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 有个国家的国王大怒,气得把王位

 新用户2830kzGu 2022-09-27 发布于湖南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有个国家的国王大怒,气得把王位让给弟弟:“你来当国王,我要去帮大唐平定叛乱。”

把国家交给弟弟后,他丝毫没有耽搁,带着五千精兵直扑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宗对他非常的感激与赞赏,为了表示感谢给他准备的一堆的礼物和特产,可是他却不想回去,表示要留在京城当宿卫。

何为宿卫呢?说白了就是值宿宫禁的警卫。放着好好的国王不当,偏要给唐代宗当警卫,只能说心真大。此人是谁呢?他就是尉迟胜,西域于阗国的国王。

尉迟胜继承父亲的王位后,曾就来到神往已久的长安见过李隆基,特地进献了于阗特产名马和美玉。李隆基见尉迟胜人不错,于是加封他为右威卫将军、毗沙都督府都督。这还没完,还特地在宗室中挑选了一名女子嫁给尉他。就这样,尉迟胜领着封赏带着美人,风风光光地回到了于阗。

回国之后的尉迟胜,成了唐朝皇室的女婿,自然对大唐更加的忠心了。多次协助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在西域地区作战,并且屡立战功,因此又被封为光禄卿。

当时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尉迟胜耳边的时候,他顿时义愤填膺,当机立断让自己弟弟接替王位,决定亲自率兵平叛。国王要抛下王位亲自带兵去大唐平叛?当这消息一传出,举国臣民纷纷表示不支持。原来于阗国在尉迟胜的治理下,经济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都很拥戴他,都舍不得他走。

这可怎么办呢?尉迟胜为了让大家放心,做出承诺:“弟弟只是暂代国王,我早晚会回来的。”同时为了安大家的心,他还特地将自己想女儿留下来。

于是,尉迟胜领着五千将士从阗中浩浩荡荡地开向大唐,百姓纷纷前来送行,期待着国王能带着将士们早日凯旋归来,这对于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国来说,这五千兵马几乎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

安史之乱平定后,按理来说尉迟胜应该要返回于阗,继续去当他的国王。可是当唐代宗对他封赏完之后,让他回国时,尉迟胜却表示愿意留在长安,“固请留宿卫”。

这让唐代宗深感意外,在尉迟胜的再三坚持下最终答应了。于是为尉迟胜加开府仪同三司,封他为武都郡王,食邑百户,封其弟尉迟曜为于阗王。这下,尉迟胜真正意义上成为大唐的臣子了。

尉迟胜为何不愿回去了呢?难不成被长安的繁华迷了眼,贪图享乐不愿走了?当然不是,于阗国虽然是个西陲小国,但尉迟胜好歹也是一国的国王,再怎么着也比一个百户郡王强啊。况且自古皆有“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在于阗做一任国王总归好过大唐一个百户郡王。

归根结底,还是尉迟胜喜欢上了大唐的文化生活。他在长安期间“穿筑池观,厚宾客,士大夫多从之游。”俨然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唐人。

唐贞元初年,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30年了。尉迟胜的弟弟尉迟曜派使者来到长安,向唐德宗上奏说:“根据于阗国法规定,王位一向是国王正妻的长子才可以继承,既然哥哥当初让位于我,如今我老了,理当让位给侄儿尉迟锐。”

唐德宗同意了尉迟曜的奏请,于是准备下旨授予尉迟锐为检校光禄卿,让他回去继承王位。可是尉迟胜却不同意,说:“曜久行国事,人安之;锐生京华,不习其俗,不可遣。”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这些年来我弟弟把国家管理得好好的,百姓安居乐业;而我儿子(尉迟锐)长久生活在长安,完全不熟悉于阗国情,实在不适合让他去接任国王。

唐德宗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尉迟胜的提议。自古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兄弟手足为了争夺权位,不惜自相残杀。比如秦朝的胡亥,为了坐稳皇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又比如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亦是如此。

可尉迟胜兄弟二人却全然不同,他们在位期间尽心尽责,为百姓谋福。不贪恋权位,心胸宽广,互相让国,以致一时间传为佳话,饱受天下人的赞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