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在康熙灵前,当众侮辱康熙最宠爱的宜妃,在她死后故意停灵4年

 四季视野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孝庄太后停灵37年,康熙思来想去,还是不敢给祖母下葬。结果这件事让雍正解决了。可康熙的宠妃宜妃,雍正的这位庶母去世后,雍正却停灵4年。雍正不是不敢为其下葬,而是压根不乐意。

皇太极曾盛赞孝庄“赞助内政,既越有年”,这个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女人,在顺治命薄西山之时,挑中了孙子爱新觉罗·玄烨,大力培养。这对祖孙的感情之深厚,远非其它皇家祖孙可比。无法改变的是,再深厚的感情,也难逃死别。

1688年,孝庄病逝,享年75岁。失去祖母的康熙本就悲痛欲绝,祖母的遗愿,更是让他犯了难。

孝庄生前曾留下遗嘱: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希望能在顺治帝的孝陵附近找个地方安葬。按照祖制,不光是母子不能同穴,更何况,如果将祖母的陵墓放在顺治清附近,那祖母的陵寝规格就会比顺治低,这也是万万不可的。

既不能坏了规矩,又不能让祖母失望,康熙思来想去,在清东陵大红门的东侧修建了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的棺椁灵柩暂时停放其中。结果这一停灵,停了37年。雍正登基后,才在暂安奉殿原址上起了一座陵寝,称昭西陵,将孝庄正式葬入地宫。

或许泉下有知的康熙,对儿子的做法深感欣慰,可他肯定想不到,自己宠了一辈子的宜妃,会被雍正故意停灵4年。

但雍正和这位庶母,到底有何深仇大恨?

1997年首次开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时至今日依旧有着不俗的影响力,由康熙带队的五人小组演绎了一个由皇家、宫斗、旅游、传奇、悬疑、动作等多方面结合的话本剧,这不是一部单纯称颂明君的剧,它更多地透露出对世俗的深刻解读和儒家的济世情怀——有风月,有爱情,有官场,有现实,有黑暗,有礼法,有正义,有邪恶,这是一部常看常新的剧。

而剧中的五人组,康熙、宜妃、小桃红、三德子和法印,他们不仅分工明确,而且人物鲜活,并非是服务于主角的背景板,尤其是剧中的宜妃,作为康熙的宠妃,她不仅知书达理又有勇有谋,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后宫娘娘截然不同。

可是,历史总是残酷的,尽管宜妃娘娘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深受宠爱,可历史上的宜妃郭络罗氏却晚景凄凉,尽管身为康熙帝的宠妃,又位列四妃之位,可她却因为得罪了雍正而不得善终,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包衣出身进宫为婢,位居四妃之列

宜妃郭络罗氏出身并不高贵,乃镶黄旗包衣出身,而且她和德妃不同,德妃家族是被贬为包衣,宜妃家族则是世代包衣,因为出身卑微,宜妃郭络罗氏并非是秀女出身,而是作为宫女进宫的。

康熙十六年,郭络罗氏以包衣身份入宫,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可是郭络罗氏姿色过人,很快便被内务府选召,作为官女子侍奉康熙,这一次临幸,郭络罗氏便凭借容貌与举止博得了康熙帝的欢心。

后宫的妃子也是分等级的,在康熙时期最高的自然是皇后,依次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然而,康熙十六年八月,康熙继位后首次大封六宫,仅进宫半年,尚且无儿无女的郭络罗氏被康熙册封为宜嫔,而在她之前,有不少入宫伺候康熙的庶妃都没有得到封号,就连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此事也只是一名小小的官女子。在康熙的后宫中,没有生育皇子就得到嫔位还有了封号,这是十分罕见的事情,足可见康熙对郭络罗氏的喜爱。

郭络罗氏还有一个姐姐,这个姐姐同样姿色秀丽,但是年纪轻轻就守寡了,为了给姐姐的后半生谋一条出路,也为了家族的荣光,郭络罗氏将姐姐引荐给康熙。要知道,宜妃的姐姐当时不仅是寡妇,也已经25岁了(高龄入宫),很快,康熙便将姐姐也纳入后宫封为郭贵人,此后郭络罗氏姐妹共侍一夫,都成了康熙的妃嫔。很难说康熙帝没有一分爱屋及乌的意思在其中。

康熙十八年,宜嫔郭络罗氏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康熙的皇五子胤祺,生下皇五子后,宜嫔的地位水涨船高,《永宪录》记载,“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顾最深”,康熙二十年,宜嫔晋妃位,在康熙最受宠的四宫妃“惠宜德荣”中居于次位,仅次于惠妃那拉氏,居于西六宫之一的翊坤宫。

而自从康熙的三任皇后和摄事的温僖贵妃先后去世后,康熙越发觉得自己“克妻”,从此再不立后,就连皇贵妃都不册封,因此,自她们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康熙后宫都以惠宜德荣四妃的地位最高,而这其中,宜妃受恩颇深,又先后生育了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

虽然单从生育皇嗣数量上,宜妃并不算拔得头筹,但是德妃和容妃都生育六子,却排在她之后,这便很能看出宜妃的地位了,而且,《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总是着墨刻画宜妃与康熙帝的鹣鲽情深,而这些并不是凭空杜撰。

所以说,康熙对宜妃的宠爱,并非体现在生育上。

人老珠黄仍旧受宠,地位无人能及

宜妃被晋封为妃后便居住在翊坤宫中,成为一宫主位,而康熙每次外出巡游,倘若没有宜妃伴驾,他必定会每到一地便为宜妃写一份报平安的信笺,这个习惯保持了许多年,同时还会为宜妃捎一些当地的特产,虽然这个待遇并非宜妃独有,但是能让康熙帝在65位有名有姓的妃嫔中对宜妃如此牵挂,也能看出宜妃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

此外,康熙每次巡视盛京沈阳时都会下榻在宜妃母家,宜妃的父亲三官保只是内务府佐领,官职并不高,相当于皇家的私人管家,但康熙却每次都选择下榻在三官保家,足可见对宜妃的宠爱。

而三官保也因为女儿的得宠而享受到了国丈级别的待遇,三官保本是盛京将军麾下佐领,却俨然和盛京将军同车同坐,对盛京府尹毫不尊重,在这身份等级森严的清朝是十分逾矩的行为,可由于宜妃的缘故,盛京大小官员都对三官保毕恭毕敬,称他为“三爷”,就连曾经与三官保共事,后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尹泰都愤然感慨道:三官保带坏了官场风气!

三官保一个包衣出身的四品官,却能如此嚣张跋扈,和康熙对他女儿宜妃的恩宠是分不开的。

而康熙对宜妃的宠爱,并非是寻常君主对妃子年轻胴体的痴迷,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宜妃的尊重和疼惜。

康熙五十年,此时的宜妃已经年逾六十,人老珠黄,又突发恶疾一病不起,因为病重又引发了幻听,宜妃总是能听到京城里有敲锣打鼓的声音,扰得她夜不能寐。

康熙得知情况后十分关心宜妃的病情,特意为宜妃下了一道懿旨,称宜妃娘娘有疾,身体抱恙,为了让娘娘能够安心养病,京城百姓在半个月内不允许吹奏、打击乐器。

就因为宜妃幻听便下如此限制百姓的圣旨,如此昏聩的旨意居然出自圣明的康熙帝之手,属实令人瞠目。

可这道圣旨并没有解决宜妃幻听的毛病,她还是因为乐器的声音辗转难眠,康熙便下令在全城搜捕违抗圣旨者,弥勒院的和尚们特也因此被发现在夜间敲击木鱼,医术高明的住持为了免于刑罚而给宜妃诊治,并且顺利治好了住持的毛病。

宜妃十分感激这位住持,便用积攒多年的香粉钱修缮了寺庙,康熙得知此事后又以宜妃的名义捐钱扩建,并亲自为这间寺庙提名为香岩寺,还留下了“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御碑,民间为了感念宜妃娘娘出资重建寺庙,再塑金身的功德,称其为报恩寺,这便是如今的海淀永丰屯古刹香岩寺。

之后康熙为了弘扬佛法,特命香岩寺每年可以在康熙生辰、佛祖诞辰和宜妃生日这三个日子开设道场,要知道,一般只有皇后才有资格让民间为其庆贺寿辰,虽然康熙此时没有皇后,但是在后宫地位最高的是故去皇后的妹妹,贵妃佟佳氏,康熙直接越过了摄六宫事的佟佳氏而准许民间为宜妃庆贺,足以说明宜妃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无人能及,也因此,宜妃成为几乎毋庸置疑的康熙最宠爱的妃子。

尽管宜妃在康熙生前风光无限盛宠一时,可这份恩宠既是蜜糖也是毒药,没有了康熙的庇佑傍身,晚年的宜妃晚景凄惨,丧夫丧子,悲凉至极。

新帝登基百般刁难,死后不被下葬

1722年,康熙帝去世,四皇子胤禛继位,史称雍正帝,雍正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为自己的父亲康熙举办丧礼,设立灵堂,举国哀悼。

据《清史稿》记载,“宜妃,郭络罗氏。当圣祖崩时,妃方病,以四人舁软榻诣丧所,出太后前,世宗见之,又傲,世宗为诘责宫监。”

此时的宜妃恰巧抱病在身,行动不便,为了能去祭拜康熙,宜妃坐上四人抬的软轿,按说宜妃身体抱恙,即便是坐了软轿也无伤大雅,可偏偏宜妃的轿子居然走到了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的前面。

虽然康熙在世时德妃的地位没有宜妃高,但是现在乌雅氏已经是皇太后,地位远超宜妃,而宜妃居然如此僭越,这让雍正大为光火,当众呵斥了抬轿的太监,又斥责宜妃的掌事太监不懂规矩,借此来羞辱宜妃。

《国朝宫史》记载,“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自传之后,若仍前不改,定按国法治尔等之罪。”

这还不算,在祭祀结束后不久,公开指责宜妃的行为,主要“罪名”有两条:第一,宜妃不尊重皇太后,不仅没有向皇太后行大礼,反而是坐软塌出现在皇太后面前;第二,不尊重新皇帝。于是,雍正便将宜妃身边的太监全部问责,作为先皇妃被如此羞辱,宜妃断难容忍,于是她搬离了皇宫,住到了大儿子胤祺的府上。

随后三年时间里,宜妃再未进宫向雍正与太后请安,并且还联合已经出宫的、对雍正继位颇为不满的惠妃、容妃等集体入宫请安,在雍正看来,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可他拿宜妃毫无办法。

雍正四年,坐稳帝位的雍正开始清算朝堂,第一件事便是将他的死对头,宜妃次子胤禟下狱,他被褫夺爵位,改名“塞思黑”(满语讨厌的人)。

雍正对胤禟如此,并非全然是宜妃的缘故,还因为在“九子夺嫡”时胤禟是雍正最有力的帝位竞争者八皇子胤禩的头号粉丝,他不仅对雍正无礼,还多次当众质疑雍正帝位的合法性,是以,雍正不遗余力地打压九阿哥胤禟,就这样,宜妃次子胤禟被圈禁而死。

痛失爱子的宜妃对雍正恨意根深,从此再不进紫禁城一步。

雍正十年,一直赡养宜妃的长子胤祺也因病去世,而此时,年老的宜妃已经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孩子,无人能为她养老送终了。按照清例,没有子嗣赡养的前朝后妃可以回到皇宫,由当朝皇帝代为奉养,可宜妃对雍正早已恨之入骨,她并没有投靠雍正,而是选择留在恒亲王府,跟着孙子继续生活。

一年后,两次痛失爱子的宜妃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在恒亲王府离世,享年74年。她死后,雍正又一次羞辱了宜妃,他故意将宜妃棺椁停放于康熙的景陵附近,久不下葬,直到乾隆即位后,宜妃才得以入土为安。但不管是雍正帝还是日后的乾隆帝,在尊封或追封先朝妃嫔时,都将宜妃和她的妹妹贵人郭络罗氏排除在外。

写在最后

雍正看不上宜妃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在九龙夺嫡中,宜妃的儿子胤禟与他成为了政敌,被雍正深为忌恨。尽管宜妃“眷顾最深”,却晚景悲凉,她的三个儿子命都不好,皇十一子胤禌12岁就夭亡了,另外两个儿子一个被雍正记恨,另一个也走在她的前头,这让她受了不少打击,这才郁郁而终。

从宜妃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封建王朝妻妾之悲,她们为了皇权、为了家族、为了利益不断争斗,最终却也只是浮萍一抹,只能依附于父亲、丈夫和儿子,当她们站到权利与荣宠的高峰时,虽风光无限,万丈荣光,却再无路可退,逃无可逃。

而以“是否得宠”作为衡量后宫女人价值的标杆,将她们的才华、德行全都深深湮没在那一张张象征荣宠的绿头牌下,则是封建时代后宫女性的悲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