陵、北伐西征、天京事变、挺进苏浙、天京失陷六部分反映了太平天国前后18年的悲壮历程。专题则以太平天国的军事、经济、艺术、对外关系和影响为五个主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客观史实,许多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前言

 金田起义

洪秀全受到《劝世良言》的影响,正式踏上了反抗的道路。《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三件展品正是洪秀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拜上帝教早期重要文献。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二万多民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结营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所率军队称为“太平军”。

太平天国起义制定了完备的革命纲领,让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分配,其中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其平分土地的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诰谕


《太平条规》制定了定营《十要》和行营《十令》

右上:金田起义用过的藤牌

下:金田起义用过的马鞍和锡帽。

太平军的冠帽,号衣,竹衫。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号衣,形如背心。天王统下全黄无边,东王绿边,西王白边,南王红边,北王黑边,翼王蓝边。前写太平,后写第某军圣兵或某衙听使。

太平军的帽箍

太平军的兵器

太平军的鸳鸯刀

太平天国运动还吸引了不少“洋兵洋将”投身其中,据史料记载,参加太平军的外国人约有数百人,他们分别来自欧洲、美洲、澳洲等地。

英国人史密斯是穆王谭绍光的部下,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1863年44天亲历战斗的感受和当时的情况。第二年,他牺牲在常州保卫战中。这份日记后来被人带去了英国,于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图书馆中被发现,1979被捐赠给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定为一级文物,这次也是首次对公众展出。

定鼎金陵

1853年3月29日,在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欢呼声中,洪秀全进入南京,正式定都于此,并且改称“天京”。洪秀全暂住藩习衙署,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建为“天王府”,正式建立起跟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太平军攻克南京城

洪秀全龙袍。

这件团龙马褂为太平天国高级将领所穿的官服。黄缎质地,袄短袖肥,上绣四条团龙,以及牡丹、蝙蝠和流云海水等纹饰。1864年,清朝官员席宝田在江西俘获幼天王洪天贵福时所得,视为珍宝,留传子孙。解放后,席宝田后人将其捐献给博物馆。

天王府模仿紫禁城修建,包括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分别名为“太阳城”和“金龙城”。太阳城的正门前有御沟,沟宽两丈,上方有桥,南端竖立着一座镌刻着“天朝”二字的石牌坊;金龙城沿中心线修建,两侧有三层高的朝房,正面为金龙殿,后有二殿、三殿和花园等。

太平天国玉玺,即天王洪秀全玺印。玉玺系用青玉制成,正方形,边长20.4厘米,高2.7厘米,纽高7.4厘米,纽背刻有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刻双凤朝阳纹,左右刻龙纹,下刻立水纹。玺文用宋体正书阳刻,共44字:“太平玉玺,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天王洪日,恩和辑睦,救世幼主,主王舆笃,八位万岁,真王贵福,永定乾坤,永锡天禄”。天京失陷时为清军所得,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木玺,三寸见方,四面龙纹,中间刻有“旨准”二字,为天王洪秀全日常批签奏章及批准印刷时的常用印。天王洪秀全有玉玺、金玺、木玺各一方,木玺印面图案内容与金玺相似。

太平天国镇库钱,年代是太平天国(1851—1864),类别钱币,黄铜铸造,圆形方孔,直径10.1厘米,厚1.4厘米,重810克。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开始选派人员铸造钱币,钱币的铸材,主要有金、银、铜、铁、铅,可谓五金皆备。钱币一面是“太平天国”四字,另一面大都是“圣宝”二字,由于洪秀全自称天王,赞美耶稣为救世圣主的宗教纲领,因此几乎各方面都加称一个“圣”字。文字多为规正的宋体字,这是太平天国钱币的一大特征。另外,“太平天国”四字既是国号,又是年号,在中国历代钱币中,将国号和年号合而为一使用的只有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铸钱大多铸造得法,配料得当,质量甚好。镇库钱为非流通钱币,用于镇库,系孤品,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十八年,它的钱币制造、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尽管如此,但还是充满迷人的魅力。纵观太平天国钱币,它的朴实、厚重,无不映射出农民起义将领们的纯朴和刚毅。当我们抚摸着这样一枚小小的钱币,陶醉在对历史的回忆中时,不禁要赞叹它是我国几千年钱币文化史中熠熠生辉、独具风采的一页。

规条碑为石质,碑高95厘米,宽46厘米,碑文楷书阴刻。已残破不全,碎成三块。它是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十二月三十日(1855年2月4日)所立。其内容为保证码头畅通,防止“刁顽船户”对渡河人的任意讹诈,制定了收费标准,并规定“凡无钱之人有紧急事情,务宜飞渡,虽系一人亦须送去”。此碑于1955年12月在安徽省当涂县江心洲太阳河村发现,故而也叫太阳河码头渡船规条碑。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太平天国认天义陆顺得发浙江会稽县水家坳乡丁大齐门牌,年代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类别档案文书,尺寸长54.6cm,宽43.7cm,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初无门牌之设,这年七月,“讹言有官兵混入江宁城,举国若狂”,当时天京城卫戍司令韦昌辉“倡议设立门牌,逐户编查”,遂有门牌制度。太平天国最初门牌的设立是作为一种军事措施加以施行的,后随着领地的日益扩大,每占一地,设立乡官,清查户口,编立门牌,门牌逐渐演变成一种安民措施,其目的是便稽查杜奸宄免滋扰。现存的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认天义陆顺得发丁大齐门牌是太平天国后期门牌的一个代表。这张门牌上列有户主丁大齐祖孙三代、旁系近亲的姓名、年龄、生故情况以及与户主的关系等,年月日上盖有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殿前南破忾军主将认天义陆顺得长方形朱印,右下角另盖小硃印半枚,印文不清。门牌尾部编号为“认字第三万五百十九号”。这张门牌形制完整,印文清晰,内容丰富,对研究太平天国户籍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是馆藏一级文物。

太平天国忠王李发金匮县黄祠墓祭田凭,年代是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类别档案文书,尺寸长37.4cm,宽40.1cm,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此田凭为连史纸墨刷,墨笔填写,年月日上盖“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王宗殿后北破忾军主将乾天义李恺运”长方形硃印。骑缝上另盖长方形硃印,印文不清。田凭另有题跋,右上书:“太平天国己巳屯日朱锡梁,曲石精庐藏”。田凭右下书:“此公据二纸在荡口人家所藏弘治刻本《三国演义》中捡出付之装池内存洪氏故事戊辰十月根源。”田凭是太平天国颁发的土地证,田户执有这种凭证,即拥有对土地使用的所有权。这张田凭内容丰富,外观完整。此田凭是发给祠堂的,尤属少见,说明太平天国对庵观寺院田产也实行“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不得违误”的政策,它为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天朝九门御林陈坤书等发黄兴和商凭,商凭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各商店的营业执照。该商凭为求天义陈坤书等于1861年12月18日发给金匮县荡口镇黄兴和头绳花布店商凭,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此商凭白纸墨刷,墨笔填写。高30.9厘米,宽33.1厘米,在商凭两字中间,盖有“荡口镇官卡查过”长方形回纹边朱戳,年月日上盖“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开朝勋臣殿前户部正地官陈潘武” 长方形朱印。该商凭上明确了商家应守法令,“一切货物,务须公平交易,既不得奇货自居,亦不得高抬市价”,“无论大小货物,概须至公至正”,“如敢垄断渔利,有害民生者,准尔铺户指明禀究”。其目的是要“从此百货流通,万商辐辏,将见家给人足,同历光天化日之中,攘来熙往,永昭一道同风之盛”。此件商凭是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商业经济的重要资料。

太平天国伍佰伍拾捌天安左贰武军政司木印,年代是太平天国(1851—1864),类别印章,尺寸长20.7cm,宽10.1cm,高1.4cm,南京市中华门东三条营永坚幼儿园墙壁夹层中发现,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木质,木印呈长方形,云龙边饰,中间印文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殿前忠诚伍佰伍拾捌天安左贰武军政司”。它是太平天国后期官印之一,对研究太平天国官制及典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建天京于金陵论》原刻印书。它是太平天国早期定都金陵的论文汇总,一共有41篇,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来论证为什么太平天国要定都在当时的南京,写作者有太平天国的官员,也有状元。2017年,这件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本书也可以作为研究太平天国初期政治经济的重要材料。

木雕构件

北伐西征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却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太平天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却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天京事变

在太平天国前期,政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1856年,有人向天王告密,杨秀清企图谋反,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对付杨秀清。韦昌辉立即率兵返回天京,诛杀杨秀清及其眷属,在天京城进行大屠杀。残暴的行为激起将士愤怒,洪秀全在11月初将韦昌辉和其心腹200多人处死。不久之后,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对他心存猜忌,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1857年6月,石达开率部出走。从此以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军掘地道轰塌太平门城垣20余丈,蜂拥抢入,天京陷落。太平军舍命抗拒,展开了惨烈的巷战,鏖战三个多小时,最后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石雕水池,年代是太平天国(1851—1864),类别为石刻,尺寸长173cm,宽85cm,高39cm,池深21.5cm,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石质,该石雕水池是太平军进驻南京后,采用明代报恩寺旧石碑雕凿而成。外形四面为浅浮雕图案,正面上刻有二龙戏珠、凤凰朝牡丹、湖石花卉。背面上刻回首双龙戏珠、下为双虎花卉,两虎额上阴刻“王”字,两端一刻双狮戏球,彩带飘逸,舞狮动感十足;一刻云蝠拱寿,刀法细腻,刻工精良。它对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石刻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墙上是《描金盘龙图》

挺进苏浙

  

江苏常熟太平天国墙头诗砖,年代是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尺寸长11.5cm,宽27.5cm,高9cm,常熟农民顾关泉家中发现,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常熟墙头诗为1860年9月16日太平军攻克常熟后所写,诗用墨笔写在石灰墙上,自右向左10行,每行4字,计40字。其内容:“常热(熟)有妖,如若不退,百姓寿(受)难;天兵家(驾)到,不起(欺)子民,不烧房屋;如若团练,烧杀不留,劝至(致)百姓,逃者为高”。因书写人文化不高,故有五个别字。此件墙壁题诗应为太平军向群众做宣传时所写,通俗易懂。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861年天王洪秀全手批英国传教士文章

太平天国官刻印书《钦定军次实录》,年代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尺寸纵26.6cm,横15.2cm,江苏常熟珍门镇征集,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白纸墨印,四眼双线装,单鱼尾,白口,每半页八行,每行20字。封面上题“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年新镌”,正文33页,序3页。此书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春天,干王洪仁玕奉旨催兵,路经安徽、浙江途中写的诗文论说,其内容多关于理性宗教的见解与箴时贬俗的言论,反映了洪仁玕的思想主张。最后一篇《戒浮文巧言谕》是洪仁玕与幼赞王蒙时雍、殿前忠诚贰天将李春发会衔颁发的。据考证,此书存世两本,一本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本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藏本为初刻本,剑桥大学的藏本为重刻本。

太平天国官刻印书《钦定士阶条例》,年代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尺寸长26.8cm,宽15.1cm,江苏常熟县梅李区珍门乡收购站拣选,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白纸墨刷,四眼双线装,单鱼尾,白口。封面镌“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新镌”,纸张泛黄,且有部分虫蛀。每半页8行,每行20字,共33页,刻印时间为1861,是国内唯一的完整无缺的初刻本。这一部印书刻本,首载干王洪仁玕等拟议《试士条例敬献圣裁奏》,次载正总阅李春发、副总阅黄期升等序,然后分条记载科场士阶条例,对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试场条例以及品级、章服制度的修订,并经天王御批的科举条例。原拟“自太平天国甲子科举行”,可就在甲子年即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陷,所以未能施行。它是研究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今存世两本,国内系孤本,另一部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东方部收藏,其版本为挖版重印本,但其并不完整,残缺第5、17、18页。

太平天国官刻印书《钦定英杰归真》,年代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尺寸长26.8cm,宽15.1cm,由钱瘦竹捐赠,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白纸墨刷,四眼双线装, 单鱼尾,白口。封面上方横镌“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年新镌”,两边竖镌“钦命文衡正总裁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制”和“旨准颁行”,正中竖镌“钦定英杰归真”。每半页8行,每行20字,卷首有叶恭绰手书题跋,序文3页,正文46页。叶恭绰行书题跋,题写于中华民国26年(1937)8月,钤有“石林”和“誉虎”硃印各一方。此印书为干王洪仁玕所撰,它阐述了太平天国后期“革故鼎新”的思想,是研究洪仁玕思想的重要文献。这本有叶恭绰题跋款识的原刻本在中国大陆系孤本,弥足珍贵。另二部存世的版本分别保存在台湾和英国剑桥大学。

《吴煦档案》是吴煦任职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常胜军督带期间的公务档案和私函。时间上起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下讫同治六年(1867年)。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号春池,晚年荔影。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吴煦档案》纸质,共约数10万件,多为第一手原始资料,档案的大部分内容是吴煦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各个时期的上谕、奏折、禀报、往来书信、情报、探报、外交公文照会底稿,厘金和军饷帐册、报销底册、科举试题、记事等等,涉及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会党活动、农民抗漕、中外交涉、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清朝官场腐败和商业、物价等众多方面,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吴煦去世后,档案一直由其后人收藏家中,1953年,其后人在杭州将这些档案当作废纸出售时,被浙江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发现并予以收购,后送至中央文化部。1959年4月和1978年分别由中央文化部、中国革命博物馆先后拨运档案13大箱交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现已装裱成606册。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天京失陷

天京保卫战形势图。在公元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清政府调动兵力达到二十万围攻天京,而太平天国方面调动的兵力共有10多万,最终以天京陷落而结束。

石达开被迫离京出走的告示

油画《天京失陷

此铜炮置造于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年)。铜质,炮身长96.5厘米,口径6厘米。炮身阴刻“太平天国乙荣五年置造,重贰佰斤,粉玖两”等铭文。该炮是1957年12月在昆明金属回收时发现,发现时炮内还存有遗留的火药。1958年移交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攻破天京城的功臣曾国荃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上:清廷绘制的生擒石达开战图

下:傅抱石《大渡河悲剧》

历史影响

  

重要人物及对太平天国的主要言论。

上排:郑观应、王韬、容闳

下排: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伟人评价

罗尔纲史学馆,这是为纪念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创始人、太平天国史学泰斗罗尔纲先生而建,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学术殿堂。楹联:“哲人未萎,蕴含瞻博,考辨岂止太平天国史料,前车之鉴;治政常新,去伪存真,阐扬关乎中华民族精神,后学之师”。

里面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展览。

在院子的一隅,看到瞻园的镇园之宝——虎字碑。碑上,“虎”字一笔挥就,形似虎,充满力量感。此字暗藏“富甲天下”四个字,我初看时,看不出来,后查方悟。此碑右下方,落款是“邵道人”。

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的地点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延安殿,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功高不矜,忠志无疵。为表彰徐达的功绩,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吴王旧邸之南即今瞻园所在地,为徐达兴建府邸,并建“大功坊”以示褒奖。

殿内供奉徐达画像。历任布政使上任之初,都须先到延安殿叩拜,以示尊崇。该展陈还原了祭祀徐达的场景,突出祭祀主题,通过壁画图说与文物史料,展示了徐达一生的杰出功绩和军事才能。

乾隆皇帝南巡,赐徐达庙额曰“元勋伟略”。殿宇明间正堂,正面墙壁上布置徐达画像,两侧是朱元章给徐达撰写的对联:“从余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案几之上参照了明代官员家庙典制复原呈现了祭祀场景,摆放有各类祭器。

画像四周则配以八幅巨型工笔重彩磨漆壁画,展示徐达的人生履历。

“仗剑从军”

“从取集庆”、“大战鄱阳”

“平定姑苏”

 “克复大都”

“决胜漠北”、“岁镇于燕”

 “御赐甲第”

明太祖赠徐达金书铁卷(免死牌)

最后一进的院落是江宁布政使司署牌坊,后面就是光明楼。

正厅。匾额:“清慎勤”。屏风上书写清圣谕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教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讐忿以重身命”。

江宁布政使司是清代江苏省级行政机构,全称“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江宁藩司”“。

这是南京地区仅次于“两江总督署”的第二大官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基本保存完好、形制完整的清代布政使衙署建筑。

里面展示的是在瞻园任职的历任的布政使。瞻园作为布政使衙门的两百多年期间,先后有147任布政使在此为官施政。

 清代官员品级及服饰对照表。

李瑞清,宣统三年任江宁布政史,张大千恩师。“在山为宰相 于易仍祖师”

陈继昌,道光间江宁布政史。“真文忠公曰惟学可以明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惟亲君子可以维持此心”。

著有《南堂集》、也是《施公案》讲到的施世纶也曾在这里住过。

黄建芜《瞻园记》碑拓

曾国藩手书:“大笔高名海内外,君来我去天东南”。

接着欣赏园林部分。记不清如何走的。下面只介绍景点。

瞻园主轴东边的建筑群。有醉墨山房,甘棠楼,雪浪石,景徐堂。群落之间都有走廊相勾连。

最南端是醉墨山房。一房一院。除了满院草木带来的蓊郁生气,房门处挂着对联“兴来笔作秋澜卷,酒罢身如古岳倾”,白底黑字,简洁中透出洒脱的笔意和不羁的风骨。

醉墨山房向北便到了素心斋,斋门口挂着源于清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的一副楹联“襟怀朗似当天月,气味清于着露兰”,映衬着庭院中扶疏的假山、桂树、红枫,愈发显得志趣高洁,不落俗套。

甘棠楼。楼门上用的是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的对联“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由当代广东南海籍著名画家林松年仿石涛笔意题写,格调高雅。

一楼是“罗尔纲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罗尔纲(1901年1月29日-1997年5月25日),男,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著名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训诂学家,晚清兵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罗尔纲主要从事太平天国史与晚清兵制史的研究,形成了擅长考据的独特学术风格;主持筹建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开创了"综合体"的通史新体例; 并将唯物辩证法成功应用于考据学从而改革了历史研究方法。一生出版学术专著约50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共900余万字,搜集、整理、编纂出版太平天国文献和资料3000万字。

雪浪石。石上"雪浪石"三字,相传北宋苏东坡题。石头古朴典雅,耐人寻味。整体造型犹如冲击在石上的雪浪,又似阳光下渐渐融化的雪团。

景徐楼。是当初布政使衙署的官舍。楹联:“园中参日月,象外通古今”。

由江宁布政使衙署西行进入园内。

佛掌峰

稊生亭

抱石轩。登抱石轩南眺,碧水奇石、亭台廊榭历历在目。静坐轩中,可细品袁枚咏“抱石轩”之意境:“轩当石起,紧抱丈人峰。花月分窗入,烟萝合户封。坐怜红日瘦,行觉绿荫浓。鸟问幽栖客,人间隔几重?”。

轩内有额:“一亭松月啸松风”。楹联:“奇石叠含千古秀,碧水池蕴万年春”。

逐月楼(左)、春波亭(中)与船舫(右)。隔水呼应,一亭一舫。

逐月楼为登高观景的两层五开间歇山式建筑。这里处于园林的正北端,为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瞻园十咏》所咏之北楼,当年哀枚曾写下“北斗挂高楼江山一望收。白云檐外宿,清露槛前流”的诗句。

环碧山房。坐西面东。与逐月楼成直角。其主体建筑为单檐单层,有临水平台伸进水池。

楹联:“嵌壁书留十全老,累石屏张九叠云”。

室内一座宽约五米、高两米多的黄杨木雕屏风非常气派,正面精雕细刻的是瞻园旧景,这大概就是采用的清代画家袁江所绘《瞻园图》,新扩建的北部园林布局结构便是以此为据的,背面是一篇《部分恢复瞻园历史风貌记》,介绍了瞻园的历史沿革、扩建经过等等。

银鼎

春波亭。建在抱石轩前探入池中的湖石台基上,为单檐攒尖顶样式。苏轼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波亭离水最近,可先知春。寓意春波亭。

船舫。船舫三面临水,舫首东侧仿跳板之意,设平桥与岸相连。舫首开敞,筑一小月台,可品茗赏景。

船舫上“盈盈一水间的匾额由清代著名书法家杨沂孙题写。“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选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

内部陈设古色古香。

船舫的西面是临风轩。匾额“临风”由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题写。临风轩地处新老园结合处。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云,“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楹联:"头上明月曾照,墙左秦淮百代风流;窗外红花尽染, 襟前瞻园十分春色。"

移山草堂。门口对联“诗笔离骚亦时用,文章尔雅称吾宗”,取自苏轼在湖南汨罗屈子祠题联。这里现在是正草堂中医药文化馆和国医国药馆。

薇亭。楹联:“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

穿过薇亭,南行进入北假山景区

北假山坐落在北部空间的西面和北端,是全园的制高点。西为土山,北为石山。两面环山,东抱曲廊,夹水池于山前。山中还有著名的普静泉,水面清澈澄静,宛若明镜。在水池的北部,有一座紧贴水面的石平桥,沟通了东西游览路线。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

首先遇见一块巨石于一小园之中。千壑岩。2008年瞻园扩建时,觅得一整块太湖石,石上缝隙、沟壑,纵横交错,因而得名千壑岩。

瞻园艺舍。赵朴初题写匾额。有半边亭于粉墙上,绿树抱合,小园别致而显精妙。

观鱼亭

岁寒亭。位于瞻园西假山,亭旁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亭由此得名。亭前有梅花坞,植梅数十株,此为瞻园明清“十八景”之一。亭联:“绿竹红梅先发属荣,青松翠柏后凋有志”。

扇亭。全园最高处。

一览阁。这是一座二开间、歇山顶的二层建筑,坐北朝南,居瞻园最高处。登临其间,俯瞰园中景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袁枚有诗:“绝妙瞻园景,平章颇费心。一楼春雨足,三寸落花深”。门口有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延晖亭。为歇山卷棚顶,面向西南,东面临水。此亭因太阳最后一抹余辉在此延长而得名。楹联:“数声呢喃,东府草堂来飞燕;一抹斜阳,西园木苑延藏晖”。

东瞻园草坪区以375平方米的草坪为中心,地面铺爬根草,周围布置太湖石,配植花木,并点缀着各式花卉。

草坪北为一高出地面1.35米小亭,其飞檐翘角似鸟翼,名翼然亭,额为启功手迹。

静妙堂是瞻园的主体建筑,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前廊的硬山建筑。明朝时叫止鉴堂,是徐达晚年时闲游的地方,清乾隆时改名“绿野堂”,清江宁布政使李宗羲修建瞻园后改叫静妙堂。檐口高3.82米,面积195.75平方米,室内以隔扇划厅为南北两鸳鸯厅。东西山墙均开小窗,南北皆为落地隔扇门。厅南建月台与坐栏,可观水池游鱼与南假山景色,为瞻园观景西瞻园全貌。

静妙堂是一面建在水上,宛如水榭,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南小北大,北寂而南暄,南水池紧接静妙堂南沿,略呈葫芦形,靠近建筑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北水池,空间比较开阔,曲折而富变化。东临边廊,北濒石矶,西连石壁,南接草坪。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在静妙堂东侧小院内有一株紫藤,栽植于清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老干虬枝、古拙蒼劲、盘根错节、宛如蒼龙。为瞻园十八景之一“老藤化虬”。

南假山位于静妙堂前,面积900平米,用100吨太湖石拼接堆砌而成,临池绝壁高7米,主峰高9米,由危崖、溶洞、钟乳石、蹬道、石矶(水边突出的巨大石头)、瀑布组成。南假山形成蟹爪性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这座假山是刘敦桢大师的得意之作,“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是假山中的上品。

  花篮厅。西侧边门门楣为“品香”。

花篮厅前面是十扇从上到下都是格子的落地长隔扇门。

花篮厅前院落是桂花院。院中,植有金桂和银桂,每逢花时,繁葩密缀,堆金簇银。远望若绛雪霏霏,近观如舞燕惊鸿,轻风吹拂,暗香浮动,为瞻园十八景之一“丹桂沉香”。中间是“倚云峰”石。

倚云峰是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所谓“花石纲”,是指宋徽宗时期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北宋时期,宋徽宗喜爱奇异的花木和石头,派专差在民间搜寻各类奇珍,这种运送“花石”的船队,称之为“花石纲”。倚云峰为太湖石,高350厘米,宽135厘米,厚120厘米,宋代。倚云峰酷似仙女抱婴斜依在云彩上,有婀娜娇妍之态,其形态秀美,线条圆润柔美。此石于1959年大修瞻园,挖掘一人深的坑时被发现的。

过致爽轩。

穿过回廊,就到了海棠院。十八景之“海棠佳韵”春暖花开时,满院繁似锦。垂丝朴无华,贴根漫山林。西府含苞淡,木瓜溢湖滨。素花醉神仙,一树千花荫。

海棠院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仙人峰”。这块石头包容了太湖石的“瘦、皱、漏、透、秀”五大特点。也是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

回廊另一侧的玉兰院,院中有太湖石“招鹤峰”。招鹤峰高3.61米,因其形同传统工艺品如意,又称“如意峰”。招鹤峰是明末文人周亮工的“栝园”遗物,上有天然的海水纹或曰如意纹,还有明代名人沈周、吴宽、钱福的赏石题诗。20世纪90年代初,此峰被移入瞻园,成为瞻园新十八景之一。

爽风清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附前后卷棚式。檐高3.91米,面积112平方米,堂前两副楹联。外联:“家无俗事心常静,庭有梅花梦亦清”。内联:“每当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

簌爽风清堂前有一天井,天井南侧耸立一组形似苍龙飞舞的假山群,它由100多吨体态多变的太湖石堆砌而成,体大中空,有石洞穿行其间,水流回旋,石桥连贯。1998年,由太平天国王府整体搬迁而来,鹅卵石组成“花阶铺地”图案。

籁爽风清堂堂内,“籁爽风清”匾额为沙孟海书。屋顶椽子上的雕刻非常精美。

天井东侧游廊有一半亭。

半亭里面是“迎翠轩”,轩名为赵朴初书写,面积53.75平方米。

现在是“刘敦桢与瞻园展”。

刘敦桢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古代园林研究,为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60年,中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

浏览结束。没想到瞻园如此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