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显黄河儿女智慧的河套灌区

 涛儿_dlwangtao 2022-09-24 发布于辽宁
Image

彰显黄河儿女智慧的河套灌区

Image

在祖国版图的正北方,有一块身处干旱荒漠之中却沃野万顷的土地。黄河流经此地,绕了一个大弯,使这块土地变得富饶而美丽。它既是大自然赋予当地人民的一方福地,也是当地人民几百年来与自然协作的奇迹。它就是内蒙古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内蒙古段北岸“几”字弯上,北抵阴山山脉的狼山及乌拉山,南至黄河,东与包头市为邻,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接,东西长25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

Image

河套灌区示意图 资料图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河套灌区土地总面积111.9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0万公顷。其灌溉面积在全国灌区面积中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四川都江堰灌区和安徽淠史杭灌区。

河套灌区第一次大规模水利开发始于秦始皇时期,迁3万户开垦河套,“黔首自实其田”,至汉武帝时,“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出塞入套开荒种地,至明清时期,黄河儿女对河套的开垦建设都未停止。河套灌区需从黄河直接引水,但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使得枯水期大小渠口向黄河争水,大强小弱,上优下劣,致使许多土地干旱欠收或绝收;汛期水大时,洪水漫过渠堤,淹没大块良田沃土,形成洪涝灾害。“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耕地年年变,荒草长满田”成为河套灌区长期的困扰。

直到1946年,时任绥远省水利局局长王文景提出“一首制”的想法:在磴口县二十里柳子处修建“一首制”拦河坝,再开挖一条总干渠,将旧有干渠全部改接于总干渠上,统一由总干渠引水灌溉。1958年后,河套灌区历经引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排配套、节水改造4次大规模水利建设,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三大历史跨越。

Image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施工现场 资料图

在改善河套灌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历程中,1958年开始修建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和总干渠工程,耗时10年,是河套水利人的一次壮举。230千米总干渠渠道主要靠人工开挖,前后共有10多万人次参加劳动。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美好年华奉献给了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形成了“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治水精神。

Image

河套灌区总干渠 资料图

如今的河套灌区通过渠首和1条总干渠自西向东引水,同时通过13条干渠、48条分干渠、339条支渠和85522条斗、农、毛渠将水输送到田间后,再通过17322条斗、农、毛沟,346条支沟、64条分干沟、12条干沟,汇入总排干沟和乌梁素海,最后汇入黄河,形成一套完整的灌排体系,为河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Image

河套灌区总干渠第一分水枢纽 资料图

千百年来,河套地区有过“风吹草低见牛羊”,也有过“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成为河套人民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活生产的历史见证。从秦汉时期就近就低引灌,到新中国成立后实践“一首制灌区,河套水利人顺应自然,通过智慧与科技改变了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活条件,彰显了水利科技创新精神和黄河儿女的无穷智慧。

Image

主播丨陈帅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责编、文案丨罗景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赵墨

音频丨张诗剑

校对丨王瑜 孟笑冉(见习)

参考文献丨《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河套灌区:源远流长的水利文化遗产》《内蒙古河套灌区从始创孕育到蜕变形成的发展过程》《专家解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河套灌区“牛”在哪儿?》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