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衣食住行•衣3】楚人称霸始于足

 郢都故事 2022-09-25 发布于湖北

【古人衣食住行·衣3】楚人称霸始于足

文\图 张卫平

    俗话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走路,就得穿鞋袜。于是,我们从荆州大地上的文物考古中发现,楚人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时,穿的是麻鞋、草鞋、皮鞋与布祙。楚人一步一个脚印,在一片蛮荒之地开疆拓土,成就了无比辉煌的霸业,从而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鞋,其实是古文献中所说的足衣,亦称足服。用现在的话来讲,“足衣”就是鞋与袜。古代称鞋为履、屦和舄。《说文》中云:“屦,足所依也。屦,履也。”《释名·释衣服》中说:“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亦曰屦,屦,拘也,所以拘足也。复其下曰舄……。”

  在中国的成语中,说到鞋的典故非常多,比如,葛屦履霜、天冠地屦、遗簪弊屦、削趾适屦,等等。在汉代贾谊的《新书·谕诚》里,就记载了一则“昭王坠屦”的故事。说是春秋时期,楚昭王在率兵与吴军作战时,不但跑坏了鞋,还丢掉了一只。昭王在光着脚向前跑了三四十步后,发现鞋丢了,便冒着危险转身去找。后来,有人问昭王:“大王,您为什么如此珍惜一只穿坏了的鞋子呢?”昭王回答:“虽然我们楚国十分贫穷,但我也不会吝惜一只鞋,只是想把我的鞋子带回楚国去。” 

  虽然,文献资料里古代足衣的名称比较复杂,但考古发掘的先秦时期鞋则非常少,保存完好得就更加少了,不过形制却都非常简单。

    古文字专家发现,在楚国简牍中记载了许多不同名称、质地和结构的鞋。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出土的楚鞋还是比较多的,就质地来看,主要是麻、草、革和帛,既有多种材质混合制成的,也有单一质地的。

    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楚国皮手套一样,古人开始是用兽皮来做衣裳的。早在远古时期,古人就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做成鞋。而比较正规的皮鞋,至少在楚灵王时期就已经有了。《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子狩于州来……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通俗地说,就是楚灵王在田猎时头戴皮冠、身穿毛绒衣,外披翠羽披风,脚穿豹皮鞋。当时,楚灵王身穿的“豹舄”,就是古文献《毛传》中的“人君之盛屦”。考古人员从湖南长沙楚墓中发现的皮履——皮鞋,也证实了文献的记载。

    不过,考古发现的楚国皮鞋,并不是现在常见的全皮制作的皮鞋,而是用皮与丝织品及麻等材质做成。这种“皮和帛制成的鞋见之于长沙北门外的俞家冲战国楚墓”。据商承祚《长沙古物见闻记》所描述为:“履面前及右下旁合纲,两侧近首处各有大针孔十余,殆附帛面,后缀珠玉以为饰。革褐黄色,里有毛辫,为牛皮底,一面相连,下折而纫于左,履底的一沿向内卷。”这双鞋,长26厘米,鞋的形制比较独特,在鞋后跟上缀有珠玉的装饰。

    其实,中国古人是有在鞋上用玉作装饰喜好的。据《韩非子·内篇谏下》记载,齐景公的鞋是以珠玉作饰的。《史记·春申君列传》“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的记载,也进一步进行证实了。只是,这种以珠玉作饰的鞋,在楚墓中极少发现。

    从考古发掘的楚国鞋的实物中,我们看到楚鞋与现在的“鞋”一样,一般由底和帮两部分组成,其制作大都由多种质料而合成,鞋面一般髹漆,鞋底编成凸楞和乳状的线结。虽然,鞋在发明之初,多用兽皮,但真正意义上的皮鞋在楚墓中出土的并不多,但却在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了由皮、麻和草制成的鞋,其鞋帮表层用麻绳经纬平编,内衬麻布,上髹黑漆,里层为皮革,鞋口有系带。底分多层,最里层为皮革,中层用草编两层,其中一层为细草精编,另一层为细草绳粗编,外层为麻布,鞋底是用麻绳编结成环形凸楞和乳钉状的线结。鞋残长25厘米。

    考古人员在同墓的遣册中发现,此鞋被称为“缕”或“缇缕”。湖北省楚文化研究所黄凤春研究员说,与“马山楚墓不同的是,此类鞋上有系带,这'带’在文献上也称组缨。《礼记·檀弓上》就记有孔子的弟子穿丝屦组缨的记载”。

荆州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楚地出土的各种材质的鞋虽然较多,但最多的还是麻鞋。比如,1982年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了3双鞋,其中麻鞋2双,锦面漆鞋1双。不过,3双鞋中只有锦面漆鞋保存较好,这双大菱形纹锦面麻鞋,鞋的前端尾端皆为圆形,平底,鞋沿前部凸起,侧视呈缓坡状,俯放呈舟形,鞋面用大菱形纹锦。头及帮部的表层均用麻布制成,髹黑漆,里层用草编成,鞋口和鞋帮均用锦面。鞋底用麻线编结成形。鞋的外底上有许多乳丁状线结。漆鞋底长约24厘米,前宽9厘米,履底略出边,底用麻线编结,其下遍布乳钉状线结,其目的在于防滑。黑漆髹涂在底和面上,可防水。

    专家认为,用多种质料合成鞋底可增长其使用寿命,鞋底布满凸出的线结又可防滑,鞋面髹漆则可起到防水作用。“楚人在鞋上的匠心于此可见一斑”。中国古代章服文化事业开山鼻祖沈从文先生认为,“这是现今看到的时代最早的一种雨鞋了”。

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锦面漆鞋

    以上可见,楚人在制鞋的过程中,虽然使用了丝织品,但仅仅只是点缀而已,就如玉珠一样。正如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倬云先生所言,“养蚕抽丝的丝织工艺,始于中国。但是,丝织品价值不低,当是贵族及富人穿用”。

    除了贵族,当时楚人更多的则穿用着麻鞋和草鞋。于是,考古人员从湖北江陵九店296号楚墓和当阳赵家湖金家山9号楚墓发现了纯麻制成的鞋。只是,九店楚墓的麻鞋只剩下由麻线经纬编织而成鞋底,鞋底上铺着一层麻布。当阳楚墓的麻鞋仅存鞋帮。

    其实,麻与葛是中国古代纺织品之先声。在中国还没有发明丝织品时,古人就利用麻和葛的纤维进行纺织。丝织品发明后,由于异常珍贵,一般平民只能夏日服葛,冬日衣褐。而华丽的丝绸与细软的轻裘,则是富贵人家的冬衣。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足衣不仅仅只是鞋,还包括祙。目前,祙在楚文物中还非常鲜见,但1975年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荆州古城北约5公里的楚故都纪南城东南隅的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双底长26.5厘米、长18.5厘米、头宽10.5厘米、口宽14厘米的麻夹袜。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袜子的底部居然有着四处补丁。考古专家认为,这表明麻袜是死者生前穿用过的。

荆州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同时,凤凰山168号西汉墓中还同时出土了麻衣、麻裙和麻鞋。麻衣为死者贴身内衣,麻裙由上窄下宽的四块裁片和一根长条形裙带缝合而成,麻鞋则为双尖翘头方履,鞋底有身前穿用过的磨损痕迹。这些,也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荆州自古就是盛产苎麻。

    资料显示,苎麻是中国的国宝,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而苎麻正是荆州地区的特产。正如黄凤春先生所言,“当时的楚国正是适宜苎麻、大麻、苘麻等生长的地区,《尚书·禹贡》说:“荆州厥贡丝桌”,反映了楚人植麻织麻的悠久历史,麻织物是楚人最主要的衣着原料之一”。

    的确,楚墓中出土的麻织品虽然并不多,也足以证明楚人麻织业亦很发达。同时,从湖南长沙仰天湖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遣册”中,可以看到有穗带的麻布衣服——“掺缱之缴”。  

    考古学家经过检索发现,荆州马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麻鞋,是目前中国先秦时期唯一保存完好的屦。这双麻鞋,前端近圆形,侧视呈缓坡状,用大菱形纹锦做面。屦头和帮部的表层均用麻布做成。并髹漆,里层用草编,屦底用麻线编结成形。编结的方法是先用麻线按一定的距离布置好纬线,将两端固定在框架上,然后把麻线从中间向外层逐圈穿过纬线,共27圈。与其他出土楚鞋一相,外底上有许多乳丁状线结。纺织专家通过对楚墓中出土的苎麻织物进行分析,认为楚国高超的苎麻布织造工艺是先秦时期中国麻纺织技术的杰出代表。  

荆州郢都新桥遗址出土  摄于湖北省考古研究院纪南城考古工作站

    不过,除了常规材质的鞋以外,考古人员居然在荆州郢都新桥遗址里出土了一只长仅10厘米的“陶鞋”。有专家认为,这只鞋不是实用品,“应是按实用品仿制的一件明器”(也有专家并不认可此物是“鞋”)。在“陶鞋”的底部,铺满锥成密密麻麻的凹点,凹点皆呈纵向排列,“应是楚墓所见实用鞋底用麻线纬编成的乳状结的表现”。形制与“实”其形状与楚墓中出土的麻鞋、草鞋与皮鞋相同,只不过鞋底微弧,鞋口前端呈尖状上翘。

    我想,楚人也许只有穿上这样坚硬如陶的“鞋”,才能够在荆棘丛生的困境中博杀出一条血路。

【参考文献】

黄凤春、黄婧著《楚器名物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版。

姚伟钧、张志云著《楚国饮食与服饰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版。

黄凤春著《浓郁楚风:楚国的衣食住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注:文物图片源为荆州博物馆相关图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