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见闻:小山村的新“货郎”

 胶东故事会 2022-09-24 发布于山东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即便是在一些比较小的村庄,往往也可以发现足够丰富的话题点。栖霞市翠屏街道的北夼村就是一例。

前段时间,笔者去了一趟北夼村。此行的本意,在于探访北夼村附近的庙顶山——这是栖霞中部的一座大山,山顶建有电视信号发射塔,据说晴天在塔上可以看到大海。

登山的过程,感觉的确不错。此前整理出一段视频,有的朋友可能已经见过。而在登山之余,笔者还在北夼村看到了另外一个值得提起的现象。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小山村的新“货郎”。

所谓“货郎”,按照《辞海》的解释,即挑担流动出售小杂货的小商贩。在民国及更早题材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货郎”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群体。彼时,交通、通讯不够发达,偏远山村普遍比较闭塞,缺乏可以供给百货的商店,而“货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后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销社、商店等固定售货机构逐渐在乡村兴起,而相应的,“货郎”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平时也能看到走街串巷的买卖人,但他们往往销售的是单一商品,而非那种“流动商店”性质的货郎了。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些年来,由于常住人口的减少,一些村庄已经难以支撑固定商店的运营。而商店的“裁撤”,在客观上又为给“货郎”腾出了活动空间。此次在北夼村,笔者就见到了新“货郎”进村售货的场景。

当时,笔者刚从山上返回村里,便听到了一阵电子喇叭的吆喝声。循声找去,看到一辆货车停在主街上,旁边摆放着诸多日用商品,不少村民围在那里进行选购。

“这个村里应该没有商店吧?”见此场景,笔者很快产生这一疑问,而向村民一打听,果然如此。他们说,村里曾经有过商店,但如今已然不存了。

要说起来,除了商店之外,赶集也是乡村购物的一个重要渠道。不过,北夼村地处一条大山沟的最深处,村民外出赶集也需跋涉一番,终不如在自家门口买东西方便。所以,就促生出了这种“进村售货”的新“货郎”。

新“货郎”之“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交通工具之新。过去的货郎都是步行挑担,而现在进村售货者都是开车。其二,为亲疏关系之新。过去的货郎多为外乡人,进村时间不固定,村民多少对之存有警惕;而现在则都是十里八村的乡邻,进村售货的时间一般比较规律,彼此之间也都互相信任。其三,为收付款方式之新,虽然不少老人还是习惯使用现金,但中年左右者,则已经开始使用手机支付了。

栖霞山区众多,类似北夼这样的村落不在少数,相信其中很多都可见到新“货郎”们活动的身影。而随着城镇化和老龄化的进程,这样的情形在近一二十年内估计也会更为常见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