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方良/生命大抢救

 潇湘原创之家 2022-09-27 发布于湖南

生命大抢救



作者:方良

01

潘家垅弯弯曲曲的山道上,出现了一乘蓝色布轿。客轿随着两名轿夫匆匆的步伐一颠一颠的颤动。

翻身解放已经十六个年头了。过去盛行的轿子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渐渐退出了生活。是谁家的贵客还能享受这一罕见的礼遇?正当人们议论纷纷,说三道四的当下,客轿在方家大屋的地坪上稳稳当当的停下。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掀开布帘,笑容可掬地扶着那位身材高挑,体形苗条的窈窕淑女走下客轿,款款而来。

大伙一声高呼:“是贵举!是贵举!”

贵举从北京带回了个漂亮妹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

原来方贵举在北京卫戍区当兵,后来又调到了8341部队,即中央警卫团。据说贵举是某首长的警卫员,而那位姑娘祖籍浙江省金华市,是首长家的厨师。同在一个屋檐下,日久生情,俩人恋爱了。姑娘平时最爱吃北京烤红薯。贵举便口吐莲花,说自己家乡的红薯比北京的美多了,家家户户种不少,随便吃。后来,贵举复员要回乡,便对姑娘展开了爱情攻势,轮番轰炸。浙江姑娘经不住贵举的甜言蜜语,一起回到潘家垅。

浙江姑娘想不到,贵举的话虽然没有骗她,只是餐餐锅里米少薯多,吃得她胃里直倒酸水,让她后悔都来不及了,只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02

贵举从北京带回来个漂亮老婆,在当时确实是条爆炸性新闻,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我家新塘洞与潘家垅也就隔着两三个山头,三四里远。父亲听邻居说,贵举从北京带回了一瓶驱虫药,很多人都上门去买了一些,也心动了。那年代,蛔虫是婴幼儿常见病,通常小孩两岁左右需要驱一次虫。当父亲跑到潘家垅,找到贵举买药时,药瓶里仅剩下三四粒油菜籽一般大小的药丸。父亲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买下来了。

我和姐姐都曾经打过一次虫,这点药当天晚上父亲便给弟弟服了。

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母亲发现弟弟闷声不响,面有难色。早饭后,弟弟开始摸着肚子喊痛。这下,急坏了母亲,一定是吃了那药丸引起的。急忙让姐姐去外面找父亲回来。

父亲忐忑不安地从田间赶回来后,二话没说,就往镇上跑。

一个半小时后,陈剑鸣医师挎着那只白底红十字的小皮箱,匆匆忙忙赶来了。望闻问切,初步诊断为蛔虫病。原因是用药不够量,蛔虫未杀死,需要洗肠。

在陈医师的指点下,父亲准备了一大盆温肥皂水,协助陈医师用一根橡皮管插入弟弟的肛门。注入肥皂水后刺激肠道蠕动,通过条件反射引起便意,排出蛔虫。

忙活了大半天,洗肠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到了下午四点多钟,弟弟开始昏迷不醒,面色苍白。陈医师无可奈何地对父亲说:“没有别的办法了,赶快送县人民医院抢救!”

03

父亲吓死了,来不及犹豫,抱起弟弟就往镇上赶。

当时,镇上虽然已经有了通往县城的公路。但没有班车,更没有出租车。唯有区供销社有部运输物资的汽车,每天在镇上与县城跑。

父亲捧着弟弟,心急如焚,来到德和公馆找到堂婶银玉,求她想办法。

堂叔方德村是镇上国家干部,堂婶是家街道工厂职工。银玉听了父亲的哭诉,立即领着父亲去供销社找汽车司机吴师傅。

吴师傅刚从县城拉货回来,端坐一角,正叭嗒叭嗒抽着水烟。还没有吃晚饭,人相当疲劳。但遇此紧急情况,救人要紧,他没有推辞,连忙放下烟筒,立即发动汽车,载着父亲和弟弟风驰电掣般往县城奔去。

将近两个小时后,汽车停在县人民医院门前。待父子俩入院后,吴师傅因第二天还要上班,先回了长寿。来回三个多小时,他没有抽父亲一支烟,喝一口水,更别说工钱了。

04

尽管父亲身上没有一分钱,医院一路绿灯。医生立即为弟弟做了剖腹手术。原来是受到药物刺激的蛔虫四处乱钻,导致了肠穿孔。幸抢救及时,弟弟转危为安。

父亲在县城举目无亲,医院破例让他到职工食堂免费就餐。弟弟因手术流血污染了衣裤。第二天早上,好心的护士长阿姨从家里带来自己儿子的衣服给弟弟换上。

一个星期后,弟弟可以出院了,但欠下的一百多元医药费却让父亲压力山大。那时候,一个普通国家干部的月工资才不到三十元。父亲即使砸锅卖铁,家里也凑不上五十元。这可怎么办?

这天下午,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来去匆匆。父亲抱着弟弟在医院门前漫无目的地徘徊。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从不远处迎面而来。仔细一看,原来是长寿街人吴善仁。

吴善仁是省部级大烈士吴光远的儿子,时任县政府民政科长,与父亲有一面之交。

走近前来,吴科长认出了父亲,热情地打着招呼:“亚农,你带着小孩在这里做什么?”父亲便将小儿子在县医院做手术,自己身无分文的窘境告诉了他。

吴科长沉思了一下,说,“你家也是烈属。这样,你写个报告送到民政科来,我帮你解决。”

真是喜从天降。父亲闻言,双行热泪夺眶而出。

经吴科长特批,弟弟的医药费全额报销了。出院时,医生还开了两瓶葡萄糖粉给弟弟回家补充营养。

0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如今,弟弟已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大叔。说起五十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弟弟感慨万千地说:“那个年代日子虽然苦,但风气正,好人好事多。正是搭帮了好人,我才活到了今天。”弟弟嘱咐我将这个故事写出来。缘于对一个时代的深深怀念,我同意了。

我想,也许明天,或后天,我们能再次回到那个没有机心,守望相助,怡然自乐的社会?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