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六

 老梅的碎碎念 2022-09-25 发布于江苏

孩子从小有了习得性成功。就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对抗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挫折。

小伙伴们晚上好,我刚刚匆匆忙忙把两个实验给看了一下,随后就进行了自我反思:我现在是“任务观念”阅读分享,是不是对大家不太负责?后来一想,任务归任务,如果有任务能完成,我觉得也是可以自我表扬一下的。

今天分享《习得性无助实验:失控,为什么我们会悲观和失去信心》,《小艾伯特实验:恐惧,你需要大胆地表达出来》。

“习得性无助”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学习获得一种无助感“。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一只被电击后而绝望的狗,一只习得性无助的狗。

习得性无助是什么来的?真正地体验到了。一直努力,一直失败而体验到的。体验到的无助是很可怕的。我们可以去反思,感受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或者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有没有给我们的孩子一些习得性的无助?

怎么样去改变这只习得性无助的狗?拖着它动,把这只绝望的狗拖起来,强迫它越过中间的挡板,最后它自己动起来了,发现可以避免电击,它就被治愈了。从而对失败产生免疫,获得习得性成功。

有习得性无助,就有习得性成功。那么习得性成功,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就是去做,去做成功,而后获得“我能行”的效能感。

习得性无助的人是悲观的,这种悲观的可以分为三种。“自我否定型”,出了事儿,自己背锅,都是自己的错。“甩锅型的”正好相反,反正都不是我的错,全是别人的错。还有一种是“放弃型”的,通过努力而成功是羞耻的,其实就是自卑,能力不够,为了该死的自尊就不做。我对照了一下,我全中,运用自如。感觉我自己快没得救了。

我们经常会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说透了是“失败后的反思才是成功之母”。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没有必要给他制造所谓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太打击人了,让人习得性无助的。对于孩子应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子从小有了习得性成功。就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对抗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挫折。

对于逆境的解释,涉及到两种思维:固定性思维,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是固化的,不成长的。成长型思维可以从失败中去总结经验。

我们表扬孩子,不要夸孩子“漂亮,聪明”。这些不是努力得来的,是运气好,爸妈会生,遗传好。夸孩子努力,激发内驱力。他会有一种可控感,从而敢于尝试。这部分很可贵。

用体验来改变认知,更新信念系统。一个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多去让他体验,那他的生命会更加丰富,他的世界也更加多彩。今天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有些演员,演什么是什么?突然间,我就会有种感触,作为演员真让人羡慕,一个角色一种人生,他要体验到多少种人生啊。这次的《隐入尘烟》中的海清就又体验了“人生是苦”生命滋味。

那现实中的我们可以做自己人生中的演员,多尝试体验,不至于到生命的最后,生命简单单薄到有点后悔。

第二个《小艾伯特实验:恐惧,需要你大胆的表达出来》,这个实验科学怪人华生做的。有点恐怖,同时也有点敬佩。

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会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提出疑问,然后用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解惑。非常迷人。

华生研究恐惧情绪到底从哪来。一个十一个月大的小艾伯就倒了大霉被吓死了。他利用声音,“条件反射”给小艾伯特制造恐惧,使小艾伯特从不怕小白鼠的,到见到小小白鼠就害怕,要快速地逃跑。到后来恐惧泛化,所有带毛的东西都害怕。因为饱受恐惧的折磨。小艾伯夭折了,仅仅六岁。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给孩子安全的空间,不受惊吓、恐惧的干扰,否则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恐惧的体验,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是我们人类基因传承下来,保护我们种族延续。恐惧本身对于我们人类是具有保护作用的,但过了度,人一直生活惶恐之下,惶惶不得终日,那么这个恐惧也就会要人命的。

对于婴儿来说更是,为什么?孩子是没有办法去表达恐惧。

恐惧表达出来就会得到疗愈。这种表达可以是语言,也是可以艺术式的表达。比如舞蹈,绘画,沙盘……

通过脑科学发现,脑部杏仁核特别活跃的时候,主管语言的那个脑区功能就关闭。所以我们会发现当人特别恐惧的时候,他是说不出来话来的。一旦说出来了,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面对恐惧了。恐惧在表达的那一瞬间被治愈。

在心理治疗一种叫做叙事疗法,是不是在用表达的方式治愈创伤?

这也让我们去关注孩子,当孩子受到惊吓,当他情绪稳定的时候,让他“表达”,在说说的过程中可能就好了,或者用其他的方式。

我一年级的一个孩子用画表达了“死亡的恐惧”。大家可以去我的公众号《一张“创伤”的画》。为人父母者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惧。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大晚上不把孩子关在门外,关小黑屋。黑漆麻乎的,真的会吓死人的。如果有没有及时处理掉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被压制进潜意识里,孩子的生命里会伴随着一种不安感。

如果我们有恐惧,我们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陪伴着你一起处理,也可以自己慢慢地处理,治愈自己。

让我们大家都去做勇敢的自己。

好了,小伙伴们,晚安。

系列回顾: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一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二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三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四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五

广而告之,“老梅的碎碎念”有个读书群,欢迎你来。群很纯粹,不闹、自在、有收获。

TimeFlies

2022
09月
25日
宜:学习

备注:艺术作品来自“功夫水彩”公众号,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