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潇洒的“辞职诗”,拿得起,放得下,你才是人生赢家!

 老生常谈妙笔生花 2022-09-25 发布于上海


Image
清朝时期曾有这样一条著名的“清官训诫”: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省吾身,四肢勤民,五指不伸,六辟律节,七品不嫌,八面纳言,九朝为镜,十世为名。

意思是要想成为一名人人爱戴的清官,首先要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即不贪赃枉法,廉洁奉公。

Image

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每日及时反省自身;四肢勤快,多为民生操劳;不伸手接受贿赂,不压榨剥削百姓;控制好人的六辟,即:喜、怒、哀、乐、爱、恶;即使是个七品小官也尽职尽责,不嫌官小;广纳民言,接受百姓的意见;以九朝历史为铜镜,正衣冠,正心灵。

最后不求十世流芳,但求清白留人间。

做到以上十点,方可算是一名真正的清官。在这样严格的规定下,清朝也涌现出了一批以于成龙、张伯行、刘墉为首的清廉官员。

但要说最著名,最值得称道的,当属“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郑板桥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受到父亲的悉心教导,郑板桥从小就展现出了不俗的文学天赋。

二十岁时,他考中了秀才,于是他继承了家业,一边在教馆教学,一边研习书画,准备考试,准备跻身仕途。

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举人这一关他一考就是二十年。雍正十年(1732年),已经四十岁的郑板桥终于考中了举人,换掉了秀才的头冠。

四年后,他进士及第,终于完成了考学这条路。

但由于家中没有背景,他在家等了六年才终于等来了朝廷的任命——范县知县。

这是一个七品小官,而且范县地处偏僻,因交通闭塞,物资匮乏而闻名,就连衙县都是瓦草相间,破陋得很。这基本算是一个无人想接手的苦差事了。

但郑板桥却把这“苦”吃得有滋有味。

谨遵父亲教诲,他两袖清风,爱子如命,力挽狂澜革除弊政,解决了官员收受贿赂的问题,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

他正直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但在行事过程中却触碰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因此也引来了同僚的敌意。

Image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从范县调到了署潍县。一上任又是一个大难题摆在了面前,这一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导致粮食不收,出现了大饥荒。许多无良商户以此为契机,哄抬米价,导致灾民的生活雪上加霜,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郑板桥当机立断命令商户平价出售粮食,下令全城大户设立粥厂,救济灾民。因为情况危急,来不及请命上司,他直接开设粮仓振民,因此得罪了上级。

一次赈灾,他得罪了富商、上级,因此他经常遭到这些人的诟病。

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是一年灾荒年,郑板桥依旧身先士卒,为民请命。但这次他却遭到了诬告,说他借着赈灾之名贪污

这个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用实际行动“泽加于民”的绝世清官竟然会因为“贪污”被控告,实在讽刺。

也许朝廷在看到为官十二年,全部家产只有三头毛驴、几捆书画时,才会明白他们有多荒唐吧。

至此,郑板桥也看透了官场既黑暗又凉薄的真相,他没有留恋,没有愤恨,反而用一首潇洒的“辞职信”,展现了自己的淡泊洒脱。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丢掉乌纱帽从此不再做官了,等到归家时我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我画了一竿瘦竹,等到秋风袭来,就把它当做鱼竿,陪他独坐江边钓鱼。

郑板桥以“画竹”闻名,这不仅仅是他画功了得,更是因为这竹子寄托了郑板桥一生的不屈精神。

Image

此刻那枝瘦竹就是郑板桥,它代表了他的清廉,他的干净。他虽然瘦弱,但依然屹立不到,他虽然被朝廷罢官,但永远不会被打倒,他的正直,他的清廉不会因此而受到污染。

“乌纱掷去不为官”是他不留恋官场,看淡世事的洒脱自然,“秋风江上作渔竿”是他坚守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信从容

在宦海沉浮中,郑板桥挥洒两袖清风,拂去乱世尘埃。

远离官场后,他就专心去做一个江湖中的闲云野鹤。

拿得起,放得下。面对挫折,他镇定自若。面对顺境,他心态平和,坦然从容。

仁和从政,为人以善,郑板桥的嘉言善行,像一盏盏明灯,温暖了万千穷苦百姓的心。郑板桥,当之无愧的真君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