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的源头:妙解《道德经》连载(6)

 秋琰 2022-09-26 发布于辽宁

第一节 从无到有的宇宙诞生

巫娜 - 美妙教法.mp35:23
来自不动凡心的小姐姐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摘自《淮南子·原道训》)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和意识共存的世界,它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神话传说与宇宙起源学说】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摘自《道德经》第34章)

起源说对比表 :(表格为无序排列,不分前后)

神话传说

宇宙起源学说

盘古开天辟地

盖天说

元始天尊主宰宇宙

浑天说

赫利奥玻利斯的创世说

宣夜说

孟斐斯的创世说

地心说

佛教创世说

日心说

基督教的创世说

宇宙大爆炸理论

澳大利亚——梦幻时间

平行多宇宙学说

印度金蛋说

宇宙同心圆

伊斯兰教创世说

星云说

墨西哥阿芝特克天地说

连续创生论

古埃及的创世神话

虫洞喷发说

赫尔摩波利斯的创世说

。。。。。。

。。。。。。

文章图片1

人类的诞生:

人类的诞生始终是科学界的谜,到目前为止也解释不了。达尔文说人类是进化而来,可是这些都只是现象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存在,人的形象及其各项生命功能变来变去都由固定的数目的基因决定,不管基因再怎么多,组合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是可以用电脑推算出来的。人类之所以称为“类”,主要还是强大的意识流的共识,用佛教的原理来讲就是人类的共同觉醒,如果一个人刚出生,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人,但却依然活着,直到有一天他觉醒了,认为自己是人了,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意识“道”的存在。而这个过程似乎不需要结婚,也不需要进化,不通过进化,只要有意识地存在,就能在宇宙洪荒中等待觉醒的那一刻。

一个人如果不觉得自己是人类,那么即使把他关进监狱,他被放出来以后依然会做出禽兽的行为。可是人们把这种禽兽行为依然当成是人类,这就是社会宽容的一面,也是“道”的一种存在状态。觉醒是人类诞生的那个点,但是谁是第一个觉醒的人,这就要交给科学家们来解释了。正如老子所言:“能知古始,是谓道已”,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那么“道”就会终止了。所以,为了不让争执出现,不让互相残杀的局面出现,人类总是不断的假设一个共识,并且不断承认和强调这个共识,用以规范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宗教如此,科学如此,政治也是如此,这就是人类诞生后寻找共识留下的痕迹,也是人之所以成为“类”的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双胞胎,他们虽然长得很像,某些特征也很明显,但他们的意识还是会有差别,这点他们自己心中最清楚。但是世人就总是会看到他们共同的一面,这种对“像”的认知,也是人类寻找共识留下的良好习惯。人类的诞生必须经历意识流的荒芜,意识流的觉醒,意识流的规范,最后才能达到和平的,具有共性的意识流,这就是共识。

当人们有了共识的时候,就会出现“道”统的社会面貌。也就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摘自《道德经》第80章)的社会,因为有了对规律的共同认知,知道物极必反,因果报应等现象,所以人们能够自觉的约束自我,不会做互相伤害的事情,不会彼此干涉,充分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鸡犬之声”是指代这种生活状态,也许以后还会有各种声音,是什么声音并不重要,未来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到底会出现什么奇奇怪怪的声音,谁也说不好。

但是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我们是共同的人类,亿万年以后或许也会成为人类的始祖文明,也可能划定我们的文明诞生为人类的诞生,如果后人看见我们如此高度的文明,也会跟我们学,而让这种美好的“道”传承下去。如果看见我们彼此相残,每日生活在恐慌之中,那就会把我们划定为“愚昧”的范围,我们将情何以堪?正如我们现在把猿人的行为划定为愚昧是一个道理。但实际上猿人也可能并不是我们的始祖,这些都要等待科学的发展和新的认识。

【科学发展】

存在的共识:

人类的行为是由意识而引导,既然意识已经产生,那么行为也会跟着产生。但是人类必须有共识才能走到一起,不能像宇宙洪荒那样做无序的运动,人类的行为也要有一定的规律,如此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类进化的主导旋律是发展,发展的主导旋律是科学,如果一味地任由意识自由散漫,行为也会跟着荒诞不已。所以,既然人类已经命名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那么,我们就按照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来掌握自己的人生,学会“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摘自《周易·系辞》),天文、地理、人文的规律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把握。

认识、掌握和运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就是存在的共识,也就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古有圣贤、帝王、英雄等都在为寻找和建立人类的共识而努力,历经千万年,在不断的战争与和平的谈判推动下,好不容易促成了如今地球的各种政治、经济等版图,而这些版图的形成都是建立在最基本的人类生存的共识的基础上。科学的力量就在于让人们能够尽快的面对现实,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好的活着,不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忽略他人的存在。唯有科学发展才能让人类的路走得更远。活着的人们每天都要吃饭,都要过基本的生活,无论主观认知还是客观认知,都不会影响科学发展的主题,因为科学发展有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有完善而不间断的发展史,这部发展史会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科学的发展,不是没有过偏激的时候,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正是这些偏离正轨的历史让我们每个人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正确的科学指导。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最有力量的证明。人类之所以有这样的命名,正是因为看似接近60亿的人口,有60亿个个体,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妄自尊大,盲目无知的恶果,都会导致60亿人的平均损失。维护共同的利益,维护共同的生存环境,几乎是每个地球人的最实际需求。所以,重视科学发展,就是重视自己,重视他人,重视一切赖以生存的宇宙万物,也是所有人类意识流的回归。众意识流的回归决定物质的存在价值。

文章图片2

共识与存在价值

文章图片3

回归之路:

走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也是人类的回归之路。无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什么样的存在形式,都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顺利地走完人生的旅程。“既来之,则安之”,不能因为自己不如意,就抱怨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是对自我的否定和漠视,也是不尊重万物运行规律的表现。回归是一种心安理得的状态。意识流也有流动的方向,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但想象和现实不能总是在矛盾中掐架,那样会使整个人严重分裂。

想象和现实应该携手并进,保持一致的方向才能正常的生活,很多人暴毙而亡就是未能遵循规律而为。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心,面对自己的一切行为。科学的后面不能加上主义,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人类发展的方法和规律,不能为了科学而科学,造出一堆没用实际价值的,反而破坏人类发展的物质垃圾,让人们在规律面前无所适从。科学也要回归到本职的任务上来。如果宗教能够洗涤人们的心灵,那么科学就是为行为的方向提供适合的路径。心灵和行为统一起来,人类才能走上正确的回归之路。

【生生不息】

生死之间:

生与死之间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道生之,德畜之,物成之,势形之”(摘自《道德经》第46章),这是一个成形的过程,天地万物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这是不容逃避的现实。正如佛家所说的“轮回”,经历生死之间的过程才是圆满。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我们用七情六欲来体会自己的存在,用因果无常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儒家里面的“中庸”观点,多一个不嫌多,少一个不嫌少,恰到好处地完成自己作为人的使命。孔子曰:“君子知天命而行”,能够尽早地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很多人碌碌无为一生,不知道也不愿意思考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生与死之间是人类拼命挤出来的一段,是自己挤,不是别人,总要想明白自己当初意识到了什么,才会来到这个世界。想明白了,使命感也就出来了,照着自己所想的去做,人生的意义也就显现了。想不明白就只能闭上眼睛接着想了,但是好不容易睁开了眼睛,为什么又要闭上呢?人要学会对自己宽容,不可轻视自己的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之路是修出来的,想只是修的一部分,想的同时还要去实践。

实践的方式有多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摘自《道德经》第19章)“修”不一定是增加作为,有时候反而是减少不恰当的作为。为什么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摘自《道德经》第76章)?因为这是生命的本质,也是道德的本质,他们都以宽容作为载体,我们在宽容里做着不宽容的事情,那肯定就会得到不宽容的恶果。生之安详,死之安详,生死之间平安为上。

文章图片4

生死两端:

不明不白而生,不明不白而死,生死两端究竟是什么样,只有自己经历才知道,不知道就说不出,知道的人也说不出,所以,生死两端就仿佛一片空白的领域,谁也无法解释清楚。可是解释不出,我们又都在经历。这就是生命最奇妙的地方。我们努力想要弄清楚,但一切的努力都好像徒劳,在这片空白的领域,我们只能选择相信自己。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很多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好好地活着,但其实孔子所说的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本来就不知道生,不知道死。何必强求自己去了解呢?因为生与死人们都说不清楚,所以生与死看似是两端,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端呢?

人生之路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何其的短暂!我们认为自己的命很长,可事实上在时间的洪流中短暂到几乎无法看清楚。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如能想明白,就能成为一个有信念的人,看淡生死,看淡一切。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十分渺小如一粒尘埃的位置上的时候,“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摘自《”道”德经》第50章),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他们如何能伤害得了这个人呢?能够感知到生死两端,唯有信念,活着的信念,即使一闪而过,一瞬而逝,也就足够了。与其说“不知生焉知死”,不如说“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在我们死的那一刻,才会闪现出活着的念头,也只有死的时候,才知活着是什么!只有死后重生的人,才会懂得珍惜生命的道理。

(持续更新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