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长刺节论篇 第五十五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5 发布于上海

长刺节论,啥意思呢?,即广的意思;,针刺;,法度。本篇广泛地论述各种疾病的针刺法度,所以篇名为"长刺节论”。篇中讨论了头痛、寒热、痈肿、疝、积、痹、狂、麻风等病的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 )(55.素问·长刺节论 新解析1/1----1/2-

长刺节论篇  第五十五——1---2--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为藏针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②皮者道也,道;道路。皮肤为针刺出入的道路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尚未诊脉之时,还需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用针刺治疗(在头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虽然皮肤为针刺入必经之路,仍应注意勿使其受损。)(【原文】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译文】精通针术的医家,在尚未诊脉之时,还需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用针刺治疗(在头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虽然皮肤为针刺入必经之路,仍应注意勿使其受损。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头部时的方法,病者言头痛,则知病在阳,而取之头;病者言发寒热,则知病在阴,而取之背。至如腹有积而取之腹,筋挛痛而取之筋,肌肉痛而刺其肌,骨重痠而刺及骨,皆随病取刺之法,不待诊视而后知病之所在,故曰刺家不诊,听病者言,此望切之外,闻问之法也。——1.针刺头部时的方法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大藏,马莳注:"五藏为大脏,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④脏会,背部俞穴,是脏气聚会之处。  ⑤与刺之要与,字在这里无意义。  ⑥必端内针为故止:  ,一定;  ,端正,这里是指直刺;  ,纳;  为故止,指针刺以达病灶为止。(注:这里的故具体当何意,一直没有查到,如有网友有高见,不妨交流一下。))——(阳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的疾患。若病邪深入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原文】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迫刺背,背俞也。刺之迫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译文】阴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的疾患。若病邪深入,则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五脏疾病的方法,刺大脏者,当迫于脏而刺背,盖脏腧之在背也。刺其腧而迫于脏,则脏气与针会,而腹中之寒热去也。与刺之要同法,发针而浅出其血焉。腐肿者,谓肿中肉腐,故为脓血者。刺其腐上,当视其痈肿之大小而浅深之。腐肿之大者,多脓血,浅刺之,而脓血易出也;小者,毒内陷而尚未外溃,故当深之,必端内针以取脓血。盖恐有坏良肉,为此,故当端内针,刺至血处而止。——2.针刺五脏疾病的方法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原文】病在少腹有积,刺皮1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2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译文】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皮肉丰厚之处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为止;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策的居髁穴,以及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腹部的方法,盖腹部有积,则外见于皮间,故循少腹之上,下至少腹而止,是其处也。挟脊两旁四椎间,乃膏肓穴处,肓之原在脐下也。髂为腰骨,两髂髎季胁肋间,乃足少阳经脉之所循,盖少腹之积,邪在肝肾,故取少阳之经,导积热从针下而出也。——3.针刺腹部的方法

——————————————————

【注释】1.碷:(dun盾)古通“盾”。皮厚也。《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少腹有积,刺皮碷以下,至少腹而止。”

2.髂:(qià恰)腰部下面腹部两侧的骨,左右各一,下缘与耻骨、坐骨联成髋骨。亦称“肠骨”。《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腹痛不得大小便)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尽炅病已,炅,热。指针刺到身热,病就好了。)——(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皮肉丰厚之处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为止;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策的居髁穴,以及机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原文】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1,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2病已。

【译文】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腿部以治腹病的方法,所谓疝,谓厥阴寒疝之为病也。肝主疏泄,肝气逆,故不得大小便也。此为寒疝,故少腹痛而上连于腹也。少腹两股,及腰踝骨间为厥阴肝脉之所循,刺而多留之,俟其尽热而病愈。——4.针刺腿部以治腹病的方法

——————————————————

【注释】1.疝:(shàn膳)疝瘕。病名,腹中气郁积结块所致。《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2.炅:(jiǒng窘)热。《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读《黄帝内经》素问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1——小腹疾病的针刺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1/2)(经筋病因主要是筋痹所致,“筋挛节痛”,造成关节疼痛废用,多为运动障碍类疾患。筋肉的痉挛收缩﹐直接或间接造成肢体或躯体出现酸胀、重滞、困倦、疲乏、抽搐、僵直、拘挛、眩晕、冷凉、转筋疼痛﹑痲痹不仁、痿废不用等等系列症状。)——(痹的核心病机就是:“筋缩”;即一、气血不通畅,不通则痛。二、筋缩短会导致关节活动障碍。以“屈不能伸”为主要表现。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原文】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1。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2,病已止。

【译文】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筋脉的方法,诸筋皆属于节,故筋挛节痛,病在筋者,屈而不伸,故不可行也,名曰筋痹。为因于筋,故当刺在筋,筋在分肉间,而生于骨,故当从分肉内针,而不可中骨也。——5.针刺筋脉的方法

——————————————————

【注释】1.痹:(bì毕)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2.炅:(jiǒng窘)热。《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用针刺术调治疾病时,在诊脉前首先要询问患者的病痛感觉。如果患者感觉头部疼痛剧烈,就在头部取穴刺治,深刺至骨即可治愈。必须注意,针刺深浅要恰当,不能损伤骨肉和皮肤。针刺穴位必须穿过皮肤,就应格外注意。

 调治寒热病症的阳刺法,是在穴位中间直刺一针,左右各斜刺四针。阴刺法,则皆为左右斜刺。如果邪气已经侵入内脏,就应刺取五脏的募穴。如果邪气刚刚迫近内脏,就应刺取背部的五脏腧穴。背部腧穴是五脏精气会聚之处,邪气迫脏时就应刺取此穴,直至患者腹中寒热邪气消退后才可拔针。针刺的要领,就是拔针时应使针孔轻微出血。

 调治痈肿疾病,应针刺患者身体痈肿的部位,根据肿块大小决定针刺深浅。如果肿块大,就应针刺至多出血。如果肿块小就应深刺,必须端直进针至病处为止。如果邪气积聚在少腹,就应针刺患者腹部肚脐下与髂骨两端间,直到少腹为止的部位。再针刺第四椎间两旁和髂骨两侧及胁肋间的穴位,以导引腹中热气下行外泄,疾病就可以痊愈。

 如果病邪在少腹,患者感觉腹痛且大小便不通,这种症称为疝症,是寒邪侵害所致。针刺调治时,应刺取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直至患者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疾病即可治愈。

  如果病邪在筋脉,患者出现筋脉拘挛、关节疼痛和不能行动症状,这种病称为筋痹症。针刺调治时,应针刺至筋脉上。因为筋脉在分肉间与骨骼相连处,从分肉间针刺筋脉时不可伤骨。直至病邪所在的筋脉出现热感,疾病即可治愈。

(【点评】本段重点解读针刺各部位时的要点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肌痹,也就是肌肉的疼痛,也就是肌肉受到风寒湿的侵扰引起的肌肉挛缩疼痛,这在临床中是最常见的,也是相对比较好治疗的,最土的办法一个刮痧拔罐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最简单的办法一针或一个手法立刻就能改善。通常情况下,肌痹其实是可以自愈的,也就是说,肌痹的患者,不一定要去治疗,或许你休息休息,自己也就好了,因为肌肉的自愈功能其实蛮强大。换句话说,如果你仅仅是肌痹的患者,虽然你被西医影像片证明你有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这样的情况就去接受针刀之类微创疗法折腾损毁,那就实在是太冤枉了,得不偿失)——(肌痹,也就是肌肉的疼痛,临床中是最常见的,也是相对比较好治疗的,常见的按摩、拔罐、膏药、药酒、热熨等等方法都很容易收到非常好的功效。)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意思应该是朝肌肉分间去深入,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进针之后朝多个方向送针。因为是肌肉病变,只需按摩肌肉的分间,疏通分间气即可,就不要去刺激筋骨,如果伤了筋骨就会加重病情。)——(这个大小分,其实应该是指的不同厚薄处肌肉的筋膜。“多发针而深之”,意思应该是朝肌肉分间去深入,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进针之后朝多个方向送针。因为是肌肉病变,只需按摩肌肉的分间,疏通分间气即可,就不要去刺激筋骨,如果伤了筋骨就会加重病情。以热为故;(从表面理解,意思似乎是所有的肌肉筋膜都发热了,这员针又没有热量,又怎么做得到呢?其实不难理解,我们都明白,肌肉受寒就会挛缩僵硬,自然就感到发凉发冷,气血不足润养继而就会产生疼痛,遇热则舒展柔软,病痛自然也就缓解了,临床验证也果然如此。所以我理解所谓的“诸分尽热”,应该是运用员针按摩分间,使得气血疏通之后,局部以及前方的肌肉得到气血的濡养,自然很快就变软了,这也应了我前面所理解的朝多个方向运针按摩揩摩,令分间肌肉变软,这样前后左右气血尽通,分间气血疏通了。有了正常的气血充盈其中,诸分也就恢复了正常的温度,患者就不会再感到发凉寒冷,这就是“诸分尽热”的理解,这个“热”,指的是正常的体温,也就是相对受寒发凉而言是“热”,而不是高出正常体温太多的那种热。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筋痹所引起的疼痛,是筋挛节痛,如果你不知道病因,去了医院,医院照例事先要拍片检查,最后还是会给你加上一个“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的病名。呵呵,所以啊,这世界,冤假错案太多了。筋痹通过手法、膏药、刮痧、火罐、毫针、针刀之类治疗,当然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大多数的筋痹是这些方法难以解决的,搞得不好就会令症状越来越加重,特别是损伤性疗法,于事无补,反添祸害,所以我越来越反感针刀了,不管大刀小刀毫刀,都是损毁型疗法,从人体气血这一角度来看,都不可取。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寒入了骨,寒湿性凝滞,必然造成体内深处的气血瘀阻,那么时间久了,滞留的气血就会在骨关节缝隙等处形成一些病理性堆积物,比如增生之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患者发展到骨痹这个程度,往往已经不是单一的了,大多都包含着筋痹在内,并且病情已经从局部发展到整体的影响,所以通常的治疗思路解决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在《黄帝内经》里面,关于骨痹的治疗,是用大针来解决的,在《灵枢·九针论》将九针对应天地四时阴阳,其中大针对应的是野。)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名曰肌痹,肌痹,为五体痹之一,凡风寒湿、热毒等邪侵淫肌肉,闭阻脉络,气滞血瘀,出现一处或多处肌肉疼痛,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缩,疲软无力,手足不随,谓之肌痹。肌痹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重症肌无力、流感病毒引起的肌炎,或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病。  ②名曰骨痹,骨痹,属于五体痹之一。凡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谓之骨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居多。发于中枢关节者以青年男性居多。本病与痛痹、历节、痛风、热痹、鹤膝风、尫痹等的某些证型可能有所交错,如果出现关节剧痛、肢节拘挛屈曲、强直畸形者均可列入本病范畴。本病与肾痹的关系甚为密切,可以是肾痹的初期或中期的发展阶段。)——(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侵犯所致。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要多,进针要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或其他病变。待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原文】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译文】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侵犯所致。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要多,进针要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或其他病变。待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病在骨,肢体沉重不能抬举,骨髓深处感到酸痛,局部寒冷,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感到发热,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肌肉的方法,邪痹于肌是以肌肉尽痛,此因伤于寒湿,盖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宜刺大小分肉之间,分肉之间有三百六十五会穴,故当多发针而深取之。盖谿骨属骨,故当深之而又无伤于筋骨也。伤筋骨者,则痈发而有所变矣。候其气至,而诸分肉尽热,则病愈,而可以止针矣。——6.针刺肌肉的方法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肢体沉重不能抬举,骨髓深处感到酸痛,局部寒冷,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感到发热,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原文】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译文】病在手足三阳经脉,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针刺用泻法,使阳脉的邪气外泄,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应该停止针刺。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用泻之方法,夫邪气入阳脉则狂,邪之中人,始于皮肤肌肉,留而不去,则入于经脉,在肌腠之阳邪,而入于阳脉,所谓重阳则狂也。血气相乘,是以在阳脉分肉之间,俱且寒且热也。当先刺其脉,使在脉阳实之邪已虚,而复出于肌肉,视其分肉尽热,是邪从肌肉而外散矣。——7.针刺用泻之方法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名曰癫病癫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甲乙经·卷十一·第二》癫病,作"癫疾”。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癫病,病名。即癫痫,又名癫疾。”  癫病,指癫痫(癎)病,又名癫疾,见于《内经》。俗称羊角风。症见发作性跌仆,意识不清,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呕吐痰沫,甚则发作如狂。《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闷,呕吐沃沫,气下泄……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呕吐沃沫,气下泄……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癫病是由于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导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或阴阳失调,精神失常,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出言无序,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青壮年多见,近年来少年发病者有增加趋势。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针刺用泻法,使阳脉的邪气外泄,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应该停止针刺。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若不治疗,则变为每月发作一次;若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做癫病。治疗时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若没有寒冷的症状,可用针刺调治,直到病愈为止。)(【原文】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1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译文】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若不治疗,则变为每月发作一次;若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做癫病。治疗时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若没有寒冷的症状,可用针刺调治,直到病愈为止。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癫病的方法,朱永年曰:“癫疾,久逆之所生也。故有病初发,而岁一发者,不亟治之,则月一发矣;又不治之,则一月四五发矣。当取诸分肉诸脉之有过者而刺之。夫重阴则癫,故当候其寒气外至,其无寒者,以针调之。”——8.针刺癫病的方法

——————————————————

【注释】1.癫:(diān掂)由脑部疾患或脑外伤等引起的一种病,发作时突然昏倒,全身痉挛,有的口吐白沫,俗称“羊痫风”“羊角风”。《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风邪侵袭人体,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应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依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疾病就痊愈了。)(【原文】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译文】风邪侵袭人体,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应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依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疾病就痊愈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分肉的方法,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悗,故且寒且热也。如热时汗出,一日数遍者,先刺诸分理络脉,如汗出而且寒且热,是寒热之邪,将与汗共并而出,故当三日一刻,至百日而病愈。盖病而寒出者,因邪气相搏而汗出也,刺而出汗者,取汗而邪出也。——9.针刺分肉的方法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名曰大风,大风即疠风,一种病名,即麻风,又称「癞大风」,俗名「大麻风」,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风癞,血风。因感触暴厉风毒,邪滞肌肤 ,久而发作。初起先觉患部麻木不仁,次发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而漫延全身肌肤而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反、足底穿等严重证候。)——(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治疗一百天,总计治疗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方可停止针刺。)(【原文】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译文】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治疗一百天,总计治疗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方可停止针刺。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出汗的方法,大风,厉风也。从肌肉而直伤于骨髓,故骨节重。在肌肉而伤冲任之血气,故须眉堕也。因邪从肌肉而入,故当先刺肌肉取汗出,而至百日复刺骨髓,取汗出而亦至百日,凡二百日,俟须眉生而止针。夫风之在分理络脉而为寒热病者,百日而已,大风而深入骨髓者,倍已。——10.针刺出汗的方法)( 如果病邪在肌肤,患者感觉全身肌肤疼痛,这种病称为肌痹症,是寒湿邪气侵害所致。针刺调治时,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要多,进针要深,直至患者身体相应部位产生热感为止。必须注意,不可伤及筋骨。否则,就会引起痈肿疾病异变。直至患者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出现热感,就表明疾病已经消除了。这时,才可以停止针刺。

    如果病邪在骨骼,患者出现肢体沉重不能抬举、骨髓深处酸痛和寒气透骨症状,这种病称为骨痹症。针刺调治时,应当深刺,同时注意不能伤及血脉和肌肉。要针刺在大小分肉间,直至患者感觉骨部发热,疾病即可治愈。

 如果病邪在手足三阳经脉,患者身体感觉时寒时热,各分肉间也感觉到或寒或热,这种病称为狂症。针刺调治时,应刺泻阳脉的邪气。直至患者各处分肉间都出现热感,疾病即可治愈。

 有一种疾病,初起时每年发作一次。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变为每月发作一次。如果还不治疗,就会发展成每月发作四五次,这种病称为癫症。针刺调治时,应刺取各大小分肉间的经脉穴位。如果针下没有发寒,就继续针刺调治,直到病愈为止。

 如果患者遭到风邪侵袭,身体出现时寒时热症状,发热就会出汗,一日发作数次。针刺调治时,应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间的络脉穴位。如果患者依然出汗且感觉时寒时热,就应三天针刺一次,连续治疗一百天,疾病就可以治愈。

 如果患者遭到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和胡须眉毛脱落症状,这种病称为麻风病。针刺调治时,应针刺患者肌肉直至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直至出汗,也是连续治疗一百天。整个疗程共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称可以停止针刺。

点评】重点介绍几种重病的针刺法。 )(读《黄帝内经》素问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治疗痹、风病的针刺

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有关针刺法共计6篇,本篇为最后一篇。针刺法,只不过是中医传统6大治疗方法之一,但《黄帝内经》却以如此大的篇幅来介绍,足见其地位。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针和药,是在中医治疗方法中仅有的2种可以"以一对多”的治疗方法,取的都是巧劲,即医生耗费的体力最少,而能够治疗更多的病人,这比较符合商业原则,因此,它被广泛的传播下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的中医治疗方法,几乎只有药和针了。并且,这两种方法也被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但是,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巧劲虽然使医生省了劲,但与砭、灸、按摩、气功的治疗方法相比,针和药的治疗方法,无形中对病人的伤害的可能性却增加了许多,发生医疗事故的机会也就更多。

  我们知道,中医的治病原则离不开经络和阴阳,砭、灸、按摩、气功是通过外治和内调的物理方法,直接作用于经络上,当然针也同样是物理方法。唯药是通过肠胃吸收后,经过生化转变作用于经络,因此,药要达到通经络的同样的功效,往往会伤及其他内脏,尤其是对肝肾的损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死三千,自损八百”,因此,如果注意养生之人,最好采用自然疗法,能不用药就不用药。

  针刺法、药物法,更多地应为专业医生掌握。而砭、灸、按摩、气功作为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中的纯自然疗法,虽然没有登堂入室进医院,但却广泛流传于民间,毕竟,这种方法对人体的伤害最小,尽管医者相对会比较累。因此,从事此法治病的人,与其说是医疗行为,不如更多地说是保健行为,君不见,医院中见到上述四法的少之又少。

  上医治未病,与其说病时进医院,不如改变我们错误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无病之最高境界! 

归纳:本篇《长刺节论》,也是论述针刺的方法,按《针经刺节真邪篇》曰:“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矇,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故曰刺家不诊,谓用针之妙,神而明之,不待针而知之也。按此篇无问答之辞,而曰论者,乃歧伯承上章复补论《刺节真邪篇》之未尽,而后人记之也,故曰《长刺节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