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的智商是越来越高吗?脑进化史告诉你

 明志轩 2022-09-27 发布于山东
作者:David Robson

三万年前,一个原始人走进了南法的某个狭窄洞穴。他借着牛油灯的闪烁微光进入了洞穴尽头的墓室,并在悬挂的岩石上,用木炭勾勒了出一个在女人裸体上方若隐若现的野牛头。

1933 年,毕加索创作了一幅与之惊人相似的名画,名叫《 牛头怪侵犯女孩》(MinotaurAssaulting Girl)。

相隔三万年的两位艺术家居然如此心有灵犀,这有点匪夷所思。但从解剖学的角度上讲,这个巧合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现代人类的大脑与那些岩画时代的原始人鲜有差异。

如此精妙绝伦的大脑究竟是怎么进化出来的?残酷的生存斗争又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很难解释,因为大脑是没有化石的。

但是,现代技术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上至首代神经细胞的出现,下至洞穴艺术和立体主义时代,大脑的进化过程终于可以被大致复刻出来了。

图片
via:pixabay

远在第一批动物出现之前,大脑的进化就在远古海洋中悄然开始了。虽然海洋中的单细胞浮游生物还没有大脑,但它们已经具备了感知环境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塞思·格兰特说:“今天的哺乳动物亦是如此,因为这是融在血脉中的本能。”

当细胞具有了相互感知与协同合作的能力,多细胞生物就出现了。举个例子,海绵动物通过体壁的小口对海水中的食物进行泵送和过滤。当单个细胞感知到其他细胞释放的化学信号(如谷氨酸或 GABA )时,这些小口就会开始缓慢地舒张与收缩,排出通道中的异物以防止堵塞。直到今天,这些化学物质依旧在人类大脑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

然而对于相隔较远的细胞,化学通信就显得过于缓慢了。寻常海绵类可能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实现躯体的膨胀和体壁小口的关闭。六放海绵类则有一个更快速的方法:细胞通过膜内外的离子转运制造电势差。当离子通道突然打开时,膜电位会发生骤变,接着邻近的其他离子通道也会相继开放,动作电位便以每秒数米的速度沿细胞表面传播。由于细胞之间存在广泛的突触连接,动作电流可以迅速传遍六放海绵的整个躯体,使得领细胞的鞭毛在几秒钟内全部停止运动,从而阻止体壁小口对海水的泵送作用。

图片

近期研究表明,8.5 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领鞭虫体内存在许多与电信号传输以及化学递质释放相关的物质,而它们就是现代动物的始祖。从那时起,专职的的信息呈递细胞就开始出现了。

神经细胞进化出了长长的轴突,以便远距离传输电信号。在细胞互相连接处(即突触),细胞仍然通过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的形式传输信号,但此时化学分子只需要扩散至一个很窄的间隙中,因而信号传递效率被大大提高了。

最初的神经元通过遍布生物体的复杂网络(神经网)进行联系,这与今天的水母和海葵十分相似。后来,神经元开始聚集成群,并构成了更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不仅有传递作用,还可以处理并整合信息,从而使动物以更加复杂的方式适应环境。其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位于口器和原始眼睛周围的原始脑结构。

对此我们尚无清晰定论。许多生物学家认为,原始脑最初出现在一种蠕虫类生物的体内,它们是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和昆虫的祖先。但奇怪的是,它们的后代(如柱头虫)体内并未发现诸如此类的结构。一种可能性是,柱头虫的祖先最初进化出了原始脑,但后来因为退化失去了这一结构,这说明对于当时的生物而言,进化出一个不甚成熟的大脑是弊大于利的。

图片
文昌鱼的解剖图

脊椎动物的始祖文昌鱼也进化出了类似大脑的中枢结构,这种原始的鱼类是一种无颌滤食动物。文昌鱼的大脑与脊髓分界不甚清晰,但特定脑区已开始承担不同的功能:例如,后脑控制游泳运动,而前脑参与视觉的形成。文昌鱼与脊椎动物的关系很微妙,两者之间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大约在五亿年前,动物的繁衍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整个基因组发生了两次复制。这些变异产生了大量全新的等位基因,为复杂大脑的进化提供了砖石。从此以后,不同的脑区开始表达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进而更多的创新行为相继出现。

早期鱼类继续在海洋中寻找着食物和伴侣,并努力躲避着掠食者。于是大脑也进化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结构:视神经顶盖负责指导双眼追踪运动的物体;杏仁核负责处理紧急状况;边缘系统与奖赏机制和记忆的形成相关;基底神经节则控制着躯体的运动模式。

图片
“你好大脑”脑科学馆:人类脑科学发展史

三亿六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登上陆地,约两亿年前,第一批哺乳动物诞生了。它们的大脑表面已经具有了额外的神经组织,即新皮层,因此哺乳动物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然而新皮层演化的具体时间和方式仍然是未解之谜。

图片

显而易见的是,在与恐龙抗争的过程中,哺乳动物脑与躯体的比例有所增加,直至大脑完全充满颅腔。有研究人员用过 CT 技术扫描了两种以昆虫为食的小型哺乳动物头颅化石。结果显示,哺乳动物的嗅球和掌管触觉的新皮层区域明显增大了,这说明它们对嗅觉和触觉的依赖性正在日渐提升。

早期哺乳动物一般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躲藏起来,以避开饥饿的恐龙。大约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幸存的哺乳动物走进了丛林,它们就是今天灵长类动物的祖先。为了更准确地捕捉森林中的昆虫,新皮层进化出了更大的视觉区,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与现代灵长类动物一样,它们可能也过着群居生活。处理复杂的交际关系需要较高水平的大脑运算能力,猿类新皮层额叶区域的显著扩大可能与这一因素有关,而扩大的程度则取决于动物群体的大小和个体间社交行为的频率。

除了自身面积的扩大,额叶与其他脑区间的联系也变得越发紧密,甚至单个神经元都进化出了更多的树突和轴突。这些变化使灵长类动物拥有了非比寻常的能力,它们更好地整合和处理外部信息,并根据某种精密的推理思考来控制下一步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了抽象思维:当大脑处理过大量类似的信息后,它就会开始自行建立识别搜索模式,并用于应对今后面临的其他问题。

图片
前额叶的功能

大约一千四百万年前,非洲猿人出现了。猿人非常聪慧,但与红毛猩猩和黑猩猩相比,它们的大脑结构似乎区别不大。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类如此与众不同呢?有人认为,走出丛林与直立行走导致了大脑的进一步增大。但化石证据表明,在原始人开始直立行走数百万年之后,他们的大脑仍然很小。

人类大脑为何在 250 万年前突然变大,这真的只是一个巧合吗?一般来说,动物的头面部肌肉会在整个颅骨上施加强大的压力,从而限制其生长。但偶然的基因突变使得前额肌肉力量有所减弱,从此以后,原始人的下颌开始变小,而颅骨和大脑开始变大。

随着智商的提高,人类开始走上创新之路,并采取了一系列先进的生活方式。二百万年前人类发明了捕射和屠宰动物的工具,这对于大脑的进化至关重要,因为多样的肉类摄入可以为神经系统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哈佛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朗厄姆认为,火种的发明也是类似的道理。因为它可以提高我们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的效率。吃熟食会让我们的肠道变短,这就可以节省出原本用于维持消化道生长的高昂成本,从而将有限的营养物质供应给大脑。

研究表明,文化发展和生物进化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语言就是这样一个正向反馈的例子:一旦原始人开始说话,一系列自然选择会不断强化这种能力,从而促进人类语言突飞猛进的发展。

诸如此类的正反馈循环还涉及到饮食,文化,技术,遗传,和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二十万年前的非洲猿人终于进化出了与现代人结构极其相似的大脑。但是,进化永远不会停止。根据最新研究,从非洲迁移到北半球的人类视皮层越来越大,以适应那里暗淡的光线。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没有继续变大呢?这可能是因为脑容量增大的优势渐渐不那么明显了,但新生儿头颅的增大却变得越来越危险。

图片
脑的进化

大脑的耗能量极其巨大,其运行功率约为 15 瓦,供能比例占全身所有器官的 20% 。与跑车的道理一样,车轮跑得越快,所需燃料就越多,因而大脑进一步增大的营养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加快大脑运行速度的一种方法是进化出单位时间内可产生更多冲动的神经元。但是,如果神经元传导的速度增加 10 倍,大脑的耗能量将赶超百米冲刺运动员飞奔的双腿。相比之下,游泳健将每天能够消耗一万卡路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脑的增长在二十万年前就停止了,在过去的一万五千到一万年中,脑与躯体的比例甚至缩小了 3% 到 4% 。但这并不一定有参考价值,毕竟脑容量大并不意味着更聪明,而且可能由于神经联络效率的增加,更小的大脑反而发挥出了更卓越的效果。

然而,有些人认为大脑萎缩是人类智力整体水平下降的表现。大卫·吉尔认为,一旦复杂的社会发展起来,相对愚笨的人就可以在聪慧伙伴的帮助下继续生存,而非如往昔一般被自然选择淘汰。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人类越聪明,他们倾向于生的孩子就越少。否则的话,比尔·盖茨应该有五百个孩子才对。

2010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不考虑移民的影响,此类进化效应将导致美国人平均每代智商下降 0.8 。但即使数据属实,日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教育体系也早已抵消了这种负面影响。

总体来讲,20 世纪人类的智商还是呈上升趋势的。


参考文献:

[1] Pearce E , Dunbar R . Latitudinal variation in light levelsdrives human visual system size.[J]. Biology Letters, 2012, 8(1):90.
[2] Meisenberg G . The reproduction of intelligence[J].Intelligence, 2010, 38(2):220-230.
[3] Leys, S., Mackie, G. Electrical recording from a glass sponge[J]. Nature,1997, 38(7):29–30.
[4] Rowe T B , Macrini T E , Luo Z X . Fossil Evidence on Originof the Mammalian Brain[J]. ence, 2011, 332(6032):955.
[5]Leonid L,Moroz.On the independent origins of complex brains andneurons.[J].Brain, behavior and evolution,2009,74(3):177-90.[6] Putnam, N., Butts, T., Ferrier, D. et al. Theamphioxus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ordate karyotype[J]. Nature,2008, 45(3):1064–10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