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心梗,先治肝!

 图书 馆员 2022-09-27 发布于内蒙古

治心梗,先治肝!一张方子,疏肝化瘀,化解陈旧性心梗反复发作

我想和大家聊聊中医调理心梗的事儿。

治疗心梗,其实关键在于调理肝。

为啥要调肝啊?可能有些朋友不明白,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则医案,方便大家理解:
曾经有一位患者,男性,58岁。
什么毛病呢?左侧胸痛三年,曾经在医院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塞。
所谓陈旧性心肌梗塞,就是他现在的问题,出现在曾经的急性心梗之后。也就是说,他当时的急性心梗治好了,但是后来在恢复过程中,做得不好,所以反复发作心梗。
他当时的情况,就是胸痛、出汗、行动困难。他曾经服过多种活血化瘀的中药、中成药,但是效果一般。
刻诊,见这个患者脉象弦细而略数,舌苔黄厚而腻,于是就给开了一个配伍。这个配伍,是小柴胡汤加上丹参饮的化裁。具体就是:
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炙甘草,丹参,降香,佛手,枳壳,大枣,生姜,水煎服。
结果,三剂药服下去,患者可以自己来就诊,疼痛大减,而且精神振奋。再用5剂,病情稳定,后来经过随访,未曾复发。
好了,医案就给大家说完了,这中间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配伍的精髓,就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你看,这个患者虽然病在心,但是脉弦,说明有肝郁的问题在。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所以就会有淤血。
肝郁日久,难免化热,于是就容易生热,脉数,苔黄。肝气失常,克伤脾土,所以脾运化不及,于是苔厚腻,行动困难,全身乏力。
这个时候,主要就得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兼清热健脾。
上头配伍里头,柴胡、佛手、降香、枳壳,这是疏肝行气的,黄芩,这是用来清热的。党参、半夏、生姜、大枣,这是用来健脾燥湿益气的。丹参一味,重用,用于活血化瘀。
初一看,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仔细寻思,这里是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的。
这就是,心梗患者,尤其是陈旧性心梗患者,常常会遇到肝郁的问题。
临床上常常发现,有些人,一次心脏病发作,进行了及时治疗之后,比如说下了支架,整个人性情大变。
从前开朗的人,一下子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有些人呢,从前嘻嘻哈哈的,得了病以后,立刻就每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更有的人,治疗之后情绪变得暴躁无常。
为啥啊?毫无疑问,是疾病带来的心理打击。
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无非就是,我有病了,有了严重的心脏病,朝不保夕了,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沉重的自卑、失落、病耻感,让他们觉得生活无望,一下子在心里上背负了较大的负担。
于是, 这类人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肝郁气滞。而肝主一身气机的顺畅。
肝郁气滞,自然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正常开展,也会让气血运行不畅。这就给后来疾病的发生,埋下伏笔。
正因如此,在对待陈旧性心梗的患者时,疏肝解郁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说,治心梗的话,先治肝,这很有道理。
这个配伍,我写在这里,希望读者朋友能借鉴、思考。我认为,它对于陈旧性心梗,辨证属肝郁血瘀的,还算是比较贴切。应用前,非专业读者必须经中医师辩证指导。
另外,我建议,曾经有心脏病的人,尤其是发作过心梗的人,务必要开心起来,摆脱不必要的烦恼、担忧、自卑。
你越是谨小慎微,越容易肝郁气滞,越容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出现其他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
中医真功夫:一张方子,肝气活了,心梗消了!送给百姓的救命之文

   有人跟我说,你们中医能治什么病?顶多就是养生而已。治病,还得靠西医!

   对此,我不想多说什么。中医能不能治病,我给你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6岁。
   本来,年纪轻轻的他,身体挺好的。但是最近,由于他父亲病危,心中十分愁苦,悲忧过度,于是在这一天早晨,忽然发生左心胸部位绞痛,牵扯到左侧肩背疼痛,而且胸闷憋气,四肢发凉,冷汗淋漓。与此同时,还眼花、乏力、头晕。
   他立刻服用一些治疗心脏病的西药,效果一般。
   后来,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用了一些西药,自觉有些缓解,于是赶紧到中医院就诊。
   刻诊,见患者胸闷胸痛,胁肋发胀,头晕,心烦,睡眠不安,舌暗红,苔薄黄,脉象弦滑。
   医师询问病因,患者自述,从前身体很健康,自从父亲病危以来,一直夙夜忧叹,加上家中其他琐事不顺,这才发病。
   医师点点头,写了一个配伍,你看一下——
   柴胡15克,白芍12克,炒枳实9克,川芎9克,香附9克,郁金9克,红花9克,丹皮9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瓜蒌30克,水煎服。
   结果,药用3剂,症状大大缓解。前后共服用46剂,心电图恢复正常。
   我写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可能会猜到了,这又是疏肝解郁治疗冠心病的案例。
   没错。我正是此意。我通过这个小案例,想说给所有读者朋友一个道理——心梗、心绞痛的发作,很多时候源于“肝气不活”。你的肝气活了,你的心气就不堵了,心梗也就消了。
   这话怎么说?你看看这个患者,年纪轻轻才36岁,素体康健,就是因为照顾病危的父亲着急上火,这才得上了心梗。一句话,他肝郁啊!脉象弦,舌苔薄黄,舌暗红,这都是肝郁气滞的写照。
   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必然导致心梗、心绞痛发生。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必须在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的基础上,去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治的是根本,活血化瘀治的是标。
   你明白这个,上面配伍的意义,你一看就懂。柴胡、白芍、枳实、川芎、香附、郁金,这是行气解郁的。红花、丹皮、丹参、葛根、瓜蒌,这是活血化瘀的。其中的葛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有扩管的作用。
   当然,这个配伍,虽然有它的科学性和代表性,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我写这个的目的,在于给大家伙一些启迪。感兴趣的朋友,你收藏好,将来可以在中医师的当面辩证指导下来加减应用。我敢说,如果辩证准确,它还是比较管用的。

   其次,我想和读者朋友嘱咐一句——十个心梗、心绞痛,五个源于肝郁气滞。这绝对不是夸张。所以说,本来就知道自己心脏不是很好的人,切忌生气,切忌长时间的愁苦、郁闷。很多心绞痛、心梗的患者,就是在长期不快的背景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病了。看似毫无缘由,其实由来已久。我这是一番发自肺腑的忠告,希望你别当耳旁风。

多年冠心病,被疏肝的方子治好!中医,就像猜谜,请你体会
有些病人身上的症状,是迷惑人的假象的病。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医人在治中医内科病的时候,常常要做一件事儿,就是猜谜语。
记载于1987年的《中医药学报》上的医案,有一个54岁,姓蔡男子。
看过不少大夫,都说是冠心病。一把一把地各种药片吃了好几年,左侧胸部的疼痛,依旧是时时出现。问题得不到彻底改善。
有的时候自己都觉的冠心病实在太重了,连吃药都不起作用。
有一次,他和家里人发生争执。第二天早晨起来忽然觉得自己心胸憋闷疼痛,难以忍受。痛苦的时候,疼痛宛如针刺一般,一阵一阵的发作。后背也跟着疼,心里头慌慌的,四肢发凉,还恶心,想吐,一点东西都吃不下。两只眼睛还发胀。
后来他看了中医。刻诊,见患者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配伍:柴胡,枳壳,川芎,制香附,陈皮,当归,炙甘草各10克,白芍12克。
水煎服。
患者仅服用了一剂,胸前刺痛立刻大大减轻。接着,这个方子稍作加减,患者又服用了30多剂。症状消失,随访两年未曾发作。
患者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冠心病,其实却是肝郁气滞。并且由气滞引发了血瘀。
你看患者的脉象,是弦涩脉。脉象弦代表肝郁。脉象涩代表血瘀、血行不畅。患者舌暗红有淤血的明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不能帅血,因此有淤血是在所难免。淤血阻滞,不通则痛,所以患者心区疼痛。
患者最初发病源于口角争端,说明情志不舒和肝气不畅。从全身症状来看,患者眼胀不适、纳呆提示肝气郁滞。因为肝开窍于目。肝郁波及肝窍,所以眼胀。肝属木,克脾土。肝郁气滞,脾土运化失常,所以纳呆、恶心、想吐。肝主疏泄。肝郁气滞,阳气不能顺利输布到四肢,所以患者手足发凉。
这个配伍以,疏肝解郁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就是柴胡舒肝散加入当归。其实,就是用柴胡舒肝散,治疗冠心病的案例。
柴胡舒肝散,是源于《证治准绳》里的方子,善于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其中柴胡,是君药,能疏肝解郁,调达肝气。川芎和香附,一个活血行气开郁,一个疏肝行气止痛。两者配合,辅助柴胡。枳壳行气止痛,辅助柴胡开郁导滞。芍药则养血柔肝,滋养肝体,防止辛散疏肝之品伤阴。柴胡舒肝散是中医治疗肝郁气滞证的常用方。患者的问题就源于肝郁气滞,所以用疏肝解郁的柴胡疏肝散来应对,作为治疗的基础。在这个底子上头加入当归。当归,活血化瘀,改善心胸血瘀作痛的问题。
有些冠心病,成年累月发作,不好控制,背后的原因可能在肝。它是肝郁气滞的体现。心胸部位不舒服那是表面。真正的原因在肝。要是只为活血化瘀不理肝郁,怎么治都不会好。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肝郁气滞,脾虚,消化不良,《辨证录》快膈汤应用工作经验分享。

以前给大家讲了中医治病的依据和治病的方法是来源于上千年中国人民在生病和治病过程中总结出的医疗实践经验,在中医的历史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这样的治病经验,所以研究历史文献,研读古医籍是中医人前进,进步的必修课程,清代名医陈士铎有一部 医学著作名为《辨证录》,有一个方子,名为快膈汤,今天我通过一个病例把这个方子的功效和适应症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患者是女性,年龄43岁,自述她经常的心情抑郁,心理压力比较大,两胁骨下面饱胀,肚子胀满,吃饭后不消化,我查看患者舌苔薄白,脉弦,属于中医辨证的肝郁气滞,脾虚,消化不良,用的方药是快膈汤加减,方药为党参 ,茯神,白芍, 白芥子 ,炒莱菔子, 槟榔 ,神曲,枳壳 ,柴胡, 薏仁, 姜厚朴,患者用这个方子服用10剂后,肚子胀气明显减轻,吃饭也多了,再服用10天症状消失,病痊愈。通过这个病例,验证了这个古方快膈汤,对症治疗,确实有良效。我们通过不断的验证古方,记录下古方治病的效果,然后把这些病例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中医从业者学习和参考,希望能对继承中医和发扬中医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也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患者

▲肝郁与胀气--肝通畅气自消,20多年经验
肝通畅,气自消。历经20多年,我发现:胀气,肝郁气滞是逃不掉干系的。
        近来,老伴常问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退休,陪她过安静的日子。可她也明白,我是个跟病人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病人不是说舍就能舍下的。
       我也想安享晚年,可每每想到这世间有那么多人饱受着病痛折磨,我又怎么能心安理得的独善其身。这辈子,行医这条路,我只能一道走到黑,没办法回头,没办法停歇。
      老是腹胀,肚子里有股气还来回窜----这种情况,很多人应该遇到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胀气。导致胀气的原因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先说说肝郁与胀气这档子事。
       一个月前,我接诊了这样一位女子,她主要的毛病是啥呢?就是经常腹胀,还有隐痛。腹中的那股子气总是走串不定,有时还连及肩背部。
       问诊中,我发现她舌紫苔腻,脉象细弦。除此,我还从谈话中得知,患者性格沉闷,喜欢将事憋在心里,常常窝火。
       了解完情况,我确定患者这是肝郁气滞,血瘀作痛的表现。脉弦,说明病在肝;舌紫则说明患者体内有淤血。
       我们接着再来捋一下思路:患者情绪不佳,日久导致肝郁。肝主疏泄,肝郁气滞,气机就不通,不通则痛。气为血之帅,气机不通,就会出现血瘀的现象。
       这时该怎么办呢?行气疏肝、活血化瘀。
       遂拟方:柴胡、制香附、郁金、木香、当归、红花、延胡索、陈皮、制半夏。
       进   程:用药6剂,患者腹胀有气的感觉消失,隐痛也有所减轻。但舌质发紫的现象还是比较麻烦,于是我将方中的陈皮、半夏去掉,加入一味丹参,让她再用6剂,然后患者的浑身就畅快了许多。
FJ:我们再来看看方子的门道:

第一:柴胡、香附、木香、郁金——行肝气
其中柴胡、香附能疏肝解郁;木香能行气止痛,助消化;郁金是血分中的气药,理气解郁的同时,还能活血化瘀。
第二:陈皮、制半夏——行脾胃之气
其中陈皮能理气、健脾、调中,可以治疗脾胃气滞。制半夏能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
第三:当归、红花——活血化瘀
其中当归有补血活血之效;红花归心肝经,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经之效。
第四:延胡索、丹参——止痛、活血
其中延胡索入肝经,能止痛。患者腹胀消失后,我将陈皮、制半夏去掉,加入丹参,进一步活血化瘀。

       以上就是我为这位肝郁胀气患者治疗的简单思路,写出来,希望能帮助到一些人。

肚子胀,总有气,你可能肝郁!讲解一张方子,疏肝消气,有学问
为什么有些人,总感觉肚子里有股气儿、腹胀,而且还来回窜。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今天想跟你聊聊“肝郁”。

  没错,就是肝郁。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问题。
  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黄文东先生(1902年——1981年),曾经有这样一张医案。
  话说一女子,年34岁,什么毛病呢?就是肚子里经常感觉到胀,隐痛。胀的地方来回走窜不定,有的时候还连及肩背部。其它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人曾经找过多名中医调治,效果都不好。于是,她几经辗转,找到了黄文东老师。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弦,舌色发紫,苔腻。黄师拿来以前中医师开的方子,发现大多是活血化瘀之品。
  其实,这也不奇怪。患者你的问题,就是隐痛,而且连及肩背,这不像极了冠心病吗?而且,你舌头色发紫,显然是有淤血啊。既然如此,当然要活血化瘀了。
  那么,这么用下去,为何无效呢?
  黄师仔细琢磨,问及胀痛处是否固定。患者答,不固定,窜着疼。黄师又问,平时情绪如何?比较舒心,还是常常窝火?患者答:生来情感细腻,诸事举之不定,心间常怀苦闷。
  黄师点头,觉得自己已经找到病因了。于是,他书方一首。但见——
  柴胡二钱,延胡索三钱,制香附三钱,木香二钱,郁金三钱,降香二钱,陈皮三钱,制半夏三钱,当归三钱,红花一钱半,一共是开了6剂。
  结果,患者在服用之后,很快腹胀窜气感消失,隐痛减轻。但是,依然舌质发紫,脉细弦。
  这时候,黄师将其中的陈皮、半夏都去掉了,换上了丹参三钱,再开六剂。
  这一次,患者用完,诸证悉平,浑身畅快。
  这里头是什么原因?我给你聊聊吧。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属于肝郁气滞、血瘀作痛。
  你看这个女子,素来心思细腻敏感,情绪起伏较大。这就提示我们一个问题,就是肝郁。其脉偏弦,也主肝郁。
  肝,主疏泄。一身气的流动、运行,依赖肝气的条达之性。肝郁气滞,则一身气机郁遏。气不通了,就堵呗。堵在哪里,哪里就胀,就痛。至于说胀痛的地方,则变化不定。毕竟,气的周流是全身性的,人家指不定在什么地方就停住了。
  气机郁遏,还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血瘀。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不通就痛。患者舌色发紫,可见是血瘀所致。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显然,一般的活血化瘀,不好使。我们必须要行气疏肝。只有解开肝气郁滞这个结,淤血才有可能被有效化散。
  明白这番道理,我们就知道黄文东老师处方的意义了。我们再看一遍——
  柴胡二钱,延胡索三钱,制香附三钱,木香二钱,郁金三钱,降香二钱,陈皮三钱,制半夏三钱,当归三钱,红花一钱半。
  这里的一钱,基本等同于现在的3克多一点。
  这里头,柴胡、香附、木香、郁金、降香、陈皮、半夏,这都是行气的。前五味行的是肝气。后两味行的是脾胃之气。肝脾之气一通,则一身之气周流顺畅。在这个基础上,加入当归和红花两味活血化瘀之品,以及止痛之效卓越的延胡索(延胡索也是入肝经),问题就可以缓解了。
  等后来,患者腹部胀痛之感消失了,就去掉了陈皮和半夏,加入活血之性更好的丹参。患者这才诸证悉平。
  道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说就透了。
  只不过,这背后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思考。
  在我的后台上,我常能见到有朋友给我留言,说自己的肚子里啊,总有气儿,来回窜,想放屁,还放不出来,难受死了。对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饮食习惯。有的人,吃饭吃得太快了,狼吞虎咽,不觉间就吞下了很多气体。这些气体来到肠胃,当然会让你觉得胀气、走窜了。
  还有的呢,属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不降,运化失常,使得谷反为滞,水反为湿,这也可能导致我们胀肚、有气,特别难受。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要特别注意因为肝郁所带来的气滞问题。这个才是现代人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你想想,你最近的压力是不是比较大?你最近的心态,是不是比较忙乱苦闷?你是不是在为一些事情钻牛角尖?肝郁,则必然气滞,也必然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到头来,咱们肚子里就会有气,来回走窜,想放个屁痛快痛快,都难。你看那用于疏肝解郁的一些古方,如柴胡舒肝散等等,适应证里头,必然有一个腹脘胀满,道理就如上所述。
  因此啊,我们要想改善这样的尴尬,就必须很好地疏肝解郁,不为俗事而乱了自己的肝气。要知道,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发愁,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相反还容易伤了你的身体。那何苦呢?

  文中所述的这个配伍,很有代表意义,是黄文东老师的代表医案之一。我把它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参考学习。如果想要借鉴应用,则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进行,切不可盲目尝试。毕竟,造成肚子里有气儿,乱窜、胀满疼痛的原因,太多了。肝郁,不过是其中一种。辨证不准而用药,是危险的事情。

肝郁 生痰=抑郁!一张方子,疏肝 化痰,治好抑郁症,请观摩

我想说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他们之所以得病,用中医视角来看,就是肝郁生痰。

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常见的类型。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全懂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孩,当时才17岁,是一个学生。
最初,他在学校里住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学校经常被人殴打和讥笑。
眼看在学校待不下去了,这孩子就休学回家了。
可是,从那以后,这孩子就不正常了。不说话,不笑,表情淡漠。有的时候眼睛盯着某处发呆,一坐就是大半天。偶尔,他也会自言自语,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别人听不懂的话,有的时候还说自己有罪,是罪有应得。
由此同时,他想不起来吃饭,给就吃,不给就不吃,不知道饿。大便溏薄。
孩子家里人一看,吓坏了,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于是带他四处求医。经过诊断,说是抑郁症。但是经过针对性治疗以后,发现根本无效。
就这样,家里人决定带他看中医。
刻诊,见小患者面色晄白,脉弦滑、苔白腻、舌淡,而且反应迟钝,目光无神。在了解过往的经历以后,医家开了一张方子,如下:
制半夏、郁金各10克,陈皮、柴胡、甘草各6克,茯苓、白术各15克,生姜3片,香附12克,石菖蒲9克。
所有这些,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结果,患者连续用药4天以后,诸证大有好转,接着再用三剂,患者恢复正常。此后,改用成药归脾丸后续调治20天,随访2年未曾复发。
这是一张比较典型的,治疗肝郁痰阻型抑郁症的案例。我希望你能多读几遍,把它理解透彻。
这里的前因后果,到底是如何的?
你看这个小患者,最初发病,就是因为在学校里头受人讥笑和责骂,甚至打骂。这个事儿,出现在他的身上,带来的后果,就是精神的抑郁、苦闷,甚至是自责和自我怀疑。
我们中医讲,肝主情志,这类负面的情绪体验,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导致肝郁气滞。
肝属木,脾属土。肝郁气滞,则脾土受克,于是脾运化之能受损。脾虚,不能很好地输布津液,于是痰湿内生。与此同时,由于患者肝郁,气机不畅,这就让痰湿的聚积进一步加重。
痰湿这个东西,它在引发疾病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蒙蔽心神。对上文这个小患者来说,显然就是痰湿蒙神,导致其出现了抑郁症。
小患者脉弦滑、舌淡、苔白腻,就是痰湿内阻的表现。脾虚,气血不能化生,所以他就面白。
这个时候怎么办?疏肝解郁、健脾化湿。肝郁和痰湿这两件事,必须一起解决。
我们来看看当时医家开的方子:
制半夏、郁金各10克,陈皮、柴胡、甘草各6克,茯苓、白术各15克,生姜3片,香附12克,石菖蒲9克。
这个,确切讲,是二陈汤的化裁。二陈汤,你知道吧?它的组成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其中陈皮行气除湿,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它号称治痰之总剂,是中医治疗痰湿证的主要方剂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郁金、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术和生姜,燥湿健脾益气,固护中焦脾胃。石菖蒲,能化痰开窍醒神。
总体来说,它的结构是比较精简、明了的。
等到这个孩子,痰没了,肝气顺畅了,心神不被蒙蔽了,他自然也就恢复正常了。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个案例,以及这个方子,真的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都属于一般操作。但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它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因为在生活当中,很多抑郁症患者,他们的发病路径就是这样的:先是肝郁气滞,接着脾虚生痰,然后痰蒙心窍,这个人就不正常了。这个时候怎么办?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开窍醒神。我觉得,这种中医思路,比西医西药要强一些,更人性化一点。
当然,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难以完全掌控的。我这里所说的,也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情况,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是,它作为业界普遍承认和重视的规律,值得向大家科普说明,让更多人对此有充分的了解。
其实,生活在当下,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周围处于抑郁状态,或者确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啊?除了资讯发达,我们知道得多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激烈社会竞争下,不少人心态的失衡。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国人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摆正心态。物质生活的丰富,工作压力的加大,自我期许的提高,这些最容易引起攀比、自卑、焦虑等心理失衡状态。所愿不得,其结果,就容易引起肝郁气滞。这是引发心理疾病的根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这么多吧。我不希望我的读者里头,有抑郁症患者。但是,如果此时此刻对你,确实为抑郁所困扰,那不妨对文中所述配伍加以留意。可能的话,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读者朋友,我希望你能认真思考一下。它所体现出来的治疗思路,还是很有广泛意义的。

治手“脚不热乎”的小方子!四味药,阳气喷涌而出,张仲景所传
我以前就有一个患者,她非说自己手脚发凉,没阳气。结果,用了很多补阳的配伍,都无济于事。

到最后,她来找我,我说,你不是没阳气,而是阳气发不出来!我给她用了一个小方子,很快见效。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这也侧面说明,咱中国老百姓对“手脚不热乎”这个事儿,既敏感,也存在不少误解。
我自己的经历,就不提了,都是一些雕虫小技。现在,我给你说一个大师级别的医案。
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杏林名宿,伤寒学大家聂惠民教授。
有一次,聂师接待一个患者,女性年38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总觉得手脚不热乎。入秋以后,就得盖棉被,穿厚衣。到了夏天,睡觉的时候必须关门关窗,否则就感觉到两只脚嗖嗖冒凉风。有的时候,不得已,她得穿厚袜子睡觉。
这个人用了很多温阳益气之品,都无济于事。
后来,她去找聂师。聂师一看,患者脉象沉弦而细,舌质略红,苔薄白,经细致检查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再仔细查看,发现患者在说话之前,往往先叹一口气,平日伴随胸闷现象。
聂师说,你的问题不在阳虚,而是肝郁气滞,阳气不得舒展。我给你一方,让你把阳气放出来。
怎个好方?但见——
柴胡10克,炒枳壳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白梅花6克,瓜蒌皮10克,制香附6克。患者一共用了18剂,诸证悉平,手脚温热,自云重获新生。
这里头怎么回事呢?我给你仔细说说。
其实,手脚不温的原因,正如聂师所说,不一定是阳气不足。也有一种情况,是阳气无法舒展到四肢末端。这样的人,四肢虽然不温,但谈不上有多凉。同时,脉象往往偏弦。这其实是肝郁气滞,令阳气被遏制住了。脉弦,其实就是肝郁的表现。胁肋胀满、胸闷、大便不成形、容易叹气等等,都是肝郁气滞,克犯脾土的表现。所有这些,都是不难辩证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你补阳气没用的。因为阳气的通道太窄了,你再怎么补阳气,它也发不出来,无济于事。所以,你需要把通道打开,解决肝郁的问题。阳气通道顺畅了,四肢末端自然会受到濡养,它就温乎了。
怎么做呢?聂师用的是四逆散配伍。四逆散,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配伍,原方就是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味药,各6克。其中,柴胡和枳实调畅气机,白芍柔肝,炙甘草和中护脾、调和诸药。这配伍的主要作用,就是疏解肝郁,松畅气机。
聂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白梅花、瓜蒌皮和制香附。这三者,都有理气、解郁、散结之效。
这配伍,也是我早年在经方研习班学习的时候,听老师讲的。我觉得很典型,所以写出来奉献给大家。
我写这个,自以为有现实意义。现在,眼看要入秋冬季节了。不少人又该受手脚不温之苦。尤其是一些女性,表现尤为明显。我感觉啊,你在用热水袋、暖手杯等东西的同时,不妨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情。心情不好,情绪紧张,长期压抑烦恼,你难免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日久,就把阳气给“憋住”了。到这时候,你肯定会手脚不温啊!典型的例子,就是你紧张的时候,手脚发凉,是不是啊?这是我给你提个醒。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医的古老智慧。
文中配伍,固然典型,但也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药证合拍,方才救人。药证不和,就是毒药。
中医说:肺气绝毛发落?六味中药,补肺气,滋肾水,生发,黑发
老郎中说:肺气绝,毛发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头发问题困扰太多人,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其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头发早白和脱发。今天我们来谈谈,并分享一个六味中Y方,补肺气,滋肾水,生发,黑发,还止咳。

为什么会脱发或白发?

脱发与白发的因素很多,有的人认为是血虚,有的人认为是风燥,有的人认为是肝肾不足,但是,老中医却说,肺虚也可致白发与脱发。

脱发常见于年轻人,白发则常见于中老年人。
《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
《灵枢*经脉》:皮肤坚而毛发长。
由此可以看出,肺与皮毛密切相关。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在肺气的推动下,营养和精微被输布至皮毛,皮毛得到滋养则生生不息。反之,肺气不足,皮肤毛发得不到滋养,就会干枯,变白,脱落。
重点:肺气不足有哪些表现?

肺气不足之人,首先是气短,乏力,少气懒言,经常咳嗽,或伴有头发干枯,毛躁,严重者头发早白或脱发。

如何补肺气?

补肺气不能只补肺,还要补脾,补肾。脾为肺母,肾为肺子。具体的道理,结合药物一起分析。

01人参与黄芪
人参黄芪最重要的功效就是补气,补什么气呢?补脾气,补肺气。人参黄芪入脾肺经,补肺气的同时还能补脾气。为什么强调脾肺同补呢?因为脾为肺之母,虚则补其母。
因此人参与黄芪,大补脾肺之气,肺气足则皮毛长。
人参
黄芪
02熟地
前面说过,肾为肺之子,又因为“子虚必盗母气以自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肾气虚的人常常会加剧肺气不足,同样,肺气不足的人,有可能兼有肾气不足,所以用熟地先滋肾水。
这里用熟地不仅可以防止肺气被盗,还能滋肾阴。我们说肾其华在发,头发问题和肾也有密切相关。
熟地
03五味子肺虚之人常咳嗽,咳多了就耗伤肺气。加点五味子酸温敛肺,防止肺气耗损太多。
五味子
04紫菀与桑白皮
桑白皮泻肺火止咳,紫菀润肺补虚。
桑白皮
紫菀

六味中药,肺,脾,肾同补,补足肺气,以达到生发,黑发,止咳之功。方子来源于《普济方》的补肺汤,通过补肺气来生发黑发也是一种思路,仅限科普学习。

找到了!治身上“脂肪瘤”的方子,化解疙瘩不硬不痛,不红不肿
我想和你分享治脂肪瘤的方子。

我要说明啊,这方子不是万能的。适合啥样人,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会给你讲清楚。

其次,这方子不是我琢磨的。我是中医界的小学生,没有那么好的见地。我这是通过学习和阅读,从前贤那里“偷艺”而来的。
从谁那里学的呢?是我国辽宁铁岭开原一带的中医前辈,洪作范老师。洪老师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在中医界是很有名望的前辈。只不过,现在的人知道他的不多了。
有这么一回啊,洪老接诊一个人,是一个尼姑。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两侧上肢有很多黄豆大小的结节。这些疙瘩不红不肿、不痛不痒,也不发硬。不过,这些小疙瘩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多,体积也似乎变大。于是,她求洪师诊治。
洪师仔细观察,发现患者舌质胖淡,舌苔薄黄而腻,脉象沉弦而滑。坐在对面,表现得十分疲倦,连说话都悄声悄语,没有力气。
后来,洪师仔细询问,得知患者早年因为家庭感情等因由,终日抑郁寡欢,后来就出家为尼,试图找到心灵的归宿。不过,即便是这样,她也是容易在夜深人静之时,感怀往昔、莫名苦闷。而且,就其性格而言,似乎从小就孤僻,喜静寡言。
另外,自从双臂发病以来,此患常常感觉两条胳膊酸沉乏力,四肢倦怠,胸脘郁闷。
洪师了解到这些以后,很快就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柴胡20克,陈皮20克,半夏15克,茯苓25克,青皮20克,栀子15克,白芥子15克,橘络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到第六剂,左侧上肢的疙瘩开始减小。尤其是一些体积不大的疙瘩,已经不见了。用到第十剂,右侧上肢的疙瘩也开始减小、柔软。等用到第十六剂的时候,患者双臂的疙瘩已经完全消失了。与此同时,患者的心境大为改善。
这个小医案,就记载在《北方医话》的第316页上。《北方医话》是中国五部医话当中的一部,里面有很多中医前辈的经验之谈。这部书,我读了不下三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我建议你也来读一读。
我讲讲这里的道理吧。
从我之前的描述中,你能感受到,此人长期以来情绪抑郁寡欢、莫名愁苦。这就会导致她出现肝郁的问题。肝主情志。情志不遂,就会令肝气郁滞。这没什么好说的。
肝郁,则气滞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化。津液不化,则聚生痰浊。同时,肝郁克脾土,令脾运化不及。运化失常,也会让津液聚而成痰。患者舌质淡胖,苔腻脉滑,这都是痰湿内积之象。
至于说胸脘郁闷,则源于气滞不畅。上臂酸沉四肢乏力,则源于中焦不运,气血匮乏,不能濡养四肢。
由此可知,患者的问题,主要在于肝郁脾虚,痰湿蕴积。这一点毫无疑问。
痰浊这个东西,可以发作于全身各处。就这个患者而言,显然是聚于双臂皮下,形成了中医所谓的“痰核”。痰核,就是今人所谓的脂肪瘤。
应该说,中医提到痰核,提到脂肪瘤,往往第一个就想到痰浊流聚而成。这个是中医临床的常规思路。由于这种疙瘩的本质,是痰,故而它往往不红不肿、不痛不硬。
这个时候怎么办?自然要想办法化痰,同时要疏解患者的肝气,务必让她的气机调畅起来。
怎么实现这些目的?我们看看洪作范老先生用的配伍——
这个配伍,我们能看出来,它其实是古方二陈汤的化裁。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是二陈汤。它是中医治痰之总剂。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行气除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
这个配伍,是化痰的底子。在这个基础上,用柴胡、青皮进一步疏理肝气,用栀子清热,以防肝郁痰阻而化热(患者苔黄腻,可见已有热象)。再用白芥子、橘络豁痰散结,全方可谓标本兼治。
所以说,这是当代老一辈中医临床家,用二陈汤加减来治疗痰核、脂肪瘤的方子。我觉得这是很有代表意义的。
说起来,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人身上出现过脂肪瘤。有些人很苦恼,有些人觉得无所谓。我这篇文说,给你展示了中医在应对此病时的一般思路。我希望你能从中有所体悟。
我个人的体会是,容易得这个病的人,要么是性格较为沉郁安静内向之人,要么是素来体胖之人。前者,容易肝郁气滞而生痰。后者,则多为脾虚运化失常而生痰。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肝郁、脾虚、痰湿内积,作为痰核一病基本病因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上头洪师的这点经验,我解读出来,就供您借鉴、参考吧。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请你在中医师的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目尝试。辨证要点,我再说一遍,就是脉象沉弦而滑,舌苔黄而腻,舌体较为胖大,痰核不红不肿、不硬不疼也不痒,平素情绪抑郁寡欢、食欲不振、偶尔自觉胸闷不畅,四肢倦怠乏力。这些都是不难辨证的。
好了,关于这个,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我,学艺不精,但唯独喜欢向前人学习。这篇文字,也算是我的一点学习笔记吧。我斗胆拿出来,和你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