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章回】我见过的独轮车 | 散文 马其亚

 文化佳园 2022-09-24 发布于江苏


       我小时候见过最多的车,是独轮土车。二大爷,双肩搭着车袢,双手紧握车把,弓着腰身,蹬着后腿,呼着号子,推着装满淤泥的独轮土车,从汪塘里吃力地爬上岸,再把淤泥倒在宅上的坑洼里。这个已经过去六七十年的场景,我一直十分清晰地记得。
我家在大运河边,地势低洼,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旧社会几乎十年十涝,因而住宅都要离平地一米以上。我祖父弟兄五个,五位宅子东西排列,约有五十多米长三十多米宽,宅后有一个十几亩面积的汪塘。宅上的土全都取自汪塘,不用问就知道,那是好几代人用独轮土车一车车推上来的。
独轮车的车架、车轮(轱辘)、车轴、车耳、车腿,是用刺槐、枣木、榆木等坚硬木头做的,车耳是车身下方与车轴接触或相连的部位。车轴有的是木棍,有的是铁棍。铁棍相比木棍要坚实很多。那时还没有轴承这个概念,车身与车轮的连接就是木对木或者木对铁的简单接触。再加上木轮与泥土接触,独轮车运动起来的摩擦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了。
独轮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车轮在车面下,车面铺有柳木板,板上的左、右、后三面的挡板也是柳木的,这种车专门用来推土,叫土车。另一种是车轮有一部分在车面上方,正中有护栏。护栏两侧,有的放柳条筐便于盛放货物,有的不放筐或者放一只筐,可以坐人,可以放大而长的物件,比如芦苇、秫秸、木材等。老家人把这种独轮车叫红车。

独轮红车
独轮车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运农家肥下地,推庄稼回家,赶集上店,接送亲戚,都用它。我小时还见过有人接新娘用独轮车的,那一定是特别贫困家庭所为。
独轮车比肩扛手提先进很多,相比多轮车,再窄的路都能走,缺点是很难平衡。我曾经试着推独轮车,没走几步,车子就翻倒了。有经验的青壮年男子,推车时,腰部左扭右歪,翻车的概率会低很多。老人们有句俗话:“推车不用学,全靠腚磨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腚磨活”,不是一般力气的人能做到的,特别是负重较多的时候。
我十几岁时,有两三年失学在家,做过生产队的粪管员,每天两次挨家挨户收集大粪,就是用的这种土车。一开始推车,也翻过几回,自然招来鄙夷的目光。很快,我就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这独轮土车了。
听老辈人讲,旧社会用这种独轮车推盐的很多。我记事时就知道,我有几个大爷是“劳伤”病,年龄不大,就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天天哼哼歪歪,喘都喘不清。他们就是年轻时推盐累的。我家在土山和猫儿窝、土山和窑湾之间的官道旁边,推盐赚的是血汗钱。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兴修水利。大河工、小河工,也有很多用的是独轮土车。我到过小河工工地,河塘里,几百米长的坡道,黑压压的人群,几个人一组,有的掌把,有的绳拉,簇拥着独轮车,喊着号子把淤泥推上来。从而慢慢地把河道挖深,把河堰垫高。有时,推着推着,车耳朵掉了,修理好继续推。有时,推着推着,怎么也推不动了,原来是车轴钻进了泥里。看看今天的河道和河堰,看看今天尚存的高宅子,都是祖祖辈辈用土车推成的。我看过很多高大的古城墙,看过雄伟的万里长城,我推想,它们可能大部分是用独轮土车推成的。

淮海战役战场上的支前小车队
1974年拍摄的电影《车轮滚滚》,在我老家运河大铁桥旁边取过重要场景。由支前民工组成的一望无际的小车队,冒着硝烟,跨过铁桥、浮桥,奋勇向前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电影名字里的这个“车”,指的就是独轮车和牛车。我曾经十几次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那里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独轮车和牛车。纪念馆里,淮海战役总前委陈毅的一句话赫然醒目:“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543万人次,大小车辆88万余辆。淮海战役时,我老家是解放区,属于山东省。那些推车的人中,有很多是我的父老乡亲。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我父亲扒了二十多年大河。直到得了肺结核病,不能再上河工为止。结核病稍微好点后,他东拼西凑买了一辆胶轮独轮车,偶尔赶南集赶北集,做些小买卖。百把几十里的路,他都是当天打来回。胶轮内外胎配上钢圈、铁辐条,还有滚珠和铁轴,摩擦阻力小很多,载重量也大了很多。父亲出门,常常带着打气筒和溜油壶。但是,长途跋涉,负重前行,又是疾病缠身,特别是沿途要遇到好几个高高的陡坡,我很难想象他是怎样把车子推上去的。其中的苦难、毅力和坚强,现在的人很难体会到。

车圣奚仲雕塑
我老家有一条路叫奚仲路,桃花岛公园里有一座大型雕塑叫车圣奚仲。《辞海》上写:“奚仲,传说中车的创造者。任姓,黄帝之后。夏代的车正。居于薛,后迁于邳。”奚仲生活的年代距今4100多年,后人尊奚仲为车的始祖。可见,我小时候见过的那些车,具有悠久的历史。
独轮车,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我有四十多年没看过了。掐指算来,我这一生,看过用过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车辆,不下百种,而且越来越快,越来越现代化。最近这些年,我数次乘坐的高铁列车,速度达到350千米每小时。国家高速铁路运行总里程超过四万公里。新闻说600千米每小时的高铁列车已经试验成功,还听说国家计划开发更快的交通工具。
从最原始的独轮车到最现代化的高铁,都有亲身经历,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我们庆幸,享受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的车,赶上了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