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病原微生物培养和 药敏报告单的解读 ![]() 你也许常常疑惑 为什么微生物培养阳性 实际却没有感染? 为什么药敏结果敏感的药 治疗却无效? 别着急,咱们请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 检验科杨靖娴老师 为我们讲解 病原微生物培养和 药敏报告单的解读 作者介绍 ![]() 杨靖娴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 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微生物组组长、医学硕士 北京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检验委员会委员 主要工作领域: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研究方向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共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先后承担两项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院级课题,均已结题。 ![]() 要点一 ![]() 标本正确采集的重要性 一、从临床标本细菌与真菌检验流程看 标本采集是第一环节,对后续结果至关重要。 二、标本采集的两个关键词 1.正确
2.合理
![]() 要点二 ![]() 血培养结果解读 一、血液污染 1.定义:在多次血培养中单个血培养下列细菌阳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微球菌、丙酸杆菌、芽孢杆菌。 2.说明:因经皮穿刺操作可使正常皮肤定植菌进入血液(健康血液是无菌的),从而导致血液被污染、血培养假阳性。 二、血培养结果解读-阳性 1.双侧培养报阳性:为同一病原菌,则不论任何细菌,绝大部分为病原菌。 2.单侧(瓶)报阳性
三、血培养结果解读-阴性 1.真阴性
2.假阴性
(正确采血:2套/“双抽四瓶”,成人每瓶8-10ml,小儿每瓶1-5ml) (注:①“1套”:一个穿刺点所采的所有瓶;②一个穿刺点一般2瓶:需氧瓶+厌氧瓶;③厌氧瓶内不仅长厌氧菌,还可长兼性厌氧菌)
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 1.诊断目前没有金标准。 2.配对血培养(导管与外周)阳性时间差>2h是诊断CRBSI最简单的方法。 3.拔管后抗菌药物治疗在24h内有效则提示CRBSI。 ![]() 要点三 ![]() 痰培养结果解读 一、痰培养 1.目的:诊断细菌性、真菌性肺炎。 2.现状:送检率最高,合格率最低。 3.存在的问题:
二、痰培养结果解读-阳性 1.假阳性:可能是污染或定植。
2.合格痰标本 标准:镜下涂片结果——鳞状上皮细胞<10/LP(提示来自下呼吸道),白细胞>25/LP(提示感染)。 3.气管插管常致“合格假象”
(1)气管插管时间<24h,培养出病原菌,有诊断意义。 (2)插管时间>24h,即使纯培养也仅有参考意义。因:医院环境中常见院感菌开始繁殖生长,培养出来的多数是污染菌、定植菌。 ![]() 要点四 ![]() 尿培养结果解读 一、尿培养易污染 1.如出现1-2种可能致病菌,认为其可信,分别进行鉴定和药敏。 2.如3种或以上可能致病菌,怀疑其被污染,建议重留尿标本。 二、尿标本采集方法 1.清洁中段尿:清洁外阴,中段尿标本直接留取在无菌容器中。 2.导管尿留置方法:
![]() 要点五 ![]() 重视标本直接涂片的作用 优点: 1. 确定致病菌:客观、真实。 2. 快速疑诊:合格标本30min内可给予临床有用的信息,对于危重患者尤其有用! 3. 覆盖面广:涂片既可见常规培养可长者,也可见常规培养不长或长得慢者。 4. 结合培养结果:涂片真菌培养有“导航作用”,可修正培养结果,避免假阴性,剔除假阳性。 ![]() 要点六 ![]() 药敏试验基础知识介绍 一、概念 1.定义:用体外方法检测抗菌药物抑制/杀死细菌的效率,预测体内抗菌效果。 2.目的:指导目标治疗(个体),指导经验治疗(群体)。 3.“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抗菌药物能够抑制待测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4.局限性:体外药物作用情况与体内不完全相同(例:药物浓度——在体外固定不变,在体内随时间改变),故只能部分预测药物在体内的疗效。 二、方法 1.纸片扩散法(K-B法):测抑菌圈直径,检验科以其作补充。 2.稀释法(肉汤、琼脂、仪器法):测MIC,检验科以仪器法为主。 3.E-Test:测MIC,昂贵,是少数抗生素的验证、特殊耐药表型的复核方法。 三、药敏试验的一般原则 1.检测获得性耐药,不必检测天然耐药。 2.预报药/指示药:以几种指示几类。 3.关注特殊耐药表型。 四、药敏报告单的解读 1.折点:所有的药敏试验均需要折点(或称为解释标准)来将实验结果解释为敏感、中介或耐药并报告给临床医生。根据试验方法的不同,折点可以用浓度(µg/ml) 或抑菌圈直径(mm)来表示。 2.敏感、中介或耐药
3.MIC数值比S/I/R更有意义
4. 常见菌种药敏报告单解读
(1)以青霉素、苯唑西林作β-内酰胺类药指示药:前者代表不耐酶青霉素,后者代表其余β-内酰胺类药。 (2)红霉素耐药时,判断克林霉素是否耐药不可仅参考其MIC值,而需检测克林霉素诱导是否耐药,如是,则不论MIC值如何,均判断克林霉素耐药。
(1)如存在“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HLAR,则氨基糖苷与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无协同作用。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使用利奈唑胺治疗。
(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旧观点:避免用: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可以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MEM,IMP)、β-内酰胺/酶抑制剂(CSL,PTA)、头霉素类抗生素(FOX)。 新观点:依个体药敏结果而定,部分患者可能对单用头孢类敏感。 (2)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推荐: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联合用药。 新观点:依个体药敏结果而定,可以对某些碳青霉烯类敏感。 (3)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拉丝试验(+),关注是否有肝脓肿、眼内炎。
粘液性铜绿假单胞菌:难以根除,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 五、使用敏感药物治疗无效的原因 1.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 2.细菌本身因素(如细菌L型,生物被膜)。 3.药代动力学,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 4.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血药浓度(血脑屏障)。 5.药敏试验药物中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无效,但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6.患者基础疾病未改善:感染是人体、细菌、抗生素相互作用,患者免疫状态不回复、血流动力学未改善,仅靠抗生素解决不了问题。 7.感染原发灶未清除,引流、清创很重要。 课后自测: 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报告单的解读 你学会了吗? 作者:杨靖娴 视频剪辑:秦京京 文字整理:黄姝伦 编辑:韵文 审核:兰学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