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寸大海 2022-09-27 发布于贵州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 2023 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测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和 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粘条形码区”。

  2.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 在试卷上。

  3.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梅新林教授提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问世于前“新红学”时期,属于“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若从理论创新的前沿与质量而言,则显然应该纳入“新红学”范畴,甚至较之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的“新红学”更为前沿(当然,提出这一看法,其实已经把“新红学”等同于现代红学了)。不过,胡适等创立“新红学”时,没有将批评的矛头对准王国维,而是针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梅教授认为, 像王国维这样超越时代的学者、作家以及作品、思想,固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也会带来很多困惑,因而不知如何在时代中进行安置,所以胡适对其避而不谈,也可以理解。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回避,一方面是时间因素,可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的时间过早,是在 1904 年发表,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在 1916 年发表,所以找时间相对靠近的对象来商榷,这是习惯的做法。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商榷与对话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归根到底说,索隐和考证其实都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都是在小说外寻找现实的本事。王国维没有涉及小说的本事问题,胡适等人就不便与王国维展开对话。而索隐派毕竟也在进行本事研究,故而双方可以进行商榷,这样的商榷也是有价值的。

考证派“新红学”后来是以胡适和俞平伯的成果为早期代表,梅新林教授评价“新红学”时认为应该从“历史的批评”“ 艺术的批评”“思想的批评”这三个层次来评价研究文艺作品,并得出结论说:胡适的批评偏历史,俞平伯的批评偏艺术,而王国维的批评偏思想,如果三者合一,那么“新红学”的面貌就会很全面,可望达成一种研究范式的突

破。

关于如何进行三位一体的批评,笔者认为应该避免那种简单的叠加。无论历史学、文学还是思想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历史化的过程,这才有可能达成文学、历史学与思想研究的有机融合,甚至达成研究范式的突破。

百年“新红学”,其主流是历史学的考证研究,但恰恰是历史学的研究,更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历史化的考察,也就是说,首先要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而不是把事件和人物抽象出来加以静态地、凝固化的考察,因为即使《红楼梦》有本事、真人可以考索,也需要分析其经过种种转变而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至于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 则要在观念史和社会史双重脉络中加以梳理,揭示小说中的思想倾向与之发生的张力。

说到对其文学的研究,现在大家提倡研究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很容易回到一种传统的趣味主义。这种分析的最大问题就是非历史的态度,是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断。例如《红楼梦》中关于丫鬟的肖像描写非常稀少,用趣味主义来解释,会认为这是作者的留白艺术,可以给读者提供很大的想象余地(其实也有学者这么分析了)。笔者认为,对丫鬟肖像描写的忽略,是因为《红楼梦》基本立场并没有超越时代和社会因素,作者大体采用贵族视角进行叙述(尽管曹家本身不是贵族),对丫鬟基本上是忽视的。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此种艺术手法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内化于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研究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就是不断地将研究对象历史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精髓。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放在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重新定位《红楼梦》,我们的研究格局就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摘编自詹丹《以历史化态度推进红学的发展》)

材料二:

本事,应限定在真人真事和真实情境之上。准确地说,是限定在作家所历、闻并参考的原本之事上。目前看来,古典本事批评主要包括索隐、影射、考证三派,所谓“穿凿附会与忘记文学之为艺术”的错误,以索隐、影射最为突出。索隐派专事于“探求隐藏在小说作者与故事情节背后的本事,以据此阐释小说文本的'微言大义’”。这些解读虽提出“分身法”“合身法”等方法,但多建立在拆字猜谜、牵强附会基础上,学术成分极低。影射研究实亦政治性的、道德性的索隐研究,多有硬解、曲解之嫌,“好像一切文艺作品统统不过是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事的'黑幕小说’的翻版或变种而已”。所以, 无论影射还是索隐,都成为古典考据学略有难堪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

那么,以胡适、俞平伯等考证派红学(“新红学”)为代表的本事批评是否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呢?答案无疑是确定的,因为胡适所用材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则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过,胡适的考证也终究只是考证:他仅感兴趣于作者身世与版本问题,对于思想与艺术之阐释,甚至不愿承认为“红学”成果,故其《<红楼梦>考证》被认为“失之过于粘滞,没有予艺术创造以应有的地位”不是没有道理。以此而论,仅满足于史实考订的考证和索隐、影射并无本质区别。考证派有“考”无“释”,虽掌握较多原型史料却无力以此为基础对对象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亦因此,俞平伯晚年对自己的“新红学”研究几乎全盘否定。

(摘编自张均《转换与运用:本事批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1.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A. 在梅新林教授看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属于“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就其理论创新与质量来看,比胡适、俞平伯的“新红学”更为新颖。

  3. B. 分析《红楼梦》所涉及的本事、真人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的过程,属于红学中历史学的考证研究的范畴。

  4. C. 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应将这种思想置于观念史和社会史的双重脉络中进行梳理, 揭示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观念史、社会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5. D. 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红楼梦》的文学特征,常常流于传统的趣味主义,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遮蔽对历史、意识形态的诊断,导致文学内化于历史。

  6.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A. 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受到了胡适等考证派批评,说明一切学术论争发生在研究时间接近、研究目标一致而结论却针锋相对的不同派别之间。

  8. B. 对作品进行分析,不能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大力提倡回归文本和文学特性, 并注意作者认知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否则容易产生误解。

  9. C. 红学的索隐派、影射派之所以处于难堪境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 是因为其故意穿凿附会,忽略《红楼梦》的文学艺术特征。

  10. D. 胡适只关注《红楼梦》作者的身世与作品的版本问题,忽略对作品思想与艺术的阐释, 未能对其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故其研究价值应打折扣。

  11.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2. A. 材料一首先介绍梅新林教授对于红学研究中胡适与王国维、蔡元培的学术关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者自己对学术争论意义和原因的认识。

  13. B. 材料一在介绍梅新林教授关于“新红学”三个角度评价研究且假设三者融合出现的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将三者有机融合的方法。

  14. C. 材料一有破有立,作者既谈到红学若干派别的局限性,又阐述了将历史化研究贯穿于各研究角度的观点,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研究方法。

  15. D. 材料二首先确定“本事”的外延,然后分析了红学研究的索隐派、影射派、考证派在本事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对其进行学术评价。

  16. 4.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红学研究的“历史化态度”的理解。(4 分)

  17. 5.“新红学”研究有怎样的价值和优势?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18.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菱荡

废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心河边忽然站了一个人——陶家村人出来挑水。落山

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摆渡者,是指以大乌竹做成的筏载行人过河。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菱荡的深,陶家村的二老爹知道,二老爹是七十八岁的老人,说,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这回陶家村可热闹,六城的人来看,洗手塔上是人,荡当中人挤人,树都挤得稀疏了。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 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 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忤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这划子一个人背得起),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恰如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 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竿来吃,他的全副家伙都在腰边。聋子这个脾气厉害,倘是别个,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嗦几遍,但是他的聋子(圩里下湾的王四牛却这样说:一年四吊毛钱,不吃烟做什么?何况聋子挑了水,卖菜卖菱角!)。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烟竿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张大嫂解开了她的汗湿的褂子兜风“嗳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聋子

1927 年 10 月 (有删改)

  1.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A. 陶家村翠竹绿水,小桥石塔,环境优美恬淡,关于洗手塔来历的神话传说,为此地增加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3. B. 洗衣女人们的片刻喧闹,不仅搅动了菱荡的水,也搅动了菱荡惯常的深谧、寂静,给菱荡注入了活泼的生活气息。

  4. C. 陈聋子去摘菱角,无人留心他,就像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无声无息,可以看出陈聋子的平凡渺小,静默无闻。

  5. D. 小说结尾张大嫂解褂兜风的情节,有朴实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人情味,但也反映出农村的封闭落后,教化不足。

  6.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A.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菱荡所处的地理位置,表明菱荡与陶家村的密切关系, 又自然引出了后文的其人其事,使前后文脉连贯无隙。

  8. B. 小说写“城上人望城下人……城下人亦望城上”,与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句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

  9. C. 小说笔调舒缓自如,情节曲折有致,描绘了一幅中国南方水乡的世俗图,反映出旧时中国南方农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意识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0. D. 小说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状物摹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相互晕染, 画面感极强,渗透了作者独特的乡土意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1. 聋子不一定真聋,只是轻易不说话,请结合三处画横线的有关陈聋子的语言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6 分)

  12. 周作人曾经把废名小说的风格用“平淡朴讷”四个字加以概括,“平淡朴讷”不仅指语言特点,也包含思想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13.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 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

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 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 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

  1.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A.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3. B.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4. C.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5. D.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6.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8.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9. A. 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 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10.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

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1. C. 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2. D. 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3.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4 分)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4 分)

  1. 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奉寄高常侍①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③不啻过。今日朝廷须汲黯④,中原将帅忆廉颇。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 61 岁。

②开元二十七年(739),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订交。③曹刘: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的并称。④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1.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A.诗人认为和高适的友情并没有因初逢之后分别时间久远以及友人的升迁而发生改变。B.颈联用“廉颇”典故突出了高适的年龄,又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C.虽有明媚的春光,但诗人想到自己人生迟暮,更觉友情之可贵,因此更觉离别之悲伤。D.全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寄奉之作,由从前事写到目前事,字里行间可见诗人待友之挚情。

  3. 前人论此诗,认为杜甫“赠诗不做谀词”。对这一观点应该怎样理解?请结合颔联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扬州慢》中“ ”两句运用虚实对比,突出了眼前扬州城的凄凉景象。

(2) 《赤壁赋》中,吹洞箫的客人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借“客”之口表达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个体生命的短暂之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面对自然万物的繁荣生机, 也表达了与此相同的感悟, “ ”,这些句子启发我们:人生苦短,当及时勉励,珍惜当下,让个体短暂的人生绚烂无悔!

(3) “荷花”意象,颇受古代文人喜爱,这在古代诗文中常见,古代文人或用它描绘优美的自然之景,或用来象征君子高洁,比喻美好理想,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

晴朗的天气等等,同时尽情享乐。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1 )。因此他们永远感到a ,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既大煞风景,个别的还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和人 b 。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这些人倒是更堪怜悯。但那种吹毛求疵令人厌恶的脾气,也许根本从模仿而来,(2 )。假若悲观的人能够知道这种恶习对于他们一生幸福有何不良的影响,那么即使恶习已经到了 c 的程度,(3 )。所以我希望这一点忠告可能对悲观的人有所帮助,促使他们去除恶习。虽然这种恶习实际上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理行为,但是它却能带来真的悲哀与不幸,变成严重的后果。

  1.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3 分)

  3.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成片的绿色遮蔽着河滩。( ),连绵而来,伴着哗哗的流水声,粼粼波光在你面前铺展开来,又层层叠叠涌向远方。有的河段临岸有山崖突出,石壁如刀砍斧削,水随流势,翻滚不断,冲刷着河岸,冲击着山崖,拍打着石壁,声音清脆激越,溅起无数浪花,如白玉抛散,一片雪白。

不知是河岸禁锢着河水,还是河水浸润着河床,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时缓时急,时深时浅,一直消失在两山之间。河是忙碌的,岸是静雅的,长大后,我常常流连其间,观望沉思,自得其乐。

  1.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近看水色清明,远眺水天茫茫,水映山色,群山环绕

  2. B.远眺水天茫茫,近看水色清明,群山环绕,水映山色C.近看水色清明,远眺水天茫茫,群山环绕,水映山色D.远眺水天茫茫,近看水色清明,水映山色,群山环绕

  3.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四、写作(60 分)

  1.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毛泽东 1917 年写的作文《心之力》中有如下论述:

“志者,心力者也。……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评分标准制定参考

1.D

【解析】D项移花接木,“文学内化于历史”不是“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的结果,而是“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的结果。

2.D

【解析】A项,说法绝对,纷争不一定发生在结论“针锋相对”的派别之间;结论有所不同也可能发生纷争;B项,立场错解,“大力提倡回归文本和文学特性”错,原文说“研究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会导致“传统的趣味主义’“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断”,这是作者所反对的;C项,无中生有,“故意”原文无据。)

3.A

【解析】A项论点错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者对学术争论意义和原因的认识”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分析了原因,未谈及学术纷争的意义。

4. ①将红学的历史学、思想、文学研究对象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对其进行考察;②把红学研究的眼光扩大到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扩大到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5.价值:①“新红学”考证派,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进行关于本事研究的对话和商榷,具有《红楼梦》的历史学研究价值;②“新红学”研究有的偏于历史,有的偏于思想,有的偏于文学,它们有机融合,可望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优势: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研究所用材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其本事批评较有说服力。(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反映出农村封闭落后,教化不足”错误,文章着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纯朴、融洽的关系。

7.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曲折有致”错误,全文重细节而不注重情节,重生活情趣而不注重人物命运,弱化情节是本文的独特风格。

8.①第一处:朴实率真,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其憨厚朴实、直率真实。②第二处:向善好礼,只要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他就会想起街上小姑娘的友好懂礼,可见他也是一个平和善良、懂礼识礼的人。③第三处:睿智达观,面对张大嫂的戏谑,他只是笑着自语,不计较不争辩又智慧打趣,可见他既睿智达观又开朗风趣。(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9. ①语言清纯优美,画面感强;质朴生动,多用口语,充满乡土气息,体现了诗化小说平淡朴讷的创作特点。(3分)②菱荡风景宁静优美,民风质朴醇厚,人们的生活恬淡自足,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和谐美好,共同构成了作者心目中纯美的菱荡风俗画,这正体现了作者对故土家园、人情人性平淡朴讷之美的深情歌颂和眷眷依恋。(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各3分,分析合理即可给分)

10.C

【解析】“便”是“有利”、“适宜”的意思;“太子入”是主谓结构,“致命”是下对上的谦辞,所以从此处断。

11.B

【解析】《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12.D

【解析】“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错,昭常是奉楚襄王之命驻守东地,子良说昭常假托王命只是托辞。

13.(1)不能给(东地)呀。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与”,给、给予,1分;“西”,方向名词作状语,向西,1分;“救”,救援、帮助,1分,句意1分。)

(2)(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

(“隘”,阻挡、阻止,1分;“弗”,不1分;“夺”,夺取、强取,1分;句意1分。)

14.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昭常率兵驻守东地;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共三点,每点1分。)

译文:

楚襄王为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辞行,请求回国即位。齐王阻止说:“给我楚国东部土地五百里,我就放你回去。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一位老师,我回去问问他。”太子师傅慎子说:“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楚太子回国。楚太子归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出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使者来索取东地,怎么办?”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大王说话一言九鼎,许诺了万乘大国齐国而又不给,这是言而无信,以后也没法跟诸侯订立盟约。我认为先割让东地,然后再攻打下来。割让土地,这是讲诚信;攻打齐国,这是不示弱。所以我说把东地给齐国。”子良出来,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东地)啊!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现在失去了五百里东部土地,是丢失了东部一半的土地。这样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却没有千乘兵车的实力,这样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它。我请求去守卫那里。”昭常出来,景鲤进宫去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来,慎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把三个大臣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用。”慎子说:“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楚王说:“这方法很好。”子良到齐国去,齐国派使者率领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的职责是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亲自从我们大王那里接受命令,来向您进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这一定是昭常伪造我们大王的命令,请您攻打他。”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讨伐昭常。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齐王对秦国的举动十分害怕。于是就请子良向南返回楚国讲和,向西派使者到秦国和解,以此来解除齐国的祸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

15.B

【解析】(“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错误,应是从侧面对高适的称赞。)

16.①颔联认为高适可与曹植、刘桢并驾齐驱,这是对高适的文学才能的赞美。②但也认为高适在楚蜀统领军队未尽全力,委婉的指出高适在军事能力上也存在不足。(每点3分)

17.(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示例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示例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示例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示例四: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示例五: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示例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等,符合默写语境要求即可。

18. a处:怏怏不乐(或郁郁寡欢)

b处:格格不入(或水火不容)

c处:根深蒂固(或积重难返、积习难改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a处:能体现“不高兴,不快乐,不如意”之意即可。

b处:能体现“不能与人关系融洽,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之意即可。

c处:能体现“长期养成的习惯不可动摇,难以改变”之意即可。(每空1分)

19. 第一处:“虽然”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放在“只是”的前面,因为前后分句主语相同。

第二处:“变成”与“严重后果”不搭配,应把“变成”修改为“造成”。(找到并改正一处得1分,两处得3分)

20.①只是坏的一面 ②于不知不觉中养成恶习 ③也还是可以矫正(或纠正、补救)的

【解析】

①只是坏的一面。(此处补写句子与前语境构成的是转折关系,从前面语境看“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等,同时尽情享乐”,可知“乐观的人”所注意的都是“好的方面”,所以“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

②于不知不觉中养成恶习。(此处补写句子的前语境说的是“悲观的人性情的来历”,后语境谈到“假若悲观的人能够知道这种恶习对于他们一生幸福有何不良的影响”,从其中的“恶习”提示可知此处补写句子应是“于不知不觉中养成恶习”。)

③也还是可以矫正(或纠正、补救)的。(此处补写句子的前语境“那么即使恶习已经到了”,提示此处补写句子的关联词语应是“也”,后语境又谈到“我希望这一点忠告可能对悲观的人有所帮助,促使他们去除恶习”,其中“促使他们去除恶习”可提示此处补写句子应是“也还是可以矫正的”。)(每处2分)

21.C

【解析】由前语境的“河滩”和后语境的“涌向远方”可知描写顺序是由近及远,故先排除B和D两项;再由后语境可知陈述的主语应是“水”,故再排除A项。

22.①排比修辞的句子“冲刷着河岸,冲击着山崖,拍打着石壁”,有力写出了“水随流势,翻滚不断”,对河岸、山崖及石壁的越来越有力的冲击的气势,句式整齐,加强语气,感染力强,为下面写“浪花”的美丽增强了语势。(“冲刷着河岸,冲击着山崖,拍打着石壁”是排比修辞,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给2分,只泛泛答排比效果给1分。)

②比喻修辞的句子“溅起无数浪花,如白玉抛散,一片雪白”中,把“溅起无数浪花”比喻成“抛散的白玉”,相似点体现在“无数溅起的浪花”与“抛散的白玉”的形似和“一片雪白”的色彩上,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流冲击石壁力量之大,飞溅起无数洁白晶莹浪花,“白玉抛散”写出浪花飞溅四射的样子。(“溅起无数浪花,如白玉抛散,一片雪白”是比喻修辞,分析修辞内容1分,具体效果2分。)

23.【解析】

《心之力》著于1917年, 这一被毛泽东后来称为唯心主义的心力说,实际上转化成了毛泽东的主观能动性思想。全文洋溢着充沛的救亡信念与担当使命,普遍的救世情怀与解放意识。在青年毛泽东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古老的道德生命意识,在他的这种胸怀大抱负、心底有苍生的磅礴气势中,焕发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现代光辉。

毛泽东所言“心”是什么,在中国哲学中,心是包括知情意,包括人的道德和价值在内的主体的能动的内心世界。可以理解为理想、志向、思想、信仰、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家国情怀。

毛泽东一方面强调了“心性”对个人、团体、国家、众生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内外两个角度阐释了“心力”(志)的强大作用。告诉我们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形成决定着个人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小平同志所言“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政课的问题”甚至最近上了热搜的“毒教材”问题,进而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我党提出的“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立意角度】

1.信仰(道德、精神、理想信念)的力量;

2.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3.人必须修心,只有正心才能诚意,才能修齐治平。

4.只有通过良好的思想教育,才能确保其思想、观念等不会受不良思想与文化的侵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