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

 装装子的书房 2022-09-26 发布于重庆

2022年第31本


文/装装子 

这是一位美国心理治疗师的著作,其讲述的是心理治疗室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特别发人深省,让我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这些痛苦都那么小又那么大,那么真实又那么虚幻,那样无关紧要又那样生死攸关——而这就是人生。

人生啊,过于认真是种可笑,过于苟且又是种悲哀。

算了,不探讨哲学问题了。

不过特别推荐去读一读,因为从中可以思考很多关于人生的问题。


书中所讲的,是几个来访者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让人动容,但我特别想讲的是来访者朱莉。

朱莉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来访者。如果说其他来访者都有心理问题,那我认为朱莉并没有。

朱莉去找本书的作者——心理治疗师洛莉,是因为她得了癌症,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向死而生的生活。

但即使不知道,朱莉也有努力去适应——这一点,让我尤其钦佩。

朱莉原本生活非常美好,她30多岁,是一名大学老师,还有一个十分爱她的丈夫。

得了癌症后,朱莉并不想要别人的同情,而是希望别人仍把她当作正常人看待。

她积极、乐观、开朗,乐于助人,即使是在得了癌症后,也从没怨天尤人过。

但是当然,她也会伤心,伤心为了多活一天,不得不在各种器官的去留上,做出痛苦的决策。

她也会不甘,不甘就这样被病魔打败,与相爱的家人道别……

接受死亡太不容易了……可是最终,朱莉不得不去接受。


看到朱莉开始坦然地去面对死亡时,我真的特别伤心,哭得稀里哗啦。

朱莉是一个多聪明、睿智的女孩啊,如果她可以继续活,她肯定可以活得更精彩,因为她有学识、有主见,又特别有行动力!

我觉得命运对她真不公平。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朱莉去做了自己生前想做的每一件事,而每一件事在我看来都特别酷,比如去超市当收银员,帮自己的丈夫寻找新女友,给自己操办葬礼。

朱莉死后,当心理治疗师洛莉去参加她的葬礼时,她被深深地震撼了:

去悼念朱莉的人特别多,而很多人都受过朱莉的恩惠,朱莉比她想象地还要善良、慷慨和美好。

朱莉和丈夫相互给对方提供了一份“约会资料”,以祝福阴阳相隔的两人能继续在没有彼此的世界里找到真爱……太浪漫了。

葬礼提供的纸巾上写着:这是我的派对,想哭你就哭出来。

在我看来,不是洛莉帮助了朱莉去面对死亡,反而是朱莉教会了洛莉要去直面死亡。


是的,谁能想到,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洛莉,其实也在接受心理治疗。

好吧,心理治疗师也需要心理治疗,并不让我感到奇怪。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洛莉去接受治疗时,她崩溃的表现,居然和一个普通的来访者,并没什么两样。

洛莉为什么要去找心理医生呢?

因为四十几岁的她,在和男友谈婚论嫁时,却被抛弃了,男友的分手理由还特别渣:“我爱你,可我不喜欢你的小孩,所以我不能和你结婚。”

如果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女人,会立马识别出真相:渣男只是想要分手,理由并不重要。

可是,一个头脑不清醒的女人,却在纠结那个分手理由,并感到无比痛苦——洛莉就是如此,她不能接受分手理由,并因此感到崩溃,整夜失眠,还神经质地沉溺于去网上偷窥男友的现状。

第一次去心理治疗室时,还没和治疗师说上话,洛莉便哭了个稀里哗啦。

持续治疗了一年,她才接受了分手的事实,并认识到真正让自己无法接受的,不是分手,而是年龄危机+身体健康危机。

原来心理治疗师也无法给自己看心理病,就像外科医生无法给自己开刀一样。

但是洛莉在接受治疗期间,同时也在给其他来访者做治疗,这似乎一点也不冲突,可能就像一个打工人喜欢区分工作和生活一样严谨吧。


话说,本书作者洛莉,也是一个让我十分钦佩的女人!

三十几岁时,洛莉才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从事的职业,是心理医生。

于是,她果断重回校园,贷款去了医学院,深造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

而在这之前,混迹职场的她,干过很多工作,包括电影经纪人助理、剧情编剧、连续剧开发等。

在朱莉身上,我学到的是:为了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朱莉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

30来岁时,因为恋情不如意,她还果断选择了通过捐精机构生下了儿子,因为她知道自己一直想要做一名母亲。

Respect


看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在美国,看心理医生和看普通医生没什么两样。

只要生活遇到了难题,或是情绪出了问题,美国人都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特别是对于有头有脸的美国人来说,心理医生俨然成了他们富有生活的标配,也俨然是身份的象征。

所以,美国人从不忌讳谈到自己在看心理医生,也不会对身边的人在看心理医生感到奇怪,更不会产生歧视。

这也说明了他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开诚布公,敢于去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问题”,但并不把它片面地归结于是“精神类疾病”。

而在中国就不同了,谁也不敢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否则容易被人当成“心理有问题”。

看心理医生于美国人而言,恰如书名所述:“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他们更多地只是为了找个人倾听自己,聊聊天,如此便可疏解心情,缓解压力,从而内省,改变,重生。

因为,所谓的心理治疗,专业手法和技能只是其次,主要手法靠的就是倾听、理解和同情。

一个遇到问题求助于心理医生的人,不过是希望有人能倾听和理解自己,当医生能让他毫无顾忌、痛快地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烦恼时,他的病就好了大半。

心理治疗师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听取人们的秘密和幻想、耻辱和失败,强行进入人们心中私密的空间,然后时间一到又戛然而止。


也可以说,心理治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的关系。

这种关系要让来访者能“感到被感知”,同时又不能感到被侵犯——这种距离的拿捏实在考验治疗师的水准。

因此,治疗师和来访者间的关系,就是亲密和疏远的完美组合。

所以,心理治疗业也有自己的行规,那就是:心理医生和来访者的生活必须没有交集。除了在治疗室,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在生活中不能来往——因为过于频繁的接触,并不利于治疗。

我感觉,心理治疗师就像会倾听人们忏悔的神父,他能安静地倾听,还能有所回应,同时又能保守秘密,让人感到十分心安和放松。

一个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医生,哪怕是来访者离世后,也不会向任何人透露来访者的治疗内容。



 


读书笔记



>> 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体味真实的人生。

>> 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 我们改变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

>> 变化常常伴随着失去,无所失则不得变,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

>> 我们常常不能意识到:有时真正难相处的,是我们自己。

>> 愤怒是大多数人最容易进入的情绪,因为它是指向外在的,愤怒地责怪别人能让你感到痛快又义正词严。但宣泄出来的情绪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你透过表层去看,就能瞥见表象下积聚着更多情绪,那些你没意识到的或是不想表达出来的情绪:恐惧、无助、嫉妒、孤独、不安。如果你能包容这些更深层的情绪,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去理解它们,倾听它们的诉求,你将能更有效地管理你的愤怒,那你也就不会总是怒气冲冲的了。

>> 人们谈论自杀,通常不是因为想要终结自己的生命,而是因为想要终结痛苦。如果他们能找到别的出路,一定会想活下去。

>> 人生的四个终极问题是: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 轻视问题不会帮助你解决问题,唯一的方法只有接受痛苦,并想办法解决它。

>> 如果你都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了,哪里还会有希望呢?你活着哪里还有盼头呢?你还要为什么而努力奋斗呢?

>> 即使是在现实世界最完美的亲密关系中,你也难免会受到伤害,而且无论你有多么爱一个人,有时也还是难免会伤害到那个人,这并不是因为你想要伤害谁,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你难免会伤害到你的伴侣、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们、你最亲密的朋友——而他们也会伤害到你——这都是因为你们选择了亲密的关系,而受伤是亲密关系中的附属条款。

>> 有多少人不去尝试他们生命中真正想要的东西,就是因为如果离达成目标只差一点,会比一开始就不去尝试更令人痛苦。

>> 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




作者简介装装子,爱看书爱写作。越看书越见浅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