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南通博物苑,走近江海之城(胡皓轩)

 老沈阅览 2022-09-25 发布于广东

暑假,我曾与父母一起去江苏南通游玩,寻访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位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我走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玉器。1976年前后,位于南通地区北边的海安青墩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新石器时代所遗存下来的器皿,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向人们展示了南通人的智慧,可谓是南通发展的第一缕曙光。展馆播放的视频详解了南通市几千年的地质环境变化,原来我脚下的这块土地是由海水冲击形成的一块平原。正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让南通市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促成了南通的经济繁荣与文明的发展。

在介绍南通古代经济的展厅里,一个硕大的“盘子”吸引住了我的视线。它矗立于展馆中央,几乎有一人高,这便是古时南通人用来煎盐的器皿。制盐是南通最早的产业之一,也是南通文化的根脉。古时候南通地区的先民们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通过各种器具煎制出了生活必需的盐。再往里走,我看到一个构架复杂的木质织布机。南通是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业发达,当时南通人民的棉纺织技术已十分成熟,织出的衣物也干净整洁。盐棉兴邑,南通人曾用复杂的工序制造出许多的盐,在杼织中诞生出一件件精巧的衣物,让我不禁感叹古代南通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紧接着,我来到“城镇肇基”展厅,一幅动态的闹市南通图徐徐铺陈开来,展现在我面前。那时的南通房屋交错,集市热闹。数艘帆船行于江上,桅杆上白帆高挂,溅起数朵浪花。这幅动态的闹市南通图充分展现了南通经济的繁荣昌盛。从江上小洲发展成为一座文化、经济发达的城市,离不开卓越的治理能力、人民的生产能力与长江的滋养与防护。

“文华遗韵”是整个展览最后的部分,分“庙堂钟鼎”“文坛艺苑”“市井民风”三个单元,陈列着各种器具、书籍、雕塑,再现了江海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以及南通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基于江海交汇的地理优势,古代南通的棉纺业兴旺发达,成为近代南通较早转型发展的基础,催生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张謇为代表的先贤建设的“模范县”,使一个辉煌的近代南通定格在历史的时空,为今天的南通迈向新的纪元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寻访南通史迹闱,濠河岸畔拥珠玑。公园博馆咸归一,最是荣光鼻祖旂。”这个夏天,我走进了南通博物苑,更走近了这座江海之城。

【作者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初二(6)班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