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藩王选讲(贰拾壹)-虞王朱雄英

 省愚杂谈 2022-09-26 发布于四川

(本文的唯一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2917字,阅读完大概需要8分钟)

他才是朱元璋的嫡长孙。
他也是朱元璋128个孙子中,名字最特殊的一个。
他比他十四叔及其之后的所有叔叔年岁都大。
他的母系家族也十分的强劲,所以亦有人认为他是被做掉的。
他的早亡,直接改变了后世明朝历史的走势。
今天,我们就讲述明朝虞怀王,朱雄英的故事。

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有朱雄英形象的影视剧-《山河月明》

  • ·真正的嫡长孙

公元1374121日,太子朱标的长子出生。当时,朱元璋尚未对子孙后代的谱系与五行命名法则进行确立,所以此子暂时被取名为朱雄英。
朱雄英的父亲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时年19岁。他母亲是太子妃常氏,时年也是19岁。
而已经称帝6年的朱元璋,也终于在46岁的年纪,迎来了自己的嫡长孙。不用说,对于此子的降生,可以想象,朱元璋会笑得合不拢嘴。
后来朱标过世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我们在《省愚说明帝-明惠宗朱允炆》章节中也已经讲过,实际上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并且严格意义上讲,还不是嫡次子,应该是庶次子。朱元璋真正的嫡长孙是这位朱雄英。
  • ·常遇春的外孙,蓝玉的甥孙

上文提及到,朱雄英的母亲是太子妃常氏,所以问题来了,常氏是谁?常氏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明初将领,常遇春。

说到常遇春,他的传奇故事,以后我们有机会再细讲,值得一提的是,常遇春是明初少有的几位并没有被朱元璋诛杀掉的功臣,因为常遇春在洪武二年的时候以“卸甲凤”之疾,暴病而卒,年仅39岁。

顺便说一句,“卸甲风”在古代军队体系中较为多见,军队将领回营之后,卸掉铠甲,吹一阵风来随即患病,即亡。根据现代医学的看法,所谓的卸甲风应该就是细菌性感冒,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细菌可比老虎猛。

有点儿可惜的是,朱雄英并没有见过他这位外公。常遇春去世的时候,其长女常氏刚14岁。虽说朱雄英与常遇春并未相见,但毕竟血浓于水,这是他的亲外孙。所以多年以后,假如承继大统的是朱雄英,显然常遇春的部将也会十分拥护这位孩子。

与此同时,由于常遇春被封为开平王,其夫人被封为开平王妃,开平王妃蓝氏,是明初著名将领蓝玉的姐姐,太子妃常氏就是蓝氏所生,所以,蓝玉也是常氏的舅舅,换言之,蓝玉就是朱雄英的舅公。所以,这位朱雄英的身份实在是独特且高贵,甚至可谓是明初淮西武将集团眼中的掌上明珠,我们简单捋一捋:

他的祖父是皇帝朱元璋,祖母是马皇后,父亲是太子朱标;这是父系的传承。

他的外祖父是开平王常遇春,外祖母是开平王妃蓝氏,舅公是后来的凉国公蓝玉,母亲是太子妃常氏;这是母系的传承。

或许,朱元璋在某个时刻会想,将来某一日,此子若继大统,则江山永固,万国来朝矣。因此,朱雄英自出生后,便得到朱元璋、朱标的悉心教育。

  • ·年方四岁,母亲亡故

公元1378年11月,太子妃常氏为朱标生下第三子,当时已按照谱系与五行取名,此子被命名为朱允熥。然而,一个月之后,尚在月子期间的常氏,却突然薨逝,享年23岁。其逝去原因是“产褥之症”,用现在医学的理念来看,大概就是产后抑郁搭配生产期间所造成的免疫力下降等多重原因所致。

自1371年农历四月,常氏嫁给朱标正式成为太子妃后,7年时间,常氏总共诞生下两子两女,这是《明史》的记载,但朱标的四个女儿中,哪两位是常氏所生,史无可考,两位女儿是否有一位年纪较之于朱雄英更长,也无可考。如果说,自1374年12月1日朱雄英出生后,到1378年11月,如果真是四年时间生下两子两女的话,这样的生育间隔着实太短了。在医疗水平并不发达的明朝,每一次生产都是鬼门关口的一次闯荡,这样势必也会对当时还很年轻的常氏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打击。

毕竟,直到常氏薨逝,她也只是一位23岁的年轻人,放当今社会,这个岁数基本上也就是刚刚本科毕业的岁数。

但是常氏的亡故却是明初诸多历史转折点其中的一个,不仅仅是让本文主角朱雄英失去了母亲这么简单。常氏亡故后,堂堂太子朱标家不能没有女主人啊,所以朱标便请册立妾室吕氏(也有史书说她当时是皇太子次妃)为继任太子妃,所以,吕氏为朱标所生的庶次子朱允炆,摇身一变成了名义上的嫡次子。

  • ·他的名字好奇怪

包括省愚自己,最开始在接触明朝这段故事的时候,也想提个问题,这位朱雄英的名字怎么如此奇怪呢?他为何不像他的弟弟们那样,按照谱系和五行取名呢?

首先,决定老朱家各儿子的谱系是在洪武九年修订完成的初稿,也即是1376年,后面如果有新的儿子出生,再行在《皇明祖训》里添加。而朱雄英是在洪武七年,即是1374年的时候出生的。

另外,1376年之前朱元璋还有了次孙朱济熺,也即是第三子朱㭎的长子,朱济熺则是后来定立好谱系之后,再进行的取名。这里也能看出,朱雄英有了一点嫡长孙的特殊性。

第三,即是第三字为什么不遵五行呢?省愚翻遍史书,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后来在一些历史自媒体老师的作品里,听到一个说法,在此提供给大家作参考:

(1)原本准备待朱雄英10岁之后,再为其“英”字加上火字旁,但是朱雄英并没有活到那一天。

(2)原本他的名字里是有火字旁的,史书给记错了。

以上两点,仿佛都能够讲得通,也就是说,朱雄英因为自己是朱由校的长孙,其出生之时,这一套成体系的规定还没有确立,所以“雄英”很可能就是小名而非正式的谱名。

  • ·七岁早夭,历史尽改

公元1382年6月12日,朱雄英夭折于宫中,年仅七岁。其祖父朱元璋感伤哀悼辍朝,将朱雄英葬于今南京紫金山。去世后,朱元璋将朱雄英追封为虞王,谥号“怀”,故史称“虞怀王”。

关于朱雄英的死因,未见记载,这些年的影视作品中探讨过朱雄英这一角色的仅有2022年年初的时候播出的电视剧《山河月明》,电视剧里说朱雄英死于天花,这个有点不太可能。根据史书,如果是死于天花,则皇宫内应该会大面积的感染而不会只有他一人。关于这一点,历史自媒体大V玄九尘也是如此描述的,在此借用观点并且鸣谢玄九尘老师。

省愚认为,朱雄英的亡故,还是归咎于当时医学体系的落后,在当时,不分中西,传统医学面对很多病症都毫无办法,比如欧洲中世纪用放血治疗肺结核,这能治好才怪了。当时,所谓的“卸甲风”都能要了朱雄英外公常遇春的命,更别说其他病毒性或者细菌性的疾病。所以,省愚认为,朱雄英应该就是病逝,这里面没有所谓的阴谋论。

但是,朱雄英的死,却彻底改变了明朝初年的走势。朱雄英去世后的整十年,其父朱标也过世了,朱标与朱雄英这对朱元璋的嫡长子与嫡长孙,都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历史是无法假设的,我们斗胆假设一下,如果说朱标和朱雄英这对父子其中任意一个没有早过朱元璋过世,那么明初的历史应该会是什么样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省愚猜测,明初跟随朱元璋起兵的淮西武将集团,他们一个都不会被杀,全都会被朱元璋留下来保护朱标或者朱雄英,尤其是蓝玉,我们前面不少文章都提及过这位战神。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不会被杀,同理,如果朱雄英不死,蓝玉也不会被杀,蓝玉反自己的甥孙朱雄英?怎么可能。因为后来上位的朱允炆与淮西武将集团毫无关系,他的外公是文官吕本,所以朱元璋才会痛下杀手。那么问题更进一步,如果淮西武将集团都在,朱雄英的四叔朱棣敢靖难吗?显然,不敢也不会。

至此,七岁早夭的朱雄英,也改写了明初历史的走向。如果说,我们量化朱雄英改变了明初历史走向的大部分,那么剩余的小部分是谁无意中改写的呢?答案在下一辑,我们将讲述这个人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