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博物馆之旅|谷阳之玺印章的历史讯息(陈锐)

 lj0279 2022-09-26 发布于安徽

在今天的固镇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它外形小巧、形制规整,看起来不起眼的铜钮印,却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它就是在固镇县汉代谷阳城遗址出土的“谷阳之玺”印章。

谷阳之玺的外形

谷阳城为西汉古城遗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主体为四方土城。谷阳之玺为方型鼻钮,印背面呈台阶状降起,逐层收缩。印章面积为1.9x1.9cm,台阶高为0.3cm,通高1.1cm。印章面清晰可见,经鉴定后文字为“榖(gu)易之鉨”四个字。

谷阳之玺印面

“榖易之鉨”是什么意思?此次在谷阳城遗址发现的“榖易之鉨”其实是“谷阳之玺”四个字的变体写法。其中有三个字为繁体字和异体字。“谷”通“穀gǔ”,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阳”字为什么写成“易”?台湾省曾出版的异体字字典收录了各历史时期的异体字,“阳”的一种异体字就在其中。(下图)。“鉨”也是玺的异体字之一,它的异体字分别为“璽 鉨 鉩 壐 鈢”等。

“阳”字在古代的写法

玺最初仅作为商业上货物交流的凭证,在夏商周三代成为权力的象征与凭信,“印者,信也”。官员佩玺以彰显身份和权力;官方机构的信函往来,会在封口的泥块上用玺钤印以防人偷看。当代考古学者徐畅考证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三方青铜“商玺”后认为,它们是商代武丁到祖庚朝诸侯的权力信物,这说明了《尚书》所载:商“汤以印与伊尹”说法的事实性。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渐趋发达,玺印的用途被广泛使用于公文、财物、仓库等处封检,也作为吉祥或辟邪之物来佩戴,或作为冥器随葬墓主。那时候玺的使用比较广泛,自天子到庶民的印章都可称玺,这一时期的古玺有官玺、私玺、图像玺等。官玺多为铜质,白文(阴刻)凿铸,朱文(阳刻)较少,文字为大篆。战国因为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古印玺使用的多是诸侯国的文字,字的写法各异,玺印在钮制、印面形状或文字风格上,都散发着百家争鸣时代自由奔放的魅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六王毕,四海一。”为了维护大一统统治,秦代官印与战国官玺开始明显不同。《汉旧仪》说:“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群臣莫敢用也。”玺只能皇帝一个人独享,皇帝以外的其它用印通称“印”或“章”。印章成了皇权的象征,官印也有了严格的等级区分,并按官职大小决定印章的大小、质地、及颜色等。“玺”字也引申为尊贵之意。既然秦以后印章为天子独用,汉承秦制的大汉帝国对皇权的维护更不可能回到秦制以前,“玺”的使用事关政体尊严。谷阳之玺的出土,说明虽为官印,却不可能是汉代地方官的官印,这就推翻了固镇谷阳城建于汉的说法,也就是说这枚“玺”的制作使用时间在秦代以前。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毁郢都,楚迁都于陈地;前253年,迁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今寿县西南)。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楚国灭亡。战国后期,固镇一带曾为楚地,谷阳城为楚管辖。

战国时代的楚地玺印一般包括公玺(官印),私玺(私印)和言信之类,用途广泛。在篆刻风格上,楚玺,特别是公玺,以阴文为主,铜印普遍较小,尺寸大部分为1X1cm左右,出土的铜印文字属铸印,阴文(白文),属凿印手法。这与固镇谷阳城遗址出土的印章是相符的。“谷阳之玺”印章风格古朴雅拙,布局形态迥异,赏其章法:“三密一疏”,“穀、易、鉨”三字密不透风,而“之”字却“疏可走马”,极具视角冲击力。楚人的篆刻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独立创造了不少新字,把“谷阳之玺”刻写成“榖易之鉨”就不难理解了。从此印中更能想象出“古人凿铜治印”的精妙手法,领悟到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金石气息。此印虽沉眠于地下已两千多年,仍透出古朴雄浑、雍容静穆的艺术魅力,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聚祖先智慧与人力天功于方寸之间。

“榖易之鉨”实则为“谷阳之玺”

这次还出土了“朱诩私印”铜印,该印为方型桥钮小篆字体,印面1.3x1.3cm。朱诩此人在《汉书·董贤传》中有记载,是汉哀帝时期沛郡官吏,后为王莽所杀。说明在西汉到东汉间,固镇谷阳城一直延续的兴盛局面。

“谷阳之玺”(榖易之鉨)的出土,以及谷阳遗址出土的其他文物和遗迹现象,很可能将谷阳城的始建年代从西汉初年提前到战国晚期。“谷阳之玺”印章的价值还在于:高度印证了谷阳城这一地点的史料记载与实地的吻合。“朱诩私印”印章的出土,则说明谷阳城的历史从战国到秦汉,是一直延续的地方政治管理机构。

从2011年开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合作,在固镇县汉代谷阳城遗址进行考古挖掘,“谷阳之玺”和“朱诩私印”等两枚铜质印章的出土,尤其是“谷阳之玺”官印的出土,给考古工作者带来了很多惊喜,专家认为这对古代谷阳城的建制时间提供了新的历史讯息。“我们想把整个遗址完全揭露出来,这对于谷阳城的手工业水平及历史地位,是一个更好的诠释。”主持这次挖掘的南京大学历史系赵东升教授这样说。

一枚小小的印章透视出的历史讯息,让今天的我们与古人走得更近,每一件陈列的文物上都印满着祖先的脚印。徜徉在博物馆里,让我们对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积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开启了我们的文化寻根之旅、精神回归之旅。

(作者:固镇县融媒体中心 陈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