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刘克庄《芙蓉二绝(其二)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9-25 发布于山东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芙蓉二绝(其二)

刘克庄

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

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中黄师塔巍然静立,江水东流而去,作者着意描绘一幅秀美的锦江图景。

   B.杜诗写春光与微风作伴,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

   C.两诗将花作为吟咏对象,仅“一簇”或“一两丛”,却能见出季节景致。

   D.春日桃花与秋日木芙蓉应时而开,自由绽放,展现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15.两诗结句仅一字之差,却表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错,“春光懒困倚微风”,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是写人在春景中的慵懒状态,而非写春景的倦懒之态。

15.①杜诗认为无论桃花深红还是浅红,都惹人喜爱,表现爱花、赏花的喜悦之情;(3分)

②刘诗在两种花色中偏爱浅红,表现了平和淡然、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3分)

  解析:杜甫的诗句“可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浅红呢”,在这两种颜色中,作者无法选择更爱哪种颜色,表现了两者之间的难以取舍,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刘克庄的诗句“不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不爱深红色,而是喜欢浅红色”,在这两种颜色中,作者选择了更爱哪种颜色,表现了作者不为外界所干扰的心境,体现的是作者坚定且平和的态度。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池塘边开着一两丛木芙蓉,陪伴着诗人,也没有打破(妨,中止意)环境的冷清、幽寂。(人到了一定年纪,历经岁月洗礼,人事变迁,一切都看淡,)如今即使有看花的意思,浅红娇柔,深红艳丽,也是更喜欢浅红了!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huàn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 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 qǐ lì ],诗也如锦似绣。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yú 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 ,实为遣愁散闷 ,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 ,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描写春天的好词),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