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地缘政治特征系列文章(十三)

 djx0614 2022-09-25 发布于重庆

中原聚合性的地理结构:向心力由此产生

(12)千年前地理变迁形成辽西走廊    

早在商周时代,燕山峡谷就成为华北与东北往来的必经之路。

从北京出发经过古北口、喜峰口或出山海关到达东北地区。

战国时代,燕国通过燕山中的谷地把领土扩展到辽东地区,燕山山脉中狭长窄险的险峻山谷,马不宜行,易被半道伏击,堵住山道险峻地方,纵有千军万马也难过,无法迂回,山路背负的后勤压力。                             秦汉至隋唐,从华北到东北的主要路线是出榆关再顺大凌河谷经建昌(现葫芦岛所辖)、朝阳转而向东到东北重镇辽阳。唐代以前通过大凌河谷一线最为重要,唐代以后,滨海道路才逐渐成为坦途,成为联系华北与东北的主要干线。东汉末年曹操出征乌桓,出喜峰口,经大凌河谷到东北。隋唐两代多次发动征辽战争,大凌河谷和滨海两条道路同时并用,海滨仍然“泥淖二百余里”,十分难走。(中国历史地理简论417页)

公元916年游牧部落契丹兴起,契丹利用俘掠来的农耕民开垦草原种植,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线显著伸展,辽河下游地势抬高,逐渐成为陆地。北宋以后,地理环境变迁,秦皇岛-锦州滨海大道成为坦途,滨海大道(辽西走廊)遂成为沟通华北与东北的主要干线。                                               

辽西走廊亦称榆关走廊,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与河北省山海关之间,东临渤海,西依松岭山,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185千米,宽8-15千米,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成险要,是沟通山海关内外的通衢大道。

辽西走廊的出现,影响了中原农耕民与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狩猎民的对峙形势。成为华北联通东北的陆路咽喉要道;成为中原与东北民族迁徙的走廊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北游牧、渔猎民开辟了入侵中原的濒海大路。从锦州到秦皇岛185千米地势平坦,适合骑兵马队通过;比燕山山间小道便于行走,游牧、狩猎骑兵数日内就可从东北进入华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山海关(榆关)就卡在辽西走廊的最狭窄处。                                         

Image

辽西走廊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忙于灭西夏战争。女真金突然崛起,北宋没有足够的时间转移战略重心。 

宋辽澶渊之盟120年和平,防御契丹的北军战斗力废弛。

北宋忽视了薄弱的北方出现的女真骑兵。

公元1115年白山黑水狩猎民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当北宋与女真金一起灭了契丹辽之后,北宋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巩固燕山防御。女真金占领了秦皇岛附近,辽西走廊就成为北宋攸关生死的军事要道。

公元1125年10月初,金兵兵分两路南下侵宋:西路自云中(大同)下太原,东路完颜宗望率金兵3万和契丹降兵3万出辽西走廊自平州(卢龙)攻燕山府(北京)。三镇以南,一马平川,金兵铁骑长驱直入。东路军渡黄河,抵汴梁,西路军抵太原。金兵围攻汴梁。次年8月,金兵再次兵分两路分别自云中、保州大举南下攻宋。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靖康之耻,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北返,北宋至此灭亡。康王泥马渡淮河建立南宋。

女真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在江淮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金立北京为中都,统治重心逐渐南移中原。

宋金《绍兴议和》,岳家军减为49000人,岳飞的1万骑兵消失了。宋朝重文轻武,宋军失去养马场,只能用重装步兵对抗骑兵,军队70%弓箭手、弩机手。下雨天会让弓弦松弛,行军箭羽在潮湿的环境中也会剥落。《技术与文明》156页。

宋朝如此“大怂”,但许多技术发明出现在宋朝:发明火药、火焰器的使用、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天文时钟、鼓风炉、船只隔水密仓等。

明朝,辽西走廊更加坦途好走,残余的蒙元骑兵经常从辽西走廊袭击大明。明太祖朱元璋重修长城,1381年(洪武十四年),魏国公徐达在辽西走廊筑山海关,卡在辽西走廊最窄处的咽喉之地,设山海卫,如同一把大锁,牢牢扼守着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要冲,阻挡、控制游牧、狩猎民进入中原。山海关因此被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过了山海关到北京300千米都是平原。                                                            

历史上,中原农耕帝国强盛时期,中原农耕帝国出山海关,把影响力扩展到“关东”东北;中原农耕帝国衰落时期,游牧、狩猎民趁机染指辽西走廊,控制辽西走廊,甚至入主中原。                                                       

千百年里,女真、蒙古、满洲、日本侵略军都曾借道辽西走廊进入中原,最著名的一次是明末,关外的满洲兴起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开始向明朝发起挑战,经过抚顺之战与萨尔浒之战,后金夺取了辽东的主动权。

经过沈阳战役、辽阳战役之后,明军失去了在辽东的几乎所有据点,明军只能扼守山海关、宁远城和锦州几处据点,掌握辽西走廊。明军在锦州、宁远、山海关一线驻军长期与东北狩猎民政权满清形成对峙。

皇太极继位后,皇太极先征服李氏朝鲜与察哈尔蒙古部,斩断明朝在东北的两只臂膀,随后采用迂回战术,透过燕山山脉攻入明朝腹地。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辽西走廊,从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破边攻伐明朝,大肆劫掠,不过辽西走廊始终没有被清军攻破贯穿。

八旗军越过燕山,明军固守着京师与辽西走廊,八旗军无法站稳,皇太极四次进入长城内,始终未能成大事。

后期满清与蒙古结盟,绕道长城防线突进明朝境内。

八旗军忽而从德胜堡、上方堡、居庸关、墙子岭、青山关毁墙突破,忽而从辽西走廊进攻,明军被迫分兵把口,防御的关口多了,兵力也被迫分散,明朝更加被动。

崇祯十五年松山会战,八旗军迂回入边,大规模劫掠京畿,极大撼动了明朝的根基,成为明朝灭亡的预兆。明军陷入两线作战,明军东边难守辽西走廊,西边难敌李自成大顺军,只能烟消云散。

1644年明亡后,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经山海关直扑北京。

山海关终于被满洲人突破,九十万人随龙入关,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明、清把华北经过辽西走廊通向东北的道路延伸到黑龙江入海口。

近代日本侵略军也沿此道作为入侵华北的重要通道。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军队在辽沈决战,锦州-葫芦岛地区是主战场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蓝玉率大军15万,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大胜元主脱古思帖木儿;明成祖朱棣亲率大军5次征伐蒙古,每次大概率军25万人左右,其中两次度过克鲁伦河。

明帝国并没有再现汉唐雄风。公元1449年是明代的分水岭,亲率二十万(号称50万)大军北伐的明英宗遭遇“土木堡之变”,皇帝成了游牧民的俘虏,明朝的军事力量由盛转衰。明帝国开始将重心放在长城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