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好像被大家遗弃了,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学柳公权的人就甚少,写柳体也很难入得了国展。当年唐朝时,“柳体”可不是这般光景,前来朝见的使臣商贾还会准备专门的“购柳钱”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为什么柳公权的书法会落寞至此? 首先,柳公权的字是公认的难学,不是一般的难学。作为唐楷的集大成者,柳公权书宗魏晋,又“遍取近代诸家”。清韵可比魏晋“二王”,严整可比欧阳询,刚健可比“颜真卿”,笔画瘦硬,字字斩钉截铁。单讲其中的骨力和雄强,就很难有人能写出来。 ![]() 其次,柳体楷书中的笔画和结体的法度严谨到了“变态”的程度,绝对不可挪动分毫。他的书法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纵然难学,但是柳体一定要学!那是一座一定要攀登的高峰。苏东坡曾经说过一句话:“初学书法,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 书法讲求阴阳之变,在整个阴阳之变的体系中,“骨”与“肉”关系的调和又是重中之重,一直是人们强调的重点。要让文字立起来,最终达到骨肉调和,必须先立筋骨。 杜甫也曾说“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曾经写下过一卷楷书《九疑山赋》,若是杜甫有幸见到,一定会夸这是通神之字。 ![]() 《九疑山赋》作于唐会昌四年(844年),比《神策军碑》还要晚,内容是歌颂九嶷山的景色物象,是柳公权书法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文采与书法的完美结合。因为这件作品,柳公权被骂是“害人精”,因为它会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九疑山赋》这件楷书字形端庄秀雅,带有明显的盛世法度。其用笔亦是一丝不苟,笔画肥瘦得宜,是血肉调和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