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以一种温和的形象出现,它们是陆地上最大体型的动物。 与大象相关的文化还有各种介绍都让人们认识到,原来体型巨大并不是大象用来捕食的策略,而是为了对抗潜在的危险。 ![]() 作为从更新世晚期存活下来的物种,大象家族中的大部分成员都已经成为化石。 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物种只有非洲丛林象、非洲森林象和亚洲象。 由于体型巨大,科学家目前认为大象会对它们和周围动物所生活的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并被认为是关键物种。 ![]() 例如它们可以连根拔起树木和灌木丛,大象群的活动可以将这些大型草原变得更加平整。 而在干旱期间,大象还会进行挖水活动,这可以为其他动物带来可以使用的水源。 除此之外,大象作为素食动物会吞食许多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然后通过粪便排出。 随着大象的迁徙活动,被大象排出体外的种子可以散布在很远的地方。 ![]()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象一生都在族群中生活,并以母系家庭为主。 通常象群中会有3名主要雌性大象来繁殖后来,最年长的雌性大象则为象群的领导者,直到母象死亡,或者没有精力再来担任这一重任。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象群中的女族长死亡时,象群中的其他大象的皮质醇水平会显著增加。 ![]() 即便是象群族长进行位置更替时,同样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另外,象群中的母象并不一定以家庭小单位为主,她们也会与其他象群进行交流互动。 象群与象群之间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联系和结合,形成由两个象群家庭组成的结合组。 ![]() 这样的情况如何出现在旱季,则可以帮助象群更好地聚集在一起,并通过其他氏族来对抗其他氏族。 尽管这样的联系不会特别牢固,但对“外来象群”来讲会有很明显的对抗效果。 在非洲,除了大象身强力壮外,还有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同样跟大象一样长有巨角,并且脾气也会更加暴躁,它们便是犀牛。 能够跟大象作对的动物几乎没有,但犀牛的体型和尖角也还是能够让它们与大象过上几招。 ![]() 一般来讲,大象通常都会避开这些家伙,与世无争。 但有时候也会遭受来到犀牛的挑衅和侵略。虽然犀牛并不是大象的对手,但它们会对小象构成威胁。 这些情况都还算正常,有一种最极端的情况则很糟糕。 公象在应激情况下会选择强暴犀牛,这让不少科学家陷入了思考。 ![]() 大象强暴犀牛?这听上去令人匪夷所思,但这确实是在非洲大草原上会发生的事情。 并且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一两次,而是有着多次记录,甚至被当地动物保护人员用相机捕捉到。 自1990年代初的南非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设以来,公园的护林员注意到大象的攻击性有所增加。 ![]() 最初这种发现是在大象对人类的攻击行为增加中发现的。 当研究人员试图了解这一行为的背后原因时,他们还发现了大象会强暴犀牛。 2001年的相关研究中,已经记录到有63头犀牛死于大象。 ![]() 尽管有着确切的死亡数据,但是与大象强暴犀牛的相关次数并不清晰。 由于表现出了过强的攻击性,当地有关部门不得不为此消灭一些好斗的公象。 在动物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强暴现象并不是罕见现象。但大部分背后的原因都有迹可循。 例如海獭会强暴海豹幼崽,并且还会将它们淹死在水中。 海獭之所以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找不到配偶,这种沮丧感会让它们将交配的欲望转移到比自己更弱小的海豹幼崽中。 类似的交配仪式对于雌性海獭来讲也有溺水的风险,因此海獭求偶也不一定会成功。 ![]() 另外也有极个别动物会通过强暴来寻求交配带来的愉悦感,但这毕竟是少数。 大象对犀牛的行为机制与这些都不同,因为大象有着更复杂的成因。 对于大象这种更具破坏性且疯狂的行为,科学家通过对大象的社会习性、动物精神病学以及生物行为科学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讨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认为大象强暴犀牛的行为来自它们的情感创伤和心理障碍。 作为一种有着社会组织关系的物种,大象比大部分动物都要更聪明,并且是少有的能通过“镜像识别”的动物。 ![]() 前面我们提到母象在族群中的作用和表现,这在象群中几乎会贯穿整个家族,时间长达70年。 科学家对已建立的象群研究表明,年轻的大象会在生命周期的前8年中一直生活在母亲4.5米的范围内。 年轻的母象会成为新的家族领袖,而在公象中,年轻的公象有一段时间会进入到全是雄性的象群中,然后作为成熟的公象重新回到它所生活的圈子里。 ![]() 当象群中有大象死去,象群中的成员会对其进行哀悼和埋葬仪式,并且还会在多年后重新回到大象的死亡地点。 这样的社会行为对象群的发展至关重要,并且是象群健康成长的一部分。 然而进入21世纪,人类对象群生活的栖息地破坏,以及大范围的捕杀活动严重影响的象群生活,并导致大象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大象作为一种记忆力十分优秀的动物,它们能够回忆起很多年前的事情,并且有着极强的空间认知感。 对于那些死于偷猎者手下的大象,年轻而又孤独的大象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反复回忆起这些事情,这会影响大象大脑的正常发育和行为发育。 ![]() 科学家在对非洲象群社会结构的观察中发现,部分象群中甚至没有雌性,这意味着公象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一个有效的引导。 最终公象会在长期的高压环境和偷猎威胁中非正常生长。 这种因社会结构遭受破坏从而使得大象出现创伤应激障碍表现的行为有异常的惊吓反应、不可预测的社交行为,过度的攻击等等。 而在对已观察到的公象对犀牛的强暴事件中,公象几乎都正处于青春期,另外也有成年公象。 进入青春期的公象会进入到一种特殊的状态,受睾丸激素增加的影响,此时的大象会变得十分暴躁并且更具攻击性。 ![]() 结合大象的应激创伤分析,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个别大象会强暴犀牛。 本质上,这是大象的心理障碍,一种对危险环境的抵抗,但会表现出实质性的对抗动作。 它们并不以享乐为由,而是通过交配的行为破坏潜在的威胁。 科学家对大象行为模式的分析和动物心理学在神经科学水平的结合为其提供了基本解释。 另外科学家对大象脑中的海马体进行核磁共振时发现,有着情绪障碍的大象海马体中,负责处理情绪的边缘系统中有一个突出结构。 ![]() 很明显,大象的脑部确遭受到了损伤,最终影响了它们的行为。 现在人们为了解决大象的这一行为专门在非洲成立了相关的基金会,当地动物保护人员与基金会一起帮助大象渡过心理障碍,重新将它们引入野生族群中。 动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纯粹地靠本能驱动的生物,它们也会有感情,也会对自己的过去感到困惑和迷茫。 错误的认知会给动物带来不幸,更何况人也一样。 在与动物的接触中能让人类意识到,在这个星球上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情绪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