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汝航:消失的记忆,八旬翁眼中的老重庆(6)

 故人旧事2020 2022-09-25 发布于重庆

 上篇  抗战前后     

      

         5、逢年过节

重庆人过年过节,与全国其他城市大同小异,只是稍有区别。谈到逢年过节,也好选择点特别的地方来摆点龙门阵。
过春节可称为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了,时间长,准备也充分。小孩子们最喜欢过年了。一到腊月便拍手唱道:“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娃想吃肉,大人莫得钱。”反过来,大人过年是最难过的“年关”了,因为那时老百姓穷,过不起年。但辛苦一年,不过也不行,只好勉强地过,它是一年中最大的休整,也是最大的支出。有钱人则不同了,热闹地过年,祈求来年的幸福、安康。
腊八粥可称是头个节日。用糯米为主,加上苡仁、花生、饭豆、芝麻等其他杂粮,或加肉末煮的粥。相似今天的“八宝粥”,有甜有咸,有好有孬,反正家家都爱吃,特别是煮腊八粥要考考主妇们的手艺。城里人一般都上庙里去吃,小什字的罗汉寺,大梁子的长安寺是最好的去处。庙上的积淀回报,对施主是恩赐,不论贫富倒是一视同仁,磕了头做了功课后,八人一桌,桌上素菜、咸菜也有八样,吃粥管饱,自己拿碗随便胀。吃完腊八粥后便去转庙上香,有时还故意偷庙上的碗筷,带回家去当“财喜”存放起。若是求子的新媳妇,还得去观音殿拜拜观音,管她是什么观音都视为送子观音。默祷着:“观音保佑,早生贵子。”遇上“卧佛菩萨”,还要去摸摸佛的肚子,也要祈祷一番。祝福来年的好兆头。其实观音只有送子观音管生孩子。而卧佛则是释迦涅盘之像,佛都死了,哪里还会管得着你生儿育女呢?真是可笑。

送灶,小孩们有灶糖可吃。其实灶糖是最不好吃的杂糖,用麦芽熬的?糖松粘牙巴。吃灶糖的目的是因为灶神看见你一年来做的善事、恶事,送灶时,他老人家要上天去向玉皇汇报工作。可能他没有文化,写不出字,只好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下你的一切。打的结就是灶上的蜘蛛网。过年了要打洋尘,去掉那些蜘蛛网,那他还有什么办法去说的行事善恶。为了不准他乱汇报,干脆用灶糖把他老人家的口封起来,让他说不清楚。当时不管哪家哪户,有钱或无钱,顺畅或倒霉,都拿这种灶糖来敬奉灶神,以免灶神乱说,求个平安。好在人比神聪明,送灶,可以见到人们是如何对付这些最基层的“特务”。
重庆人是不兴“过小年”,但是杀新年猪,吃团年饭却十分讲究。那时在下半城两江边,是准许养猪的,自家养自家杀,码头上几乎天天有猪杀猪;没猪则向农村几家合买一条猪。杀了猪要请客吃“刨汤肉”。全家人与客人一起大吃一顿刨汤肉,就算吃团年饭。猪的下水,与前头蹄煮一大锅,办几样蒸炒菜,既旺实又解馋。团年饭前要敬神,让神仙先享用。敬什么神呢?有两处必去的。一处是鸡毛土地,因为土地是管一方平安的显官不如现管,得罪他老人家不得,而且敬了鸡毛土地正好杀鸡,一举两得。另一处是东岳庙,在现在的正阳街市京剧团旁,这是全城最大的城隍庙,内有地藏菩萨,城隍老爷,还有专门捉人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鸡脚神,特别是无常太太打扮得十分妩媚,罗裙下有一群光屁股小孩,都是男孩没有女孩,可见神也重男轻女。求子的太太们免不了要偷一块红布或偷根红绳拴在自己手上,算是偷了一个鬼儿。偷鬼儿子不是白偷,是要上贡品的,有钱人是抬条整猪,毛刮得光光的,鼻子上插两根葱,身子周围铺上柏枝。那敬鸡毛土地就简单点,因鸡毛土地老两口是空巢老人,吃得少点,一般是一个掌盘上放个猪头嘴上含根猪尾巴,权当全猪,加条鱼,一只鸡算是三牲齐全。在岳庙还有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阴森可怖,地狱惨状,有点大煞风景,敬贡的甚少。
过年猪杀了,神也敬了,算是过年的准备工作已完满了。刨汤肉剩下的肉,淹熏成腊肉,吃不完的鸡淹起做风鸡。推汤圆面必须准备好。磨子不得闲。压成汤圆面准备过年了。旧社会里过年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躲账的“杨白劳”们要躲到大年三十才回家。有钱人则雇请工人做米花糖、芝麻糖、花生糖,还要蒸干钢粑、年糕、千层糕、血豆腐。这些食品是为送礼准备的,有的则是过年自家食用。这些年货的准备,量力而行,不管多少,总是要准备点,这才算过年。
除夕夜是一家团圆最为重要的节日。几乎是整夜不眠,这叫“守夜”。一家人围着火盆,吃烤橘柑、烤红苕、烤白果、烤干钢粑,饿了吃凉面,吃烧腊吃汤圆,基本上三天不动火,让灶神休息几天。到了子时乾坎,出天行,开财门。家家户户放鞭炮,敬拜天地。噼噼啪啪,全城在鞭炮声中,迎接新的一年。这是过年的高潮,小孩向每个长辈磕头行礼,讨压岁钱。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节联欢晚会。我是有钱人家,拿出收音机放在朝门口,播放起“重庆谷声电台”的川戏,算是贫富同乐。
初一天,我迫不及待地冲出门,拿把压岁钱往朝天门跑,买刀枪、鬼脸壳、大头和尚、吃水八块烧腊、卤牛肉,羊肉笼笼,同伙伴们打耍锣,简直忘乎其形,整天都没有落屋,家里免不了叫人去沙嘴河坝找人。在嘉陵码头,家人找到我在掷糖罗汉,这是小贩用的白糖熬化了,灌在模子里,铸制成的,糖罗汉大小不等,玩时用色子掷,从小到大,连赢五次便可得到最大的糖罗汉,掷一次拿一次钱,心里只想把最大的罗汉抱回家。爸爸找到我,揪我回家一阵饱打,用花瓶里的腊梅花枝条现揍:“从小不学好,还要去赌钱!”周身掸得猪儿子印印,也犟起不求饶,还是奶妈救了我,“老大初一的,打贼嘛?”这开年一顿狠揍,叫做“开印”。
从初一到十五,在家转升官图,打娃娃牌,走亲戚拜年,吃春酒,出通远门上野坟踏青,抢元宝偷青,逛沙咀这些活动,我都跟在爷爷屁股后头,不准单独活动。在家中则是不断来客,不断拜年磕头行礼,得红包。送柴的,送财神符像的,打春牛的,打春花的也一个跟一个。这些乞丐们装扮的财神春牛,上门送财,主人总是来者不误,大方地施舍。爷爷不在,我抽空逃出去,后头总是跟着家里的佣人雇工,寸步不离,好像犯人一样监督起,见到街上划甘蔗的、吹鸣嘟嘟花号的,掷糖罗汉的,心里痒痒的总不是滋味,反倒十分离叛:“过逑的个年,不安逸得很!”几天不跟家人讲话,每天死闷气呆头呆脑像个傻子,倒把爷爷吓着了。
好不容易到了初五,人们说:“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狗屎。”要开铺门做生意了。爷爷准许所有佣人雇工最后耍一天,大家去朝真武山,派下一个任务,带“叫化子”去朝山,不准出任何事。
真武山老君洞在南岸,一个是庙宇,一个是道观,这一寺一观并列在南岸黄桷垭。真武山的涂山古刹,传说是夏禹之妻涂山氏的故里,禹为了替人民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生了孩子夏启,也未回家。故庙门有块石碑上刻有“启呱呱泣处”。涂山氏望夫治水成功归来,站在龙门下浩的巨石上盼望,故叫“夫归石”。这名叫俗了,叫成“乌龟石”。夏启即位后,君主不再禅让,成了“家天下”的开始。历史是否真实,重庆人管不了那么多,反正这个传说故事,说得有根有底,有证有据。这样一座具有人文景观底蕴的庙宇,过年时全城人都应去朝拜才对。
自发形成的“庙会”,可以说是年年盛会。它与其他城市的庙会不同之处有二。一是庙会不卖日用百货土特产品,只卖香腊纸烛,和洋姜、盐大蒜。朝山的人,人手一串盐渍大蒜,十分可口,洋姜更是黑糊糊的一串,还有点甜味,价钱十分便宜,吃了还包几大串回家。二是沿山一个挨一个的乞丐,从山下排坐到山上,他们从各州各县在腊月赶到重庆集合,向重庆的“奇迹王朝”的头头叩个头,纳了贡。丐帮头便给他们指定营业地点,不能越界行乞。告地状的,寻子寻夫的,喊地呛天的,脚跛眼瞎的,生疮自残的各有专业,不可逾越。人才之多,可以说是步步有乞丐。朝山的人预先准备好零钱,慷慨施舍,人手一分,从不吝啬,间或有游方僧道,也来交结善缘,他们收入颇丰。十五一过,各路丐帮英雄好汉,水陆并进,杀向遂宁县灵泉寺的观音阁,据说那里是观音故乡。
朝山敬香的人热闹在一月以上。他们来重庆时用炒锅,铜盆为响器开道,用打狗棒披麻代旗幡,烂巾巾扎成烂龙,前往朝山,山上和尚还得郑重迎接,招待他们吃一顿素席。
去涂山途中有座小桥,叫回龙桥。这座小巧玲珑的风雨桥,接受信男信女的香火。在桥下山凹里,塑有一只乌龟和白蛇,本来是真武祖爷的龟蛇二将,故称为“玄武”。可是不知什么愚人,称之为“打儿窝”,专门有人在桥边卖小石头,供人投掷,打中龟蛇便可得子。求子与真武的卫士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可笑之极。
进得庙门,人挤人,人推人,无法挪步,还要烧香烛,钱纸。勉强挤到祭台边的,只好把香烛钱纸丢入火堆。要磕头也无从下脚,挨肩擦背的进行。还有人“偷红”、“偷蒲团”。僧人看见也会来捉“小偷”,施些贡果便算了,这不过是演演戏而已。少妇们不好动手,男人们去当小偷,拿回家中对女人讲:跟你求儿回来了,将红布当成腰带,蒲团垫在床头,就可以生儿了。如果不灵,来年又朝山敬佛再去偷,如果灵了,便上山还愿烧香,给庙上送大功果,所以和尚装眼瞎,放任小偷去偷。
老君洞是道教的道观,没有这些花样,香火也就差了许多,但也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古怪传说:老子骑牛过函谷的故事,演变为小函谷;八杆子打不着的张三丰,在此有个三丰洞,求签是少不了的,一张签票一块银元,上上签几乎占一大半,让你求什么得什么,皆大欢喜。
元宵节到了,年也过完了,龙灯狮子且不在言。只是偷汤圆,偷檐灯的习俗不得不提。偷汤圆的多是受人重托的好汉的义举,当主人跪下磕头之际,端起汤圆就跑,交给求子心切的妇人,吃了会生儿,吃多了儿没有生出来,反而整成胃痛,拉肚子。偷檐灯一般是预约了来偷的,主人大方的多做了几个檐灯,让他来偷。我爷爷家发了一点国难财,爸爸又是码头上的对红心,我家单兄弟姊妹有九个孩子,正是绝好的“偷”对相,有的是汤圆,有的是檐灯,放着任人大大方方地来“偷”。
十五过后,过年算是结束了,但还有点余兴。码头上的发财人,接二连三地请吃春洒,口福不断。我家在春节期间收受的礼品,选上好的留着,认为不好的糖包包、糖匣子,收起来让奶奶拿去送给贫穷的邻里乡亲,丢了可惜了,送给别人还算做件善事。
下个节日是端午节,码头上划龙船,吃粽子,那又是一番盛况,我专门要摆摆端午的龙门阵,就不多言再表。
接下来是七月半的鬼节来临,进入人们的生活。
农历的七月十五又叫中元节。旧时重庆的中元节祭祖也是相当重视的。
码头上的活动是盂兰会,要搭鬼台,请道士打教,在贺家码头的堆栈坝子,祭拜三天,摆围鼓唱木莲戏,有时还请城里大戏班子来表演,最后撒鬼弹子粑粑结束法事。每家每户要为逝去的家人烧纸,不论烧多烧少,为了纪念亲人,这个钱是舍得的。那时一般百姓对下一代的要求很低,只需写得起名字,认得官府的告示,可以打“三盘清”“七盘清”算得账,就是最基本的文化需求,还有一条必不可少,那就是七月半能写得起人亲袱子。我因七岁就能分清五服内的称谓,写得起袱子,帮街上没文化的邻里写,被誉为“神童”。大人鼓励我去做这些善事,忙碌了几天,还是有收获,每家主人总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让我吃够,还要千恩万谢个没完没了的。
鬼节那天要去躲鬼,早早吃了晚餐,就收操起香烛袱子到河边去烧袱子,不过半夜不回屋,怕碰见死去的亲人来吓你,遇到不吉利。一次,我旅游到贵州镇远古城,正逢鬼节,弄得来晚饭吃不成,下半夜才找到旅店,原来那里鬼节也兴躲鬼,比重庆还凶些,整个城成了空城,全城人都在舞河边烧纸,躲到下半夜才回家。这一夜的高潮是放河灯,重庆城的大河长江,因水流湍急,不好放河灯,城里人多在嘉陵江边,选个沙净无泥的河滩地或过河到江北刘家台陈家馆河边放河灯。放河灯的都是大户或袍哥的人,携带上鼓乐、饮食和自制或在纸札铺买的现成河灯,早早在江岸等着。这河灯是用绵丝纸或有光彩色纸做的。有像荷花,有像桃花,有像梅花的纸灯,底盘上涂有松香防湿,内有灯芯。灯油或白腊点着火后,一闪一闪发出光亮,只见上游的彩灯漂来,就知道放灯开始了,小心地点燃彩灯放入河中,带来的河灯并不一次放完,分别多次放入大河边。水流缓慢,满河灯火,十分壮观。人们还可乘船到河心处放,嘉陵江水流缓平,满河都是灯,连绵不绝。
灯的种类繁多,有莲荷、蓬船、瓜果、仙鹤、鱼等等,千姿百态的彩灯,挤挤挨挨成行成排列队而来。激流中困在一起,回流中又挥之不去,各码头都在放色彩斑斓的河灯,闪烁在水面形成了梦幻的世界,一支河灯代表了一个魂灵,它们在幽冥的世界里快乐的生活,忘却人间的苦恼。
放灯的人也是赏灯的人,饮着酒唱着歌,默祷亲人不要挂惦在世的人。高吭的川戏锣鼓伴随虚幻的河灯远去,这时天上有月,河上有灯,波上有光,波中有影,顺江而下,彩灯远去,灯天水月融为一体,消失在遥远的河尽头。
接着迎来的是八月中秋节。吃月饼、玩陈子香拜月祭月,又另是一番景象。重庆人对中秋节还是比较重视的,因为此时已经搭了谷子,农民有了收入,向地主交了地租,一般债务也趁此了清,得以轻松地过节,也可好好的庆祝庆祝,来解除辛勤劳动后的疲惫。家中院坝,摆上祭品的时鲜水果,有荔枝,有龙眼,有石榴,有田瓜、西瓜,更多的是青涩的未成熟的桔子、橙子。在橙子上插满香,用根竹竿穿起点燃,在院里舞动,拜了月后,香也燃登堂了,让小孩拿着满院满街跑,嬉戏着,吵嚷着,那是丰收的快乐,城里市郊都是一样的玩法。
吃月饼主要是水土沱的麻饼和华山玉的酥饼,抗战前,苏式广式月饼还未传来,这两种月饼成了主力。水土沱的麻饼很好,内馅是蜜饯、瓜果和水糖,壳壳上一层芝麻,黄黄的好看又好吃。酥饼的馅更丰富,咸的有腊肉、金钩,甜的有五仁、冬瓜条、枣泥、桂花,壳壳酥得未入口就化,许多年都没有吃过这好东西了。贫穷的百姓,无钱买这些好东西,那马屎饼,回回饼也可充数,比较特殊的是长寿薄饼,当时就有长寿饼直赛姑苏之说,那更是多年不见踪迹的好东西。
中秋节的过法,全国都是大同小异,不过,重庆除了玩陈香吃麻饼外,中秋的酒也与其他地方不同。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怎么也离不开酒。先谈酒的特别秘制,一是桂花酒,桂花满树、金银飘香,南山的桂花酒驰名全川,有桂花酒满堂香之说。那是用土制包谷酒来酿制。它不是用桂花来泡酒,而是在坛子里,将桂花用纱布袋子装起来放在坛子中央吊起,封上泥土,让酒吸满香气而成。此时还用金缨子,即土名糖耳刺的野生果子制的刺梨酒和用鲜花直接配制的百花露洒,这些都是涪陵的特产。解放前,在市中区金十万巷口,有个爱人堂酒厂,就会制这种酒。其实在农村,这种酒是极普通的制法。农民收获了水稻,家家都种了一定数量的糯米,有了余粮剩米就有了原料,所以酿酒成了普遍的饮食行为。有了原料又有时间,中秋节则正好是酿酒的最好时机,今年吃昨年的酒,存放了一年,发酵也够了,吃起来比干老二更美。
另一种是八月十五吃的窨酒,重庆是另一种制法。重庆是个出酒的好地方,主要水质好,有山有好水,青山绿水,山便是过虑器,绿色的植被让水能吸收许多微量元质,于是,山城重庆得天独厚地就成了酿酒的最佳所在。江津的老白干,永川、壁山、铜梁的干酒麦酒,万州的诗仙太白,涪陵的百花露酒……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名酒,只不过没有像五粮液、茅台、沪州大曲那样广作宣传,也就隐姓埋名了。可要说特产,那要数渝州的窨酒,过去,几乎家家都会酿制,也许是受巴渝文化的遗风余韵影响,有悠久的酿造历史,这便成了重庆中秋节的习俗。
按渝州窨酒的酿造方法,一种是以黄酒的配方制成仿绍兴酒。著名的允丰正酒厂的酒可与浙江绍兴酒比美。据说制作方法是重庆衙门的绍兴师爷带来的,又说是老君洞的老道传授的。另一种是居家酿造,它们的原料都是糯米蒸煮,发酵,成了醪糟,毕出上面的浮子,加酒料入坛密封,埋入地下,隔个二、三十年取出,越久越醇。酒得地气之助,受天时之利,经过几十个冬夏,浓缩为不到半坛的半透明的酒母子,只稍取一小匙,便可勾兑酒一瓶,可供三五人饮醉。我妈妈和奶妈就是做这类窖酒的高手。她们的窖酒没有藏那么久,一般是头年做,二年吃,一次不吃完,老窖积累起来,也是很好吃的。大发财人家,才有窖几十年的,一般家庭都是我妈那种做法。
这酒色泽艳若琥珀,灿若朝阳,香气宜人,味道甘甜,吃了窖酒,你真正知道什么叫做色香味俱佳。一口咽下香得清秀,甜得醇雅,看得诱人,但又不媚俗取宠,也非名贵骄世,使人对它产生一种敬意和喜悦。因为不是商品,市场上没有,是普通百姓的独门绝活,表达出敬客待人的热情和真诚。在中秋节的举杯窖酒,敬邀明月,是何等的惬意。
时代变迁,这种家酿窖酒怕已失传了,只留下一种怅然失落的记忆。
往后的是重阳节,基本情况与其他地方相同,也就不再多咀饶舌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连载)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汝航,重庆人,生于1931年。50年代中期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重庆清华中学(重庆市第九中学)、重庆第三十七中学任教。晚年投入成人高校教学,桃李满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