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手法轻重的量化要求及构成因素

 循天园 2022-09-27 发布于广东

李延芳针灸治病手法灵活,既有针对幼儿及年老体弱者的轻柔手法,又有强调针下调气、气至病所的重手法,临证应用得心应手。

施行针刺手法的轻重,其目的在于通过手法的不同量,以激发经气,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目的。由于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同,加之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病程、腧穴部位、耐受度、初诊复诊等具体情况的差异,医者必须采用相应针刺手法的轻重刺激量,才能有效地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恢复正常。所以,针刺手法的轻重也是决定针刺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刺手法轻重的量化要求

针刺手法轻重,目前尚无统一的量化标准。针刺手法的轻重,大体上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轻者,即在针下得气基础上,施用轻微的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针下感应柔和,行针时间不宜长;中者,是在得气情况下,行针时的手法适当加大刺激量,针下感应明显,行针时间要适中;重者,则在原针下气至基础上,加大行针的力度,使针下感应强烈(患者能耐受为度),行针持续时间要长。为此,李延芳拟定了一个量化要求,便于临诊针治。

针刺手法轻重的构成因素

针刺手法的轻重,不是单一的手法用量,而是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以及行针时的幅度、频率等直接有关。

一般来说,粗毫针用的指力要重,刺激量大。细毫针用的指力较轻,刺激量就小。毫针刺入腧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轻重程度也不同,一般直刺、深刺的量要大些,平刺、浅刺的量就小些。行针时的幅度、频率不同,与针刺手法轻重密切相关,提插的幅度大于0.5cm、捻转的角度大于180°者,其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于0.3cm、捻转的角度小于90°者,其刺激量就小。施行手法时的频率每分钟90次以上者,其刺激量大,每分钟60次以下者,其刺激量小。

如何掌握毫针针刺手法的轻重,主要对针刺手法量化要求的各个方面基本熟悉后,多练常练,熟能生巧,就可做到心中有数,指下分明。

李延芳善治小儿病证,并且疗效非常好,就是因为小儿体质柔软,而她针对小儿的体质特点,选用的针具都是0.25mm的细针,并且手法轻柔,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针刺环跳、秩边等穴时,则选用的针具都是0.30mm的粗针,手法相对较重,并且要求气至病所,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

针刺手法轻重与补泻法的关系

针刺补泻法,是针对病证的虚实而施以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方法,《灵枢·经脉》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针刺手法轻重,是行针时所用的刺激量,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辨证施法、有同有异的关系。

古代医家对针刺补泻与手法轻重,既有补法宜轻刺、泻法宜重刺的“轻补重泻”说,又有补法宜重刺、泻法宜轻刺的“重补轻泻”论,更有补法可轻可重、泻法可重可轻的“大补大泻”“平补平泻”说。可见,尽管提法不同,经验各异,但都说明了针刺补泻与手法轻重的相关性,即针刺补法的刺激量有轻有重,针刺泻法的刺激量也有重有轻。单纯的针刺手法轻重,不能替代针刺的补泻刺法,而针刺的补泻效应产生,离不开手法的轻重刺激量,更不能忽视患者的具体情况。

总之,针刺手法的轻重和刺激量的大小,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施术时,不能以医者的主观愿望而定,必须客观地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掌握“毋太过,毋不足”的刺激量,防止太过伤正、不足留邪之弊,以针下气至、切中病机为要。(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马登斌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