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1年,刘少奇参观毛主席故居,指着门匾说:有一个字用的不妥

 新用户41015886 2022-09-26 发布于上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少奇儿子刘源不管身居副乡长还是副省长之职,都曾多次去看望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还给她带去特产等礼物。而李讷则回赠了毛主席当年送给她的一件玉莲蓬,刘源将其视为最珍贵的物件收藏。

2004年的毛刘两家后人聚会上,两家人其乐融融,在不断地谈笑间,热情地回忆着红墙往事。刘源还笑着对毛主席的另一个女儿李敏说道:“大姐,您女儿冬梅不相信我参加过您的婚礼,我还表演了节目的呢,您记得吧?”

“怎么不记得,你那时候太小了,才八岁,就是排队照相,也照不见影儿呀!”李敏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1959年,李敏与孔令华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举行了一场低调的婚礼,毛主席还摆了三桌酒席,只邀请了刘少奇及其家属等少数人参加。也正是在那一年,毛主席辞去了国家元首的职务,刘少奇成为国家主席,开始履行元首的责任。

两年后的4月,也就是1961年,刘少奇回到家乡湖南宁乡调研,几天之后又去到不远处的毛主席故乡韶山冲,参观毛主席早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毛主席当年住过的房子也已经被保护起来,成为了供人们参观的文物。

奇怪的是,刘少奇来到毛主席故居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进去,而是盯着故居的门匾看了许久,然后指着这块匾说道:“这是谁提议的?这个字用得不妥”。

刘少奇指的就是“故”字,他解释道:“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过去,还有一层却是'故去’的意思,这显然非常不妥,应该换成旧居为宜”。

众人听了刘少奇的解释后恍然大悟,也感到很汗颜,当时的毛主席还健在,身体也很好,人民更是希望他老人家长命百岁,但来来去去这么多来韶山冲参观的人,却没有人看出来,更没有指出来。

一、刘少奇与毛主席

刘少奇与毛主席都是缔造了新中国的伟人,还都是湖南老乡,甚至他们的家乡仅仅只隔了一重山,只相距八十里路,还不到一小时车程的距离。

两人称得上是同饮湘江水长大,并且在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的第一次相识也很有意思,甚至还促成了刘少奇的一次姻缘。

那样的年代,都流行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刘少奇也不例外。

早年时,母亲为他安排了一个周姓女子成婚。尽管对于包办婚姻不满意,但刘少奇也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就采取了配合的态度,但他心中想的却是,婚事可以办,心却是自由的。

而这样的婚姻自然是不可能束缚追求进步和革新的刘少奇。

当时在新婚之夜,他也与这个名义上的妻子坦言相告:“现在不是封建时代了,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由情感的权力,对于包办式婚姻我是反对的,我同情你的遭遇,但我也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以后你还是去找自己的幸福吧,我们不能在一起生活。”

成婚后的第二天,刘少奇就离开家乡,再次前往长沙。在之后的时间里,刘少奇不断学习和进步,只在要去留学时回家拿过一次路费,因为革命的原因,也只在回国后只回家看望了其母亲一次。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胜利后的一天,刘少奇来到了长沙毛主席的住处。

一进门,刘少奇就惊讶地发现屋内除了毛主席和杨开慧一家人外,竟然还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学生。这个学生留着很精神的短发,两眼也很有神,一看就像是追求进步的新学生。

杨开慧见状连忙介绍说这个女孩子叫何宝珍,正在上自修大学。

何宝珍也是一个苦命的人,给人做过童养媳,当地主的女儿在县立女子学堂上学时,她还去陪读,却因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获得了正式受教育的机会。

五四运动时,何宝珍作为积极分子,还被推举为湖南省的学生会代表,后来更是在毛主席的影响下了解了马克思思想和十月革命,并于1922年加入了共青团。

这次来到长沙,是因为领导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毛主席和杨开慧还帮助她在长沙进入自修大学学习。

在与毛主席的聊天中,刘少奇说起了后续工作的安排和打算。因为要扩大工人学校,加强对工人的教育,也急需大量人手。

两人正在商量着,想着办法,杨开慧忽然插话说:“要不让小何去安源试试?”

毛主席扭头看向妻子,有一些心领神会,点点头又转向了何宝珍:“安源那里很需要女干部,我觉得这对你来说或许是一个机会。”

第二年,何宝珍在从自修大学毕业后就去到了安源,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与何宝珍在共同的信仰和革命追求下,互相熟悉、吸引,擦除了爱情的革命火花。最后还是在李三立的撮合下,两人戳破了窗户纸,走到了一起,并在工人俱乐部举行了婚礼,结为革命伴侣。

此后的几年,两人一起经历革命的风风雨雨,患难与共、祸福相依,为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只可惜何宝珍后来在上海进行地下活动时被捕,最终被反动派杀害于南京雨花台,牺牲时年仅三十二岁。

毋庸置疑,刘少奇的第二段婚姻是在毛主席、杨开慧的影响和促动下进行的自由恋爱,也是刘少奇与毛主席的一种奇缘。两人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一起奋斗在革命的道路上,在各自领导的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第一次的会见,双方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有同样的智慧、胆略、眼光和远大的抱负。

那时候的他们或许还不知道,未来两人将成为我党核心人物,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鉴于刘少奇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出色表现以及毛主席领导农民运动的卓越成就,邓中夏和瞿秋白也在当时分别给了两人很高的评价。

1943年,刘少奇与毛主席同时进入了书记处,开启了两人合作共事的时代。到了1945年的七大,刘少奇更是在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将其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而且,刘少奇还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深入阐述了毛主席对革命对历史的功绩,第一次提出了毛主席作为党的领袖而存在。

二、毛主席故居

1878年,毛主席的曾祖父在上屋场买下了五间茅草屋。十年后,毛主席的祖父带着儿子毛顺生和儿媳妇文氏搬到了这里居住,这里也就是毛主席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1918年前后,这些房屋也经过了改造和扩建,形成了大致的框架。

不过,此后的毛主席因为革命原因,已经很少回到家乡,回到儿时成长的地方了。随着毛主席母亲和父亲的相继离世,他还在1921年春节专门回到家乡,发动兄弟姐妹们投身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随着毛氏家人的相继离开,以及毛主席在革命队伍中的崇高威望,他们留在上屋场的房子被当地居民借住了。而国民党反动派还在1929年没收了毛主席曾经住过的这几间房,然后还是租给当地人住。

直到二十年后的1949年,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即将迎来全国解放,建立新中国的当头,湘潭和平解放,还成立了县人民政府,随后就收回了上屋场的毛主席旧居。

当年八月,新的人民政府还专门派毛主席的族叔毛月秋管理这一处旧居,并接待访客。

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政府也来不及收拾旧居,虽然有大大小小十三间房子,但还显得有些凌乱,不仅没有多少毛主席用过的文物,甚至连一张主席和家人的照片都没有。

10月17日,从长沙地区来了一行四十五人的代表团前往旧居。

18日上午参观完成后,时任湘潭县委书记毛华初看着主席的旧居若有所思,对毛月秋说道:“老书记,我总觉得主席的旧居还缺点什么,以后到这里参观访问的人会越来越多,连一块匾都没有,你看是不是应该写一个门匾啊?”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响应,但到底怎么写这块匾,写什么字,又在代表团和村民们中间产生了争议。

有人说既然是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地方,可以写“毛主席故居”,也有人说这里是毛主席以前的家,不如就写“毛主席的老家”。

这些提议都还不能完全表达当时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也无法表达刚解放时人们的激动之情。

后来,还是毛华初参照当时全国老百姓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提议干脆也在匾额上写“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几个字。

这个建议被大家认可和赞同,确定好内容后,就开始制作门匾。很快,门匾就做好了,请的是毛主席的老师毛宇居执笔,他还被称为“韶山一支笔”。

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旧居都流行写匾,比如彭老总的老家在1951年时就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家”,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人们对开国元勋表达朴素情感的方式。

不过,几年后,毛主席却低调的让人去掉了门匾中的“伟大”两字。

1950年1月,苏联电影代表团来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旧居,这也是旧居第一次迎来外国友人,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当年5月,毛主席长子毛岸英代父回乡省亲,参观父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当地政府还对旧居进行了第一次比较大的修缮,甚至准备再修一条路,但被毛主席叫停了。

1953年,毛月秋等亲友进京看望毛主席,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交谈中,毛月秋提起了当年苏联人参观旧居的事情,说到苏联人称赞毛主席像列宁一样伟大,还指着门匾上的字说好。

毛主席却认为匾上的“伟大”两个字用得不好,十分谦逊地认为这两字不是封的,也不敢当。毛主席说:“哪里会写上两个字就真正伟大了呢?还是建议将这门匾换一个吧!”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后,湘潭政府又组织召开了几次会议,讨论换门匾的问题。

当时华国锋已经调任湘潭县委书记,他全力办好毛主席交代的这件事情,还发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在1955年3月换上的新的门匾。

这块门匾上写的正是“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大字,也是几年后刘少奇来到韶山后看到的那块匾。

新的门匾换好后,毛月秋总是觉得有些别扭,认为新匾上的内容不如第一个好,直到毛主席恩师徐特立老人来到韶山后,才改变了他的想法。

5月29日,徐特立专门从长沙到毛主席家乡参观,看到了重新换上的新匾。徐特立看着匾上的字对毛月秋说道:“主席又走在我们的前面了,这个门匾换得很好。”

“人民尊称毛主席是伟大领袖,但主席却不和人民脱离,没有高高在上,始终认为自己是党的队伍中的一员,这即使对毛主席意愿的尊重,同时又体现了我党的性质。”

徐特立是一个老学究了,对于咬文嚼字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故居”二字就是旧居的意思,并没有多想。

三、刘少奇改“故”为“旧”

不过,毛主席故居的匾额并不是就这样一直沿袭至今,后来又经过了两次改变,其中一次就是与刘少奇有关。

1961年3月,已经担任国家主席两年的刘少奇去广州参加中央会议。

会议结束返程时,刘少奇 决定趁机回到家乡附近搞一次调研活动,以便直接了解农民对这次会议形成的《农村十六条》决议的意见。

抵达长沙后,刘少奇没有直接回家乡,而是去了距离家乡十多里路的王家湾大队。刘少奇带着夫人王光美就在这个生产大队养猪场的一间破旧的空房子住了足足六天。

当然在这六天中,刘少奇一刻也没有闲着,一边听取汇报,一边又亲自下到田野和百姓中间,了解老百姓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听说刘少奇回来了,家乡的人民都很兴奋,也很激动,他们接连来到刘少奇处,向他反映情况,倾诉心声。

几天之后,刘少奇带着夫人王光美,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韶山冲,参观毛主席曾经的住所,随行陪同人员还有时任湖南省公安厅长李强。

听说刘少奇要来,大家都很高兴,工作人员也早早做好了准备,热烈地迎接着刘少奇一行。看着大家热情的样子,刘少奇兴致很高,与大家一一打招呼。

不过,在看到那块被修改后的门匾后,刘少奇停下了本要跨进屋内的脚步,向周围问道:“是谁提议写这块匾的?”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汪久成和毛乾吉面面相觑,不知道刘少奇是什么意思,他们摇摇头表示不清楚。

刘少奇没有追究这些细节,接着就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番解释。刘少奇说完后,大家才认真思考起这个问题来,认识到了一字之差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故居的管理人员向上级层层上报了刘少奇同志的意见,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湖南省委经过研究后,决定采纳刘少奇的意见,将“故居”改为“旧居”,并向发出了同意改名的文件。

当年,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亲自题写了“毛泽东旧居”,并将其制成匾额,挂在了韶山冲。

这块“旧居”的匾额一直用到了1983年,在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时,由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重新题写了故居和纪念馆的两块匾额。

早在1973年,刚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就在工作之余去到了长沙,决定去韶山瞻仰毛主席旧居。

那一次邓小平非常高兴,因为这也是他第一次去韶山的旧居,还穿着中山装和人们一起在旧居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至今也被珍藏在毛主席的纪念馆中。

邓小平仔细的走过了每一间屋子,认真的参观着每一件物品,心中也浮想起来了许多感人的往事。到了午饭时,当大家问他要不要喝酒,邓小平也高兴地说:“要喝酒,我要喝茅台,你们呢?”

大家都看得出来,邓小平的兴致极高,都高兴地说也要喝茅台酒。宴席上,邓小平频频举杯,提议为毛主席的身体健康干杯,这是一次令他和众人都难忘的愉快回忆。

1983年,毛主席已经与世长辞七年了,又正值主席的整数年诞辰,韶山方面就派专人到北京请邓小平为毛主席故居和纪念馆题词。

邓小平欣然答应,经过几次书写,才最终定稿,写下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几个大字,这两块匾额至今仍然挂在故居和纪念馆,欢迎着人们的来访与瞻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