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最后10小时,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说道:“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

 四季视野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说这句话的人,名叫林俊德,他是“两弹一星”的开拓者。生命的最后10小时,他仍坚持工作。医生让他休息一下,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说道:“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的人生,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和沙漠,戈壁一起度过的。为了祖国能够挺直腰板,他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后来,身患重病,卧在床上的他,心中想的不是赶快让自己好起来,而是自己还有工作没有做完。就连生命只剩下10个小时的时候,他心中想的仍然是祖国。在他离世后,他被埋葬在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马兰……


林俊德出生于1938年,他的家乡是福建永春县的一个小山村。他出生之后,给父母带来了希望,但也给家庭带来了压力。林俊德的家里十分贫困,当时又正处于动荡时期,一家人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林俊德读完小学,就没办法继续念下去了。

这种苦日子他过了11年,一直到1949年,一家人的生活才逐渐有所好转。后来林俊德得到了国家的资助,顺利地念完了初中和高中。虽然他是在山村长大的孩子,但他有一颗好学的心,在学校的成绩一直都很出色,通过高考考进了浙江大学,彼时的他刚刚17岁。

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上大学要缴纳的学费,还是从信用社借来的。林俊德这一走就是好几年的时间,因为家里没有钱,他甚至在读大学期间都没有回过家。后来交的学费,也都是靠的学校助学金。林俊德知道自己的家境不好,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读书,报效祖国。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是因为国家,他根本走不出那个小山村。

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林俊德又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深造,彼时的中国正在筹备开展自己的核事业。在1963年,林俊德接到了一份通知,他一心盼望报效祖国的机会终于来了。收拾好行囊,找到大部队后,他跟着科研队伍辗转多地,最终到了一片戈壁滩,没有人知道这里究竟是哪儿。


在这里,25岁的林俊德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艰巨任务。测试原子弹威力,必须要有精密的仪器,这样才能测试出冲击力。林俊德被任命为研制小组组长,他们要研究的东西,就是原子弹冲击波压力自记仪。这种精密的仪器,从没有人见过,想要自行研制出来,更是难上加难,可林俊德没有退缩。

他带着自己的小组成员日思夜想,埋头苦干,最后用自行车的轮胎,闹钟的零件等日常用品,制作了一个自记仪。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却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原子弹爆炸后,需要有准确数据,才能让人信服。就连法国,美国这样的西方大国,在第一次核爆试验后,拿到的数据都很有限。

但中国的核爆试验不同,在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一时间,林俊德带着人冲进了核爆中心,搜寻提前放置好的设备,随后提交了准确的数据:这次核爆炸的爆炸当量,达到了2万吨。经历了这次实验,林俊德意识到了,尖端高科技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在此后的氢弹实验,地下核试验中,林俊德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一直到1996年7月29日,中国完成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一天后宣布不再进行核试验,这也成了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场实验。从1964年起,一直到1996年结束,林俊德把32年的时间,都交给了核事业。

后来他成了中国工程学院的院士,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开展自己的实验。在学生们的眼里,林老师是一个很朴素的人,除了军装之外,平时很少看到他穿便装,为数不多的便装上,也都打着补丁。就连手上戴着的手表也十分老旧,因为旧手表磨手,林老师都会拿透明胶粘上继续戴着。

但生活上的朴素,并不代表他对科研的放松。74岁时,林俊德还会亲自去实验现场,他一辈子都在为祖国的事业努力奋斗,从不曾停歇,至死都是。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元院士去医院检查身体,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所剩的时日无多。重病的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电脑里的技术文件和机密资料。他放弃了手术的机会,转到了普通病房,每天都继续自己的工作。


5月31日,林俊德病情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看着他一再坚持,家人终于同意这个请求。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在家人的帮助下,坐在电脑前,清理属于国家机密的电脑文件。

生命的最后10小时,他仍坚持工作了74分钟。后来,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

期间,医生希望林俊德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可自觉时日无多的他,知道这一躺下,可能再也没办法起来了。撑着疲惫的身体,他清空了文件和资料,才缓缓地躺在病床上。临终前,林俊德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

林俊德这个把事业高于生命的男人,虽然他的生命已经逝去,但他留在马兰的精神,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向为国防科技奉献一生的林俊德致敬!总有这么一批为国为民的英雄,让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