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步骘用苏秦、张仪两位古人讥笑诸葛亮,结果被教训得哑口无言。可小说不同于正史,真实的步骘不仅是孙权心腹大将,官至丞相,还得以善终。
三国作为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时期很多历史故事都让人耳熟能详,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更是给三国添加了不少色彩,多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不过小说和正史有很大的差别,步骘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三国演义》里,步骘连一个跑龙套的角色都算不上。他唯一一次登场,是在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他开口说道:“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结果,诸葛亮回道:“张仪、苏秦不光是辩士,二人也是豪杰;苏秦佩挂六国相印,张仪两次为秦国宰相,都是匡扶国家的谋士,可不是那些畏强欺弱、怕刀怕枪的人所能比的。君等只听曹操虚发的假诈之词,就吓得想去投降,还好意思在这里笑话苏秦和张仪吗?”
此后一出,步骘就像是小丑一般,被说得哑口无言。然而,三国时期东吴的大臣步骘,并不是如此不堪,反而称得上是一位奇才。
步骘出生于临淮淮阴,生于乱世的他,为了躲避家乡的战乱,选择去江东安家。背井离乡的他,在江东只能靠种地卖瓜维持生活。可步骘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一心想要凭借自己过人的才华,在乱世之中出人头地。即便是当下没有机遇,他也从不懈怠,整日刻苦读书。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公元200年,步骘投靠到了孙权帐下,被任命为主记,只过了一年的时间,步骘便因病辞职,再一次在家中赋闲。 
期间步骘结识了江东的名士严峻和诸葛瑾,三人相见恨晚,互相把对方视为知己。此后三人结伴,游历江东,步骘的名声也逐渐在江东流传开,才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9年之后,步骘再次投到了孙权帐下,彼时的步骘已经是小有名气,在投靠孙权后,被当成了心腹大臣,短短一年时间里,步骘就升任成了鄱阳太守。
后来交州一带动荡不堪,杀机四伏,为了稳定交州的局势,孙权又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让他带着1000人去管制交州。当时交州有野心勃勃,想要起兵反吴的吴巨,还有盘踞交趾多年的士燮,这些都是东吴的潜在威胁。步骘上任之后,先是设计除掉了吴巨,交州地区有威胁的,只剩下了士燮。步骘双管齐下,武力威压加上怀柔之策,劝说士燮归降东吴。
一直以来让孙权头疼不已的交州问题,就这样被步骘彻底解决了。后来步骘在交州政绩出色,他当年去交州的时候,孙权只给了他1000人,通过几年的不断治理,收纳叛军,部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0000人。刘备出兵攻打东吴时,也是步骘带兵平定了荆南地区的叛乱,确保了东吴后方的稳定。
孙权公开称帝后,步骘被封为骠骑将军。当时东吴军中,有三位地位颇高,手中掌握着实权的人物,第一位就是大都督陆逊,第二位是大将军诸葛瑾,而第三位就是步骘,他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孙权的发小,东吴的老臣朱然。 
孙权晚年时疑心较重,更何况长子孙登逝世,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渐渐不和,这也让多位大臣因此获罪,甚至因此而死,比如支持太子的陆逊,就被孙权气死。这也让步骘更加被器重,246年,孙权命步骘为丞相。可以说,步骘是东吴中后期,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臣,他对东吴的贡献不言而喻。
然而,步骘为何能官至丞相,72时寿终正寝,得以善终?他的过人之处到底是什么?他为何在东吴有这么高的地位?
首先,是性格。史书评价他是“性宽弘得众,喜怒不形於声色,而外内肃然”。。当初为了能让卖瓜生意稳定,他和卫旌给豪族焦矫送了名帖和瓜果,结果对方不仅让他们等了很久,还让他们吃糠咽菜,卫旌难以下咽,而步骘却把饭菜全部吃光。而后,面对卫旌的愤怒,他反而平静地回答:“我们本来就有求于人,也比对方低人一等,有什么可耻辱的?”步骘能够折节降志,为达目的,屈己辱身。
其次,是他有过人的才能。收交州、钻广州、平群蛮、为国相、镇西陵,可谓步步都是精准走位。在交州的表现让朝野上下心服口服,兵不血刃地解决了难题。步骘不仅帮东吴拿下了整个交州,还把队伍发展壮大了。这样为君主分忧的大臣,孙群肯定愿意重用。
第三,是眼光长远,人脉广。步骘结识江东的名士严峻和诸葛瑾后,与他们一起游历,拜访各地名士、学者、豪强,一直在为自己积攒人脉,累积名望。无名时,真心对人,成名后,依然真心相交。人缘甚好的他,还善于发现人才,并向主公推荐。
第四,步骘和孙权的关系。孙权最宠爱的夫人步练师,与步骘是同族;孙权心腹诸葛瑾,与步骘是好友。这让本来就对孙权忠心的步骘更是如虎添翼,更受孙权的信任。
从“种瓜”开始的步骘,虽然没有殷实的家世,但却从名不经传走到了孙权心腹大臣的地位,后来在两宫之争时也没受什么波及,可见其厉害。不得不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