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差不多”三个字就开始质疑,说做事情怎么能差不多呢?那不应该精益求精嘛?进而觉得曾仕强的很多观点有问题。其实“差不多”这个说法是从易经中来的,因为“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既然无法达到十全十美,那差不多就好了。 这个“差不多”是跟十全十美来比的,差不多是告诉你不要差太多,不是说你不要努力,而是说你尽可能做到最好,但是不必要追求十全十美。现在很多人把差不多做成了差很多,显然这不是曾仕强教授的本意。 曾仕强很厉害,是个真正的大师,尤其是在易学上,他通过解读易经来讲道理,来教我们做人。 曾仕强既对西方的管理学很精通,又对中国人的脾气秉性了解的很透彻,而且真正去研究易经,能把这三点统一起来的,少之又少。 曾仕强从来不是易经代言人,他讲的易经也不止于易经本身,而是借助易经,再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释中国人的日常。 科技也许越来越发达,但是人性是亘古不变的,难道有钱了人性就不贪婪、不自私了?不傲慢、不嫉妒了? 中国人越说要,就越是不要,越说不要,就越是要。别人问你这个问题你有没有意见,你说这个我没什么意见,然后下面跟你说一大堆意见。中国人嘴上说的是一套,心里还有个评判标准,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嘴上说的是情,谁都不得罪,心里是尺,尺子才是衡量事情的标准。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有误解,而中华文化里充满了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而这些却被曾仕强拿易经来很巧妙地点破了。 一方面验证了中华文化的合理性,而且也有持久的生命力,另外一方面也让我们更加对人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文化是包容了人性的,中华文化里很多都是逆人性的,这也是现在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过时了的原因。 很多人一方面反对投机钻营,一方面自己却又拉关系搞交际,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双标。听曾仕强讲易经,他是很平和的。就像一个智慧的老者在传授他的经验。而且感觉脾气也很好,整个人都很祥和。 曾仕强教授学管理学出身,他发现西方的管理学不大适应东方,同时因缘巧合又接触到易经之后,就结合自身的观察和研究,开创性地阐述了中国式管理的观点,甚至被称为中国管理学之父。凡是中国人离不开中华文化,而我们的人情世故、处世之道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这点上曾仕强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的。他提倡的“圆通式”人际关系,能让人很好地在中国文化社会背景间游刃有余,但又不至于流于没有道德底线的圆滑。 曾仕强因为在《百家讲坛》上讲《易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听完了曾教授的讲解之后,真的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文化是根植于心的,曾教授解读的观点,适合有一些工作经验、生活阅历的人来慢慢体味,二十岁看跟三十岁、四十岁看感觉完全不一样。曾仕强教授是真正的学者,他对易经的研究真的到了精深的地步,可以这么说,曾教授是具有预言能力的智者。 但是他写的很多易经解读以及中国式管理的书,却都很易懂,毕竟文化需要更多人的领悟和传播,而不是钻牛角尖。 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真的很容易》、《易经的智慧》等等,都非常适合自己来学习,尤其是那些想要学易经的可以先从这里看起,这是曾仕强教授的大慈悲,用最简单的话给入门者讲清楚易经的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成功?因为他们只喜欢成功者的生活方式,并不喜欢去学习成功者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