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传——杜如晦篇

 风尘讲历史 2022-09-22 发布于江苏

前言: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为君十几年的唐太宗从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步入了中年,年纪越大也就越怀念旧事,为了纪念当初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唐太宗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面北而立。凌烟阁总共三层,最内一层是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为其他功臣。按照顺序这二十四人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今天要说的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三的杜如晦,成画时已去世13年,生前位居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蔡国公,死后追赠司空、莱国公,享年45岁。

杜如晦出生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自幼聪慧,喜爱历史及文学。隋炀帝登基后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看重杜如晦,便授予他滏阳县尉的官职,但杜如晦不久便弃官而回。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同年攻取长安,秦王李世民便召在京的杜如晦入府担任法曹参军,后又迁升杜如晦为陕州总管府长史,杜如晦由此成为李世民心腹。

随着李世民在外南征北战,秦王府的人才也越来越多,秦王势力扩展迅速。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不安,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他向唐高祖李渊进谗言将秦王府的官员外调,李渊欣然同意。李世民见自己府中的人才被调离的越来越多,未免有些担忧,房玄龄却宽慰他道:“府中幕僚虽然被迁往外地的人比较多,但是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聪慧,能洞察事理,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为镇一方,那用不上他,但如果以后要经略天下,那就非杜如晦不可,只有此人才能帮你大忙。”李世民听后如梦初醒,赶忙向李渊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

杜如晦虽是一介书生,但他也为唐朝建立和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以随军参赞军事的身份跟随李世民先后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讨伐薛仁杲;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出击刘武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进攻窦建德、击破王世充。在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少不了杜如晦为其运筹帷幄、判断军势。

武德四年(621年)封无可封的李世民让李渊绞尽脑汁为其专设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务,李世民担任天策上将后建立了文学馆,任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还经常去文学馆与杜如晦讨论经义,一待就是一天。太子李建成见状又不平衡了,再次上言李渊,将房玄龄与杜如晦逐出了京师。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建成认为光瓦解李世民身边的文官还不够,他还要拉拢武将,尉迟敬德就是他拉拢的对象之一,可他没料到尉迟敬德对李世民忠心耿耿。遭到拒绝的李建成恼羞成怒,派人刺杀尉迟敬德,刺杀不成后又上言李渊将尉迟敬德打入大牢。李世民自然不会对爱将置之不理,很快就将尉迟敬德保释出来,但此时他与李建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议要在昆明池杀害李世民之际,消息却提前泄露。李世民手下将领纷纷劝他先发制人,但他却下不了决心。这时李世民才想起自己还有两个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便取下佩刀让尉迟敬德将房玄龄和杜如晦秘密带回京城秦王府,经过与二人彻夜谋划,李世民才终下决心发动兵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爆发,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诛杀,太子党瓦解。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月后李渊退位,大唐最大功臣李世民登基称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世民成为皇帝后自然要对手下论功行赏,杜如晦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杜如晦又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并仍然总管东宫兵马(李渊退位后仍然霸占着太极宫,已成天子的李世民只能在东宫处理政务)。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成为了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二人在当时获得的赞誉非常高,被称为良相。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年仅45岁的杜如晦感染恶疾,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恩准他停官不停俸,并十分关心他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太医前去询问医治,频率之高以至于派遣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但这些毕竟是徒劳,杜如晦最终还是病逝了。李世民悲痛不已,为其辍朝三天,追封杜如晦为莱国公。

李世民想要设立凌烟阁时杜如晦已经去世13年之久了,但他依旧没有忘记这个曾经为自己运筹帷幄的功臣,将杜如晦列为第三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