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种子“出差”太空,返还地面后“开花结果”

 老生常谈妙笔生花 2022-09-24 发布于上海

在太空飞行十个多月,六种玉米种子,播撒进了沂蒙山区的沃土。9月23日,历经百余天的天精心呵护,在第五个丰收节到来之时,这些种子孕育出了丰收喜悦。

文章图片1

遨游一圈太空,种子发生突变

2022年秋收时节,在位于临沂市平邑县流峪镇的航天育种玉米基地,一批搭载神舟十三号返还地面的玉米种子落地生根,成功结出了果实。

育种基地现场,一行株高1.1米左右的玉米种质材料,在周围正常株高的玉米群中显得有些矮小,却被山东邦泰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石绪海视若珍宝。

“这是一粒玉米种子在太空中产生了突变,经过培育生长,一粒长成了一株,一株又繁育成了一穗行。”石绪海说,这株珍贵的突变矮秆种质材料,未来可用于改良其他种质材料改或直接组配杂交种,太空育种带来了全新可能。

文章图片2

2022年4月16日,宇航员王亚平顺利完成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返回地球,同乘飞船回归的还有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种子。遨游太空一圈,这些种子也发生着悄然变化。

“与常规育种相比,在太空特殊的失重及辐射环境中,没有地球引力、缺少大气层保护,玉米种子更容易发生丰富诱变,这为选育出优良的变异材料创造了更大的几率。”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发军介绍,去年4月,公司精心挑选六份玉米种质材料,搭载天舟二号飞船进入太空。这些特殊的玉米种子都被贴上了独特编号,记录在案,方便后续追本溯源。

太空育种诞生综合抗性优良新种质

有过太空“出差”经历的并非只有搭乘神舟十三号回归的玉米种子。

2021年9月,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还提供过一批玉米种质材料登上太空。三个多月后,公司收到搭载神舟十二号返回的种子,并在海南省南繁科研基地进行了地面试验。

“主要任务是开展太空种子延续和扩繁工作,我们对每粒种子都进行了套袋、自交授粉和单株性状调查。”石绪海说,今年夏播时节,这批海南收获的部分种子来到了平邑县培育基地,按照穗行(株行)进行种植、表型鉴定,通过各种性状的田间表现,筛选出了优良的变异种质材料用于杂交培育。

在航天育种区的对面,设有一大片玉米种植区。标有中天308、天泰985、邦玉668、TT67等标识的玉米株群,长势格外高大,穗粒排列整齐、金黄饱满,伴着沙沙风声奏出了一曲丰收赞歌。

文章图片3

今年气候多变,特别是黄淮海地区高温连连,普通玉米培育种植面临着花粉败育、授粉不良、籽粒难结实的窘境。然而,通过太空培育杂交出的玉米品种,以优异品质脱颖而出,实现穗大稳产。

“无论是株高、穗位,还是整体穗部性状,TT67玉米杂交品种都表现优良,未来市场开发价值高、潜力巨大。”在石绪海看来,太空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以更快诞生出高产、优质、综合抗性优良的农作物新种质和突破性新品种,用以科技研发。

太空育种路漫漫,大田推广尚需时日

乍起的秋风送来丰收喜悦。石绪海深知,这份喜悦离不开太空育种研发团队的心血与付出。

每一粒太空种子都极为珍贵稀少。收到种子后,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立即成立研发团队,制定了科学详细的太空育种计划和流程,开展太空种子地面试验。

单粒播种套袋、单粒编号试验、观察记录不同时期的生长态势,石绪海带领团队亲力亲为。如今,这份精心呵护也换来了喜人成果。

“相比于神舟十二号带回的种子,神舟十三号返还的太空种子由于停留太空时间长,产生的突变也就更多。”石绪海表示,目前返还不久的种质材料也已发现了在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等性状有明显变异的单株,还需更多精细化的跟踪调查,来综合评价是否属于优良变异种质材料。

收获穗粒只是走完了太空育种“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大量后续工作纷至沓来。按照育种流程,每年还要进行两到三季播种,不断进行太空种质材料的扩繁与延续,利用选出的优良变异种质材料组配太空杂交种,尽快进行太空杂交种田间试验。“真正做到大田种植推广还尚需时日。”不过,石绪海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

正是这群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农业科研人员深扎田间地头,才让丰收时刻显得灿烂无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石绪海期待明年同样在这个快意秋分的爽朗时节,体味更多喜悦之情。

记者 公绪成 高松 通讯员 张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