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兰陵子 字数:2271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这一年,她突然一病不起,接连数月不见好转,除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她不见任何人,从而引发了许多大臣的不安。宰相崔玄暐上书劝谏女皇让李显、李旦亲俸汤药,而不是让外姓人待在身边。见武则天不为所动,他们又到处宣扬二张要谋反,武则天仍然不信。这时,为了除掉张氏兄弟,促使武则天还政李唐,张柬之发动了一场政变,史称“神龙政变”。张柬之,字孟将,荆州人氏,自幼聪敏好学,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后来,他被分到清源县当了从八品县丞。由于缺乏人脉,人又耿直,他这个县丞一当就是四十多年。就在他为退休生活做准备时,机会却突如其来地降临了。公元689年,武则天在全国广招人才,张柬之试着参加了考试,没想到得了第一名。武则天也大为惊喜,没想到小小县丞竟有如此奇才,于是将他提拔为中书舍人,官居四品,负责草拟诏书。照这个势头,迎来仕途第二春的张柬之很快可以当宰相了,然而在同突厥谈和亲时,张柬之以“上国娶异族女子不合规矩”为由极力反对。没过多久,狄仁杰极力为张柬之说好话,张柬之才得以被提拔为洛州司马,后来又升任秋官(刑部)侍郎。当然,电视剧里刻画张柬之与狄仁杰同时担任宰相,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据历史记载,张柬之是在狄仁杰去世四年后(704)才当上的。这一年,武则天问姚崇谁可以做宰相。他说道:“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女皇以为然,下诏提拔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上任没多久,他便召集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已(相王李旦王府司马)等人密谋发动兵变,密谋除掉二张,逼女皇退位,还政李唐。值得一提的是,这五人中有四人(除了袁恕已)受过狄仁杰举荐,所谓物以类聚,可能狄仁杰生前大概也有迫使武则天退位的打算吧。说又说回来,他们在商量好计划以后,张柬之开始游说羽林军将领。羽林军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将领任免之权在皇帝手中,但从701年开始,武则天就让李旦负责起羽林军事务。张柬之又说:“将军如今贵不可言,不是大帝(李治)的恩德?如今二张擅权,大帝之子被威逼,将军不思如何报恩吗?!”之后,在李旦的支持下,张柬之又在羽林军中安插了四个心腹。当天,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率领五百羽林军杀向玄武门; 李多祚、李湛、王同皎赶往东宫,迎接李显;袁恕已则带领南衙禁军,抓捕二张同党。正当一切进行顺利时,波折出现了——人在东宫的李显说什么也不愿意了,说二张确实该除,但现在动手会惊扰到生病的母亲,不如等等再说。都是朝廷里混的人精,谁都能听懂话中有话,于是来迎接李显的王同皎开始论证当下此举是怎样的符合天心民意。另一边,张柬之这里也赶到了迎仙宫,将刚刚睡醒的二张砍掉了脑袋。随后,五百羽林在其率领下直奔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见到被丢下的张氏兄弟头颅,病床的武则天惊坐而起:“是谁作乱!?”“二张阴谋造反,臣奉太子指令将其诛杀,因事出紧急,未能及时奏报。惊扰陛下,臣等罪该万死!”张柬之从容不迫答道。武则天心头一惊,转而质问赶来的李显:“此事可是你的授意?回东宫去吧!”没等李显回答,桓彦范挺身而出:“太子怎能再回东宫?今天下百姓无不思念李家,望陛下传位太子,以顺人望!”武则天看向李湛(李义府之子)道:“我待你们父子不薄,为何如此对我?”听完这话,武则天知大事去矣,一声长叹后,再无话可说。李显登基后,将国号改为大唐,官名、服色恢复旧制,将枉死在酷吏手中的人平反昭雪。退位的武则天被儿子迁居到上阳宫,得到了“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没人知道,她怀着怎样的心情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只知道她在临终前要求去掉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与丈夫李治合葬在乾陵。关于此碑,普遍的说法是女皇将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论说。其实,无字碑上有三千三百个用来刻碑文的方格,可见碑文是有的。之所以不刻一字,是李显和他的臣子们觉得她的一生功过难以定位,才留下无字之碑,待人评说。巧合的是,李显死后,也得到了一座形制规模相仿的无字碑,可惜毁于1967年。那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功过呢?她做了三十年的皇后,期间辅佐丈夫李治,对内加强君主集权,改善民生;对外指挥唐军西征北讨,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版图。丈夫去世后,她由太后而神皇,由神皇而皇帝,一步步成为天下的主宰。她打击门阀士族和豪强地主,消灭了部曲佃客制,无数奴婢部曲因此获得自由;他创立武举,增加了入仕名额,让科举官僚和门阀士族分庭抗礼。她重视农业生产,不但编撰了农书《兆人本业记》,还提倡兴修水利,经济得以长足发展。然而,为了称帝,权谋家的私心也战胜了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公心,导致了一系列恶政:总体来说,她作为皇帝时的政绩,可能不及她当皇后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