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武门之变后,被逼得没办法的李渊,开始与儿子李世民“斗智斗勇”

 四季视野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掉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位继承人。被逼得没办法的李渊,开始与儿子“斗智斗勇”。



古时的帝王,基本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可唐高祖李渊万万没想到,一心想要培养的太子李建成,被次子秦王李世民给杀了。

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了近10岁,但在李渊从起兵到定鼎长安,抚靖三秦,再到建立唐朝,二人二人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辅助,李渊的“李唐王朝”之路,也不会如此顺畅。

但李建成成为太子后,每当李渊外出巡幸,都由他来坐镇长安监国。所以,李建成更多的时间都留守在后方,将精力放在了朝廷中,而李世民依旧在战场上杀敌冲锋。当李世民一举歼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劲敌后,李世民在军中的地位威望猛烈上升。

此时的李渊,不仅贪恋美色和酒肉,更是对两个儿子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没有察觉,反而认为,李世民作为能臣,在李建成身边辅佐,两人和和睦睦,兄弟俩一起保唐朝江山。但暗地里,这对兄弟的关系早就因为利益变得越来越淡,甚至早已形成了两大势力。


看着弟弟功高盖主,李建成自然坐不住了。自己或者让后宫的人给李渊吹耳边风,说李世民坏话,挑拨李世民手下的关系,想要把李世民逐渐架空等等,而支持李建成的李元吉,更是打算暗中刺杀李世民。

被逼到墙角的李世民,又因为军队中大部分人都希望他当皇上,索性也不再犹豫,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天,血染红了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差点一夜白头,但也毫无办法。彼时已经60岁的他,面对有雄心壮志的李世民,以及一帮鼎力支持他的大臣,他不得不从皇位上退下来。但皇权是诱人的,李渊虽然被迫把皇位让了出来,被尊为了太上皇,可他却始终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

为此,李世民没少和自己的父皇斗智斗勇,成功登上皇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外人看起来,自己的皇位不是从父皇手里夺过来的,而是父皇主动传位给自己的,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题。虽然皇位已经是他的了,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李渊也知道儿子的心思,所以他一直霸占着太极宫,说什么都不让李世民住进去。

自隋朝起,太极宫就是皇帝的住所,是身份的象征。李渊从皇位上退下来之后,却不愿意从太极宫里搬出去。已经登基称帝的李世民,被迫继续住在太子的东宫里。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不合礼仪的事情,李世民也曾多次劝说,想让李渊主动搬出去。

可不管李世民说什么,李渊的态度都很坚决,见好心劝说没有效果,李世民开始动用各种手段,打算把李渊逼出太极宫。他以缩减宫中开支为理由,一口气裁撤了太极宫中的3000位太监和宫女。

一夜之间,太极宫没有了往日热闹的场景。李渊心中一清二楚,但他却丝毫不在意,对他而言,宫里只是少了一些下人,并不妨碍他奢靡的生活。毕竟,太极宫中的妃子们不曾减少过。结果,李渊这个太上皇又无所事事,短短几年的时间,李渊膝下又多了好几位儿子。


到头来,李世民非但没把李渊赶出去,自己还要给弟弟们封地和奖赏。见这条计策没用,李世民又换了一招。

这一次,他干脆把父子之情抛在了脑后,开始大肆打压跟随李渊的老臣和妃子。

第一个遭到打压的就是裴寂。在李渊还是太原太守的时候,裴寂就已经是他身边的心腹了。当初李渊起兵反隋,也是在裴寂的劝说下才下定决心的。后来裴寂更是以一己之力,劝说整个家族支持李渊,大唐建立之后,他也成了开国功臣。当然李世民决定拿裴寂开刀,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当初他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大哥李建成的人。

李世民先是削了裴寂的封地数量,随后毫不留情地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自行回乡养老。下到朝中老臣,上到亲族妃子,凡是和李渊关系密切的,李世民都在不遗余力地打压。起初李渊还有反抗之意,随着身边的亲信被清理得越来越多,李渊终于意识到,自己现在已经不是皇上了,他根本无力和儿子对抗,于是,他主动搬出了太极宫。

这件事情结束后,父子二人似乎又回到了往日的和睦,起码在外人面前,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情深,然而背后的勾心斗角,只有他们二人自己心里清楚。

后来,李靖带兵攻破了突厥的王庭,带回了大批的俘虏,包括突厥的可汗。李世民大喜过望,在宫中宴请群臣,也请来了自己的父亲。

在李家父子刚刚起兵时,为了防止突厥在后方骚扰,向突厥进献了不少金银珠宝,如今双方都地位调换,李世民也算是扬眉吐气了。看到儿子如此能干,李渊也不惜褒奖之词,面对父亲的褒奖,李世民先是谦虚了一番,随后又说道:“当年刘邦平定天下,宴请群臣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在旁边。”

刘邦的父亲虽然被封为了太上皇,可他只是个普通老父亲,没有出谋划策过,更没有打过江山,李世民拿他和李渊作比较,这分明是在贬低他对大唐毫无贡献。李渊虽然心中不悦,却也没办法说些什么。

公元635年,李渊病逝,享年70岁。因为儿子的功绩太过耀眼,李渊也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而唐朝,在李世民的管理下,唐朝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