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范云阁  夏日,艳阳高照,清澈的小溪缓缓地流淌着,漫山遍野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王二是屯里有名的犟小子。又到星期天了,他在后山坡的草地里一边放羊,一边和小伙伴们采野花、追蜻蜓……正午时分,“五只、十只……”王二开始清点羊数,回家吃饭歇晌。“怎么少了六只羊,都跑哪去了……”这一群羊又撒不开手,只能把羊赶回家再说。“你怎么把羊放到人家的麦田里,有好几只羊被张老蔫赶回家圈起来了!”王二一进屯就有人告诉他。羊群还没进院儿,老远就听见老蔫站在大门口和老爹嚷嚷:“我家五亩小麦,有半亩多让你家羊给啃的囫囵半片,你说咋办吧?”王二爹那个气呀!浑身是嘴也说不清。王二把羊圈起来,还没进屋,王二爹问起羊的事儿,没等王二把话说完,操起一根木棍,眼见朝他打来,王二纹丝没动。打一下没动,打两下、三下还没动。“你这么大人还能不能干点儿啥了,啊!我看拿什么陪人家!”王二爹气喘吁吁,边打边教训他。王二咬着牙,不哼不哈。王二娘,赶紧跑过来拽开老头。老头连气带累,瘫坐在一旁,红头长脸地喘着粗气。王二娘掀开小二的衣裳,看见后背、腰上凸起了一条条印子。心疼地说:“你这孩子,你爹这么打你也不求个饶、陪个不是……像你们这支子人——'犟种’!”王二,这小子犟,学习也要强。一晃,大学毕业了,他被聘为一家国企职工,处了两个女朋友都因为他性格倔犟分手了。家乡有人给介绍对象,女孩子和王二在同城上班,长相、工作、为人都挺相当,就是因为女方家要十万块钱彩礼,王二来了犟劲儿,死活不干。几年的工夫,王二也快三十了,总觉得在公司干施展不开手脚,自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决定辞职另谋职业。父母劝他:“凭省心工作不干,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不管咋说,他是认准这个理儿了,“九头牛也拉不回”。经过市场考察调研,他决定去银行贷款,利用乡下丰富的饲料资源,在老家建一处肉牛养殖场,聘请一名畜牧专家指导,雇佣当地农民打工,搞科学养牛。第一年就养到一百多头,事业顺风顺水,第二年就全部收回了投资,逐年有了盈利。 两年后,受国际市场冲击,肉牛价格大幅度下滑,把几年挣的钱赔了个净光,还欠下了外债。“咱们别干了,选择一个别的行业行不?”不管老爹,还是好友怎么劝说,都不入他耳。“不仅要干,还要大干!”王二说:“我就'不信东风换不回’!”“这小子犟劲儿又来了!”大伙儿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么干会有他好果子吃的……”王二不信邪,又增加了投资,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三百多头。这年正赶上市场牛价回头,第二年大幅反弹,当年就盈利近百万元。乡亲们的腔调变了,“看人家王二,没白犟一回,你不服行吗!”之后,肉牛市场价又出现几起几落,王二还是凭那股子“犟劲儿”继续扩大饲养,执着地经营着自己心爱的事业。好事成双。他乡遇故知,在一次畜产品交易会上,王二遇到了学畜牧专业的大学女同学周涵,在学校时两人就要好,毕业后再没有联系。这次相谈得知,两人都没有成家,在原有感情基础上,很快坠入了爱河。一年后,他(她)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周涵辞去了城里的铁饭碗,到牛场与王二共同打拼。养牛事业如虎添翼,“龙江王二牛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线上线下广开销路,全国客商云集,大客户争先签订了长期购货协议。几年后,牛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无论规模、效益都居全县首位。全县在牛业公司召开了现场会,王二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养牛经验;详细汇报了今后成立养牛基金会,发展慈善事业,扶持乡亲们发展养牛的宏伟蓝图,参会的人们赞叹不已,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2022年9月24日) 
(摄影 郭建华;动画 王鑫炎)  范云阁(老文童),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老年日报》特约通讯员、新媒体通讯员,辽宁老年报通讯员,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肇东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和诗歌散见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多家新媒体及微信平台,有部分作品获奖、编入文学作品集。出版了《笔润人生》《品味人生》个人专著两部。投稿须知
《家乡文汇》公众号刊发内部作品,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投稿前,请作者仔细校对、审核,如有漏字、错别字或病句现象,作者自负。作品发表后,作者要配合平台反复转发推广,阅读量在50以内的作者文章,将控制后续发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