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距离地球5500万公里之外,被发现曾存在水活动

 涛儿—taoer 2022-09-24 发布于辽宁

从古至今

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

在距离地球5500万公里

(与地球最近距离)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水?

作为第一台中国火星探测器

天问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在火星找水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消息
截至目前
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
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
我国科学家团队依托获取的
一手科学数据发现
着陆区存在过大量液态水活动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曾存在水活动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北纬25.066°、东经109.925°)区域,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国印记。

经过一年多的巡视探测,“祝融号”火星车获取了大量科学探测信息。通过对着陆区分布的凹锥、壁垒撞击坑、沟槽等典型地貌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上述地貌的形成与水活动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

图片

祝融号着陆区撞击坑、凹锥、沟槽和脊状地貌图

通过相机影像和光谱数据,在着陆区附近的板状硬壳岩石中发现含水矿物,证明了在距今10亿年(晚亚马逊纪时期)以来,着陆区存在过大量液态水活动。

图片

祝融号在着陆区发现富含含水矿物的板状硬壳岩石及其在地下水作用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结合相机影像和火星车移动车辙等信息,发现着陆区土壤具有较强承压强度且摩擦参数较低,存在与水活动相关并经历风沙磨蚀的特征

图片

祝融号着陆区的火星地质特征和岩石

首次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质


据今年5月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的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利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

研究团队推断认为,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这也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以下视频来源于
央视新闻

据悉,“祝融号”火星车目前处于休眠状态,预计在年底待火星环境条件转好后自主唤醒。在确认工作状态正常之后,“祝融号”将继续向南行进,获取更多巡视探测数据。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科学探测成果,后续将对“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目标和路径进行规划。


就让我们一同期待

在火星有更多

水的发现吧

综合整理央视新闻、央广网、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等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文案责编丨杨晶
校对丨孟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