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品洁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全文)

 鉴益堂 2022-09-27 发布于福建

尚品洁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脾胃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复杂,病情易反复。

李东垣在《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通过临床实践提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前人有“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百病不已,宜从中治”之论。尚品洁教授,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师承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以来,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医理和应用脾胃学说方面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师近2年,初探如下。

擅用阳之品,首先提升脾阳

脾与胃同为中焦,为后天之源,二者互为表里,《脾胃论》:“胃为脾之刚,脾为胃之柔,表里之谓也。”功能上脾属脏,胃属腑,脾气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宜降浊。脾胃为病主因,脾不能升清,脾阳不升,浊阴不降,治疗中注意升举脾阳,主用黄芪、太子参、防风、升麻、葛根、柴胡等,且重用黄芪30~50g,太子参、防风20g,升麻、柴胡常温之品用量宜轻。

典型案例 患者,男,57岁,工人,2010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腹泻2个月余,曾用中西医治疗,仍腹泻不止。刻下:腹泻稀水便,每天5~6次,无里急后重感,有肠鸣、腹胀,泻后即安,乏力,口干,口腔溃疡,小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滑。

诊断:泄泻,证属脾阳不振,治疗以益气温阳、止泻。方用:黄芪30 g,山药30 g,仙灵脾20 g,桔梗3 g,炒槟榔6g,广木香30g,焦术10g,乌贼骨30g,防风15 g,五倍子3 g,仙鹤草30g,炒山楂10 g,乌梅炭6 g,车前子15 g,升麻10g,7剂。2010年3月27日复诊,服药后腹泻减轻,每天2~3次,大便不成形,肠鸣,腹胀,气短,口腔溃疡已愈合,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治则同前,方用:黄芪30 g,太子参30 g,升麻10g,桔梗3g,广木香6g,仙鹤草20g,焦术10g,白芍10g,徐长卿log,淮山药30g,芡实30g,苍术10g,槟榔6g,5剂而愈。

宜燥湿祛湿,以利运化

脾胃特性,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者燥湿相济,共同维护中焦生理功能,但脾胃因功能主运化水湿,无论外感内伤,脾胃受损则易致湿浊内阻,又易感外湿。尚老在治疗中注意燥湿、祛湿以运脾,多用苍术20~30 g,白术或焦术,二者相须而用;藿香、芳香化湿;茯苓健脾利湿。

清湿热“泻阴火”

《脾胃论》中提出“今饮食损脾,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如脾为劳倦所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能独炎上,脾胃论的阴火主要为心火。尚老认为脾胃为湿所困,日久化热而出现热象,应以湿热为主,兼有肠道实热,治疗上应清热利湿,主用蒲公英、仙鹤草、半枝莲、蛇舌草。当然甘温建中益气升阳为治“阴火”之主导,苦寒降火,甘寒泻热,无非针对它脏之火而从权用之。

典型案例 患者,男,45岁,2009年3月28日初诊。

患者腹泻稀水便3个月余,每天大便4~5次,伴腹痛,里急,小便调,纳呆,口干,口苦,舌质淡,苔薄黄微腻,脉细弦。结肠镜检查:结肠炎。

诊断:泄泻,证属肠道湿热,治疗宜清热利湿健脾止泻。方用:太子参30 g,荆芥炭15g,黄芩10g,白头翁20g,槐花15 g,仙鹤草30 g,白术10 g,枳壳10g,葛根30g,桔梗3g,苍术10g,侧柏炭10 g,黄连5 g,广木香10 g,乌梅炭6g,薏苡仁30g。麦芽20g,7剂。.

二诊:服药后腹泻已停止,大便每天1次,基本成形,无腹痛、里急,但腹胀,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去太子参、白术、苍术,加炒槟榔6g,甘草5g,5剂病愈。

按:患者病程日久,使脾胃受损,肠道湿热所致。治疗上既要清利湿热,又要顾护脾(胃)气以达到止泻的目的。久病入络,兼以活血化瘀

脾胃病多因劳倦饮食所伤,病易反复,缠绵不愈,久病人络,往往常有血瘀。治疗上,往往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莪术、蒲黄、五灵脂等以祛瘀生新,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胀满者,尚老用佛手配莪术、太子参,疗效甚佳。

典型案例 患者,男,46岁,2008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6年,加剧1个月,稍进食生硬食物即腹胀,痞满、呃逆,饮食一般,二便调,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断:胃痛,证属脾虚气滞,挟瘀,治疗宜健脾理气。方用:黄芪30 g,太子参15g,佛手10g,乌药10g,莪术10g,厚朴10g,白及10g,柴胡6g,苏梗1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百合30 g,炒谷麦芽各30 g,蛇舌草20 g,甘草5g。

上方随症加减,坚持半年,症状消失。

按:患者病程长,以腹泻为主,脾胃虚弱、气滞所致,所以用健脾理气法;舌质暗,考虑久病入络,加莪术活血祛瘀.为照顾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用柴胡疏肝理气,百合照顾胃阴,全面权衡。

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与其他脏腑关系亦是密不可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它脏之病亦可累及脾胃,脾胃之病亦可累及它脏。

与肝的关系,木克土,这种五行的相克关系,决定了肝脾之间的关系密切。《金匮要略》就有“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肝木旺则胸胁痛,口苦口干,寒热往来,易怒,四肢满闷。

与肺的关系,土生金,脾与肺乃母子关系,母病可以及子,脾胃气虚,肺病可以子盗母气,诚如《脾胃论》所载,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其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

与心的关系,心为火,火与元气不能两立,元气不足,脾胃内伤,则心与小肠乘脾胃,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故脾胃内伤的患者反而出现四肢发热、口干咽干等热象。此即用甘温除热的理论依据,常用补中益气健脾,兼以苦寒之者为仗。尚老常用补中益气汤或清暑益气汤治之。

与肾的关系,土之与水,是所胜也,然而脾胃内伤,土不能制水,反被水侮,《脾胃论》所说“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病人多见流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总之,治疗脾胃病时,根据临床所见,常需配伍疏肝、宣肺、清心火、泻阴火、温阳利水之品,则更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重视饮食的调理

脾胃病既可因情志所伤,亦可因饮食劳倦所害,所以应调情志,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油腻之物,常以淮山、薏米、大枣以补中健脾,神曲、麦芽、鸡内金以消食理气。

李东垣重申:“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营卫失守,诸病生焉。”故吾师遵脾胃学说,不唯中焦痞、满、呃、逆,而是治疗各种病证都着重在恢复本身元气,使中气充足,气血升降通畅,以达到愈病的目的。(本文通讯作者:黎春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