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名山得知忘年交9年前已病逝,李白留下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尚宫女史 2022-09-26 发布于山东

最近读《三联生活周刊》,看到了一篇关于酒的文章,才知道原来一款酒的背后可以有着如此深沉的文化底蕴。#上阳台酒#

作为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李白在官场上是极为失意的,他怀着满腔的抱负走进长安,以积极的态度侍奉唐玄宗,却只能供奉翰林,奉诏给皇帝写诗娱乐。

这不是李白想要的,于是在唐玄宗身边做短暂停留之后,744年,李白“恳求还山”,唐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到了洛阳,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会面,一起去访道求仙。于是这一年的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并在此遇到了高适,三人一拍即合,结伴畅游,走着走着,三人就决定到探访王屋山。

到了王屋山自然不能不寻访在阳台宫隐居的道士司马承祯,只不过或许是因为信息闭塞,等他们到了阳台宫之后,才得知司马承祯已经于735年病逝。得到这个消息,李白怅然若失,他想到了自己和司马承祯的初见。

724年,饱读诗书、遍游蜀中各地并在蜀地有不小名气的李白辞亲远游,游览峨眉山,出三峡,在江陵遇到了司马承祯,与其成为忘年交。

24岁的李白初初离开蜀地,无论是从阅历上还是见识上都很青涩稚嫩,但他身上有一种豪放、浪漫的游侠气质,深深地吸引着司马承祯。

而当时的司马承祯已经86岁并盛名已久,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都曾将他召入京中讲道,很得礼遇,他善书篆、隶,宰相张九龄、张说等都曾跟着他学习,他博学好道,无心仕途,喜游名山大川,喜爱交友的李白对他很是尊崇。

两人相谈甚欢,但相聚总有散场时,意犹未尽的两人约好有机会再见面畅谈,只不过当时的两人都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

两人分别后,李白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游览名山大川,而司马承祯应招到洛阳内殿受上清经法,唐玄宗允其在王屋山“自选形胜,置观以观之。”

于是司马承祯到了王屋山建阳台宫作为隐居之所,735年,97岁的司马承祯在王屋山阳台宫病逝。

当时的李白还在四处游览并积极地为入仕做准备,在那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年代,李白一直不知道司马承祯已经病逝,直到744年到了王屋山阳台宫。

想到和司马承祯的交往,想到那些过去,李白情不自禁写下《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此贴共25字,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其价值不言而喻,现在已经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级存在。

其诗仅16字,却气象万千,包罗万象,抒发了李白对故友的怀念、仰慕和尊崇,带着李白诗中固有的那种豪迈雄浑和浪漫飘逸。

余光中曾在《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说不清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诗,还是李白的诗成就了酒,总之,李白与诗酒已然密不可分。

744年,阳台宫中不见司马承祯,李白的《上阳台帖》中不见酒,而一千二百多年后,仿佛是为了弥补这一场寻访的遗憾,上阳台酒应运而生。

上阳台酒缘起李白的这一传世真迹,酒“净”而味“雅”,入口甘润醇厚,一如《上阳台帖》的气象万千,大道至简而包罗万象,致敬“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诗仙李白,致敬李白与司马承祯这对相差62岁的忘年交之间的友谊。

因着这种致敬,茅友公社在十余年的行业经验积累中,为文化人匠心打造了这款优质高端酱香酒。

将古典文化和文人风骨融入酒中,赋予纯粹友谊的特质,再配以严选优质的高端品质,让这款酱香酒成为致敬友谊、高端社交的必备品。

另外,上阳台酒的包装更是有“唐代风骨,宋代美学”的风格。

在遵循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将李白的草书《上阳台帖》拓印在瓶身正面,还保留了皇帝、名家鉴藏印跋,瓶身后面诗等比例缩小的《上阳台帖》。

整个瓶子的设计给人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配上纸盒包装,适合多种礼赠场景,你值得拥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