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有个奇特村,全村都讲梅县话

 9tx22v工人 2022-09-27 发布于重庆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古时被称为“龙牙”,此外,中国还有多处隆文人后裔聚居的乡镇被当地人称为“龙牙”的。

了解一下揭阳市揭西县的“龙牙”——灰寨镇

灰寨古镇

  灰寨古镇,是广东省揭西县一个比较出名的古镇,因灰寨始祖李龙溪为梅县龙牙(今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人,故灰寨镇在古代又被当地人称之为“龙牙”。走访了灰寨镇龙路径、新宫林、老宫林、新图寨等隆文李氏后裔客家村民聚居的村庄,探本溯源。

客家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民风,历来为国人所称颂。明代以来,生息在榕江上游灰寨河畔的客家梅县地区隆文籍后裔李氏村民,养成了这种纯朴的民风而且代代相传。清初,涌现过仗义疏财平寇并被赠以“军功守府”牌匾的李俊芳;近代,有乐善好施、热心调解民间纠纷(械斗)的李镜清;革命年代,这里先后有14位乡亲为革命事业牺牲了生命,其中一位是省港大罢工党团书记、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李耀先;灰寨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在新宫林村,支部书记李日煌;解放战争时期,灰寨俊芳学校曾是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中共潮汕地委和潮揭丰行委领导机关驻地,从这里吹晌解放全潮汕的号角。热心公益事业的海内外乡亲更是不胜枚举,涌现了曾受到江泽民等党和领导人接见的泰中友协副主席、著名爱国桥领李建南,荣获揭阳市人民政府“玉质钥匙”和揭西县人民政府“银山奖章”的旅泰侨胞、大慈善家、拿督李志明(又名李景春)等。

《竹溪古庙碑记》,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灰寨镇有座规模不大、名气却不小的“竹溪古庙”,这是因为它是李氏入潮先民在明末清初遭受一次大劫难的历史见证。

  灰寨李氏崇源公于明朝正德初年从梅县龙牙(今梅县区隆文镇)迁来灰寨创基,迄今已近500年,先定居于青潭岭,后移居古竹溪村。笔者先访问了李太泉等长者,然后又驱车沿着宽阔的河(婆)棉(湖)公路往南约1公里找到了竹溪古庙。

  古庙坐落在灰寨河西岸,只有一殿及80年代加建的一间游人休息室。站在庙前东望,只见河水清澈,波光潋滟,两岸竹影婆裟,秀色可餐。据说明代这儿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苦竹,这条溪流便叫“苦竹溪”。溪边有个李氏村民聚居的村子,叫”古竹溪村”,村民们勤耕苦读,以苦竹笋佐饭,平静地生活了80多年,出了不少读书人,有“九廪(生)、十八贡(生)”的传说。

  而今,古竹溪村早已消逝,唯一尚存的,便是这座孤零零的古庙。

  我们从一块《竹溪古庙碑记》中可大略了解古村湮灭的踪迹:“竹溪古庙者,昔日古竹溪村之祀庙也。该村原址在庙前,明代有李氏(杂姓)千余人聚居,岁时祷禳于斯,歌鼓于斯,庙盛年丰,竹溪之乐胜似桃源焉!迨清初铁蹄蹂躏,竹溪村民奋起自卫,驱逐鞑虏,断其马足,霖蓝各地纷纷声援。清廷大怒,暗调重兵。伺庙会演戏,村民无备,星夜窜至,逢人血刃,见屋纵火,清溪为红,碧竹为赤。一场浩劫,数里焦土,幸存者惟一古庙耳……”

  “碑记”记述的是古竹溪村先民群起抵抗满人入侵惨遭屠城。家园被焚毁的一页悲壮历史!“霖蓝各地纷纷声援”,揭阳县的霖田、蓝田两都许多支持古竹溪村群众的义举,这不也说明了“得道多助”吗?劫难之后,李氏幸存者不但存活了下来,其后裔还相当兴旺发达!

  在《李氏族谱》看到这样一幅对子:“看白云徐飞,思竹溪断墙残垣,问苍穹能肯作证;望绿水流觞,悼无辜分尸碎颅,是人间谁主浮沉?”此联相传是抗日战争时期,五华县水东一立文人骚客路过古庙,追思古竹溪村惨案时感慨而书写在庙墙上的,足见李氏先民大义精神之感人!

俊芳公祠,一座急公好义的先贤纪念馆

  清初古竹溪惨案后,李氏村民所存无几。劫后余生者迁至古竹溪材北面约3公里处的新庐寨(今斩图村)居住,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七世祖九玉公这一代,才元气初复。康熙年间,九玉公的儿子李正六、李俊芳、李象六在大尖山下“牛路径”创建寨场(今为龙路径村)。九玉公及其3个儿子在地方上都很有名气。长男李正六受潮州府防厅朱启隆赠“望重乡评”匾,并获“冠带乡宾”尊号;三男李象六为庠生、武秀才。迄今,龙路径村村民还有“象六公校场比武一箭定乾坤”的传说。至于次男李俊芳,在地方上的名声就更为显赫了,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安邦”有功;二是孝敬老人;三是热心公益事业。这些在《揭阳县志》(正续志)都有较详细的记载:“……顺治初,寇氛未靖,村落多被荼毒。俊芳出家财练乡勇,多方捍御,龙路一乡得保无虞。十四年,大兵征剿余寇,投军潮镇标下,总兵王国光给予千总衔,随军血战。事平告归事母,辞不就职。事母甚谨烙。

  母有姊嫁海丰彭氏,孀居无子,迎养30余年,事之如母。龙略地处山阜,旱田频年歉收,为凿山筑坡,以资灌溉。瘠土变为膏腴,乡里赖之”。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李俊芳的顾大局、识大体的意识和爱国思想。上面谈过,俊芳的先辈在古竹溪村被清兵杀了那么多人,他不可能不了解。当大清王朝取代了大明王朝,立了国,他就以国家安定和人民的休养生息为重了。他出资训练乡勇防御土匪扰民,又全力协助清朝地方军队平息了危害社会和人民的匪寇。当年潮州府赠其“军功守府”光荣碑匾,后人又为纪念李俊芳兴建了“俊芳公祠”,清代《揭阳县志》为他立了传。而今,笔者在灰寨中学校园内找到了“俊芳公祠”,但匾额已失,只见祠门有一幅对联还可看出

  追思这位在清初立下不朽军功的老祖宗:军功世俊;仁德流芳。

  灰寨李氏古道热肠的人,近代较有名气的还有下畲村的李镜清。传说:李镜清年轻时到五华县做土布、黄麻布等小本生意。一次,他碰到一位挑“杂货笼”的罗姓青年被恶徒殴打、杂货被砸。李镜清仗义上前相助并拿出2块白银送他,重整旗鼓做生意。抗日战争前夕,揭阳县有2个大村连年械斗,民国政府委派一位姓罗的团长带军队到揭阳制止械斗。这位罗团长就是李镜清当年在五华资助过的那位青年。罗团长敬重李镜清的为人,派人把他请到团部相聚。不久,罗团长带兵进驻械斗的村庄,并示意双方派代表登门诚请李镜清为“老大”调处纠纷。

  李镜清经过一番调查后提出一套处理方案,并晓之以理,最后经罗团长裁决,顺利地解决了这起两村延续多年的恶性纠纷。李镜清与罗团长的“贫贱之交”,也传为佳话。此后,李镜清名扬一方,乡村间有重大纠纷,都愿意请李镜清出面调停。他还热心公益,通往棉湖的飞鹅塘茶亭和位于丰顺县汤坑的李氏先祖火德公祠等建筑,均是他带头捐款并筹建的。

有祠名曰“乐善处”,命名奇特意蕴深

  走访灰寨李氏聚居的村落,笔者还参观了两座有寺色的宗祠,一座叫“九玉公祠”,另一座叫“乐善处”。

  九玉公祠座落于被李氏村民称为“老寨”的龙路径村。该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其主要特色是在同一中轴线上,建有公祠和门楼,成为“三殿堂”,规模宏大。上世纪80年代重修,屋顶盖以黄色琉璃瓦,显得富丽堂皇。公祠背后的大尖山青翠欲滴,景色醉人。康熙年以后,九玉公的裔孙陆续外迁创业,如今分布在灰寨的老宫林、新宫林、新图寨等30多个村共2万多人,旅海外乡亲2万多人。

  然而,最令人注目的是新宫林村的宗祠及苏州式的古寨场。这个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的宗祠,竟命名为“乐善处”,初次看到宗祠大门门楣上这3个字,还以为是善堂呢!在粤东各地所看到的祠堂,不是叫“××宗(公)祠”;就是叫“××家庙”。而叫乐善处”者,真是绝无仅有!

  关于宗祠“乐善处”的得名,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有的是新宫林村创始人重烈公的传说。李重烈善营糖业,他把土糖寮榨制的乌糖,用陶器“糖漏”加工成赤砂糖,打包外运销售。在澄海的樟林港设置“灰寨糖仓”,储放待运砂糖。

  李重烈重质量、守信用,又善于审察行情。有一时期,市场行情不好,蔗糖连续滞销3年。许多糖商不敢挂货。而李重烈却投入巨资大量购进砂糖,不久糖市转旺,获得巨额利润。

  为保住这笔财富,李重烈“声东击西”,公开说做完大寿后回乡建新寨,暗中把白银藏于几个大水缸中悄悄运走。大寿后,土匪抢劫了李重烈的船队,却只见到满船都是准备建房装饰用的瓷片。《李氏族谱》载:“公,有果敢,有才智,生意致富,以土糖为业,下樟林、上天津、过吴域、往苏州,贸易天下,创基于沟背(今新宫林村)之地……

  李重烈手头有了钱,历时3年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寨(通称为:『九厅十八(天)井、四马拖车、三街六巷、四面更楼、七门(楼)相望』和两座书斋及筑桥修路无数。而这些福及子孙、乡亲的善举,都是以其父毅友公的名义实施的。

  说到这里,把供奉毅友公的祠堂命名为“乐善处”,便在情理之中了。

  登上古寨西侧的四层楼顶鸟瞰“乐善处”及周围建筑,只见整个寨场的布局为“兴”字形,屋宇俨然,错落有序,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摆”在寨前,西边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水松。整个寨场看不到一间农村常见的简陋厕所。原来,厕所都建在7座门楼之内。如此典雅、宏伟的苏杭风格建筑,真让人叹为观止,这不啻为一处富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透过新宫林村“乐善处”庞大的建筑群,看到乐善好施的义举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清代以后,李氏村居的制糖作坊非常发达;上世纪20年代以来,这里家庭纺织业又萌芽,而今在村村户户几乎都可听见机杼声声。相伴而生的是,此地的学校、老人院、村容村貌,都最靓的。

奇特的语言习俗,古汉语的活化石

  众所周知,客家语系是以梅县方言为准的。灰寨始祖龙溪公原籍梅县龙牙(今梅县区隆文镇),其子李崇源自然把梅县方言传来灰寨。

  灰寨早期居民,既有讲本地客家话,也有操潮州方言的,李氏先民居其中间,历经近500年的交往,其梅县方言没有被同化,依然保留纯正的梅县隆文口音,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梅县隆文地区客家方言和梅州城区客家方言有些许不同,主要特点是“轻”和“柔”,听了使人净得异常亲切、甜蜜。来到灰寨,李氏乡亲就告诉:“灰寨利(李)氏祖先龙溪公原籍梅苑(县)龙虾(牙)”,其中“利”、“苑”分别是“李”、“县”的人声字,普通话称为“去声”。整句话平仄交替,抑阳顿挫,产生较强的音律美。由于梅县方言中的人声字有的与普通话差异甚大,有时会与外界发生一些小误会或产生一些诙谐有趣的效果。如“打”的入声是“大”,把“打仗”说成“大仗”,就会使人人莫名其妙。再如把“蒋介石”说成“酱皆石”,就更加恢谐幽默。

  灰寨客家方言保存着许多古汉语字词,曾被语言学家称为“语言的活化石”。灰寨《李氏族谱》收录、整理了几个条目:

  (一)在方言词汇特点方面:普通话用双音节来表达的,灰寨人用单音节来表达,如:星星——星,高兴——兴,被子——被等;保留古义的词语,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泪)、索(绳子)等;有些词与普通话名同实异,如“热水”说为“烧水”;“妹妹”说为“老妹”;“下雨”说为“落雨”;有些词序与普通话相反,如“灰尘”说成“尘灰”;“公鸡”说成“鸡公”;“热闹”说成“闹热”等。

  (二)常用方言方面的差异。这方面有许多词与普通话有差异;如滚水一一开水;旧年——去年;外背—一外面;鸡卵——鸡蛋;面帕——毛巾;阿郎一一女婿;月光一一月亮;日头——太阳等。

  灰寨李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累积了极其丰富的言简意赅的谚语、歇后语。谚语方面,如:自家打爷,教人行孝;大么(无)好样,细么(无)好相;远亲不如近邻;占理莫占亲等。还有许多有关天文气象方面的谚语,如:一日东风三日水,三日东风无点水;惊蛰来到雷先呜,鸟阴鸟暗到清明;弓(虹)在东、水抗空,弓(虹)在西、水打陂等;歇后语方面:如:阎王嫁妹—一鬼扛鬼;老虎借猪——无还;苦瓜虫——蛀内肚;铜锣抗(藏)不得衫袖打——有人知等。另外还有以某人某事创作的谚语:素金炒粄一一下锅来,讲的是灰寨圩经营米粄小食的李素金手艺好、食客多又忙不过来,常用“下锅来”的口语招徕食客。后来,灰寨人常用这句话引伸出打发贪欲强的人;灰寨祠堂——白行(桁),记述的是灰寨圩有座李氏宗祠的正堂屋梁因故没有漆好就上梁,全部呈白(木)色。客家话“桁”与“行”同音,后人用来比喻去办某事而没有达到目的。这条歇后语在客家方言区流传很广,只要说出上半句“灰寨祠堂一一”人家就能会意准当厂'冤大头”或“杨白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