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3月,国民党顽固势力企图以优势兵力围歼天目山一带的新四军根据地。在2万新四军濒临绝境时,粟裕却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在俘虏面前打架!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奇怪的命令却让新四军最终破敌7万,取得大胜。 ![]() 面临强敌 1945年的日军早已是强弩之末,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但一向仇视红色力量的国民党顽固派却已经等不及击败日军了,他们妄想重新上演一次“皖南事变”,在抗日胜利前消灭新四军的有生力量。 ![]() 3月,国民党将令顾祝同派上官云相担任总指挥,李觉担任前线总指挥,调集了14个师合计7万余人的兵力,向新四军的天目山根据地发起围攻。在作战前,老辣的顾祝同叮嘱上官云相与李觉警惕新四军的转移,要他们齐头并进、步步为营地蚕食掉新四军的活动空间。 此时身为苏浙军区司令员的粟裕深感压力不小。虽然过去半年里国军也多次骚扰天目山根据地,但大部分是小打小闹,仅有的两次大型攻势也被新四军挫败,被俘超过1000余人。 ![]() 而天目山根据地,终究是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的一部分,许多政工体系都还没建立起来,征兵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粟裕手里只有当初带来的2万余名新四军战士。想要用2万人击退7万人,难度实在太大了。 ![]() 不过洒脱的粟裕不计较一地的得失,哪怕是新建的天目山根据地也可以放弃。在粟裕的指挥下,新四军战士率先占据登城,阻挡国军部队前进,待根据地的各大机关、军火厂、被服厂、医院等设施相继撤离后,才弃守登城。 粟裕的诱敌计策 在新四军撤离天目山时,粟裕注意到了国军此次作战的不同寻常。以往国军总是各自为战,很少出现策应行动,因此新四军捕捉时机穿插是比较容易的。而在这次天目山战役中,国军却展现了异乎寻常的耐心,各部队步步为营,配合紧密,不给新四军任何穿插的缝隙。 ![]() 粟裕意识到,要想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打破国军紧密配合的状态,让国军回到一盘散沙的情况。因此,“诱敌深入”就成了本次作战的关键词。 ![]() 为了给国军各部队主动出击的勇气,粟裕让新四军在撤离途中有意地把一部分带伤俘虏丢弃在道路两边,营造新四军自顾不暇的气氛。更绝的是,在释放这些俘虏前,粟裕还下了一个特殊命令:找几个战士专门在这些俘虏面前打架,假装新四军出现了“内讧”。 ![]() 粟裕的这些计策起到了良好效果。当后续国军部队抵达天目山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破破烂烂的根据地遗址,还有许多俘虏与伤员。当国军军官问起这些俘虏新四军去哪里了的时候,这些俘虏就会把自己看到的“新四军内讧”一五一十地交代后。 ![]() 这个情况让国民党将令们大为欢喜,他们都认为粟裕那2万新四军被7万国军吓破了胆,肯定只有逃跑的份。其中国军52师更是立功心切,他们得知新四军“军心不稳”撤离后,生怕错失了嘴边的肥肉,急急忙忙地向苏浙根据地袭来。 大破敌军 此时身为国军总指挥的上官云相与李觉遗忘了顾祝同交代的“步步为营”。他们一致认为,在新四军士气瓦解的情况下,7万人打2万人根本不需要什么多余的战术,各部队尽快“收割战场,扩大战果”就行了。但他们没想到,他们所看见的只不过是粟裕想让他们看见的而已。 ![]() 国军52师最为冒进,打入天目山以后,开始死死咬着新四军撤离的路线不放。不过天目山山高林密,因此国军52师一时间也追不上善于转移的新四军。多日追逐未果令国军52师全军大动肝火,他们甚至选择抛弃一些辎重加快行军速度,企图打出更漂亮的捷报。 ![]() 但在52师脱离国军大部分的那一刻起,粟裕就已经盯上了这个猎物。在孝丰西北地区,2万新四军主力早已潜伏于此,打算用优势兵力吃掉国民党一个师。6月19日,52师刚刚踩进包围圈,立马遭到了新四军主力部队的猛烈围攻。 ![]() 此时李觉才从52师被包围的战况中察觉到了不妙,但为时已晚。新四军除了用3个纵队围攻52师,还提前在52师东侧布下了一支伏兵,专门等李觉的支援部队。果然,国军79师也在此时奉李觉之名救援52师,结果他们自己也成了瓮中之鳖,被新四军发起围歼。 ![]() 此时国军“步步为营”的体系已经被打破,而被包围的2个师也毫无抵抗能力,被粟裕创造的局部优势全部歼灭。 在这次“诱敌作战”中,新四军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军1.3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气焰。而粟裕的军事天赋也从这里开始锋芒毕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