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皇帝赵匡胤带人外出巡视,回宫的时候,身边多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对方进宫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皇帝讨饭吃,只见他双手齐用,狼吞虎咽,太监和臣子都看呆了,赵匡胤却一边拍手一边大笑:“吃得好,吃得妙!” 
这个小伙子叫张齐贤,虽然赵匡胤嘴里夸着好,实际上却不任用他。只不过这个举动的背后,不是因为把张齐贤当做笑话,而是他想把这个能人,留给赵光义,希望对方能辅佐赵光义。
果不其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张齐贤后来得到了赵光义的重用。作为一位文官,公元986年,张齐贤力挽狂澜,稳住了动荡的局势。
这一年,宋朝出兵攻打辽国,不曾想大败而归,大将杨业被俘,宁死不屈,最终绝食身亡。在这关键时刻,是张齐贤主动站出来,申请镇守代州,屡次击退了来犯的辽军,这才保住了宋朝的江山。
张齐贤,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并不是名门望族之后的他,是如何被赵家兄弟重用的呢?
张齐贤年幼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和家人一起迁到了洛阳,他从小聪慧,但是和同龄人不一样的是,张齐贤的饭量特别大。原本家里就不富裕,除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张齐贤很少能放开肚子,吃一顿饱饭。不过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是张齐贤心中的远大志向,一直都没有改变。
他的目标就是要入朝为官,而且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不过张齐贤虽然有才华,但是他出身卑微,朝中又无人举荐,即便是想要步入仕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他胆大心细,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既然朝中无人,倒不如直接去面见皇帝,毛遂自荐。巧的是,偏偏当时赵匡胤正准备带着人去洛阳巡视。
就在赵匡胤的队伍走在街头,街道两边的百姓纷纷围观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影,从人群中窜了出来,挡在了队伍前,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张齐贤。 
面对大张旗鼓的队伍,张齐贤没有惧怕,他跪在地上,向队伍最前方的官员,阐明了自己的来意,随后官员又把情况汇报给了赵匡胤。
作为打江山的皇帝,赵匡胤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一听张齐贤是来建言献策的,立马让官员把他也一起带上。一直等到回到宫中之后,赵匡胤才接见了张齐贤。
常人面见皇帝,都是小心谨慎,可可是张齐贤站在赵匡胤跟前时,左顾右盼,眼睛一直在盯着桌子上的点心和水果,肚子也一直在响。
赵匡胤见状,便让身边的太监安排午膳,让他和侍卫们一起用餐。等到太监把牛肉端上来的时候,张齐贤二话不说,把盘子拉到自己跟前,自顾自地吃起来,不一会儿一大盘熟牛肉,就都进了张齐贤的肚子里。
赵匡胤见状,赶忙让太监告诉御膳房,再多切几盘,可即便是一盘接着一盘上,也赶不上张齐贤吃东西的速度。
这边正用双手吃着,张齐贤的嘴也没停下来,对赵匡胤说道:“皇上,您想问什么就问吧,我吃着东西,也不耽误回答您。”
如此不拘小节,也惹得赵匡胤笑出了声。
接下来赵匡胤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张齐贤都一一给出了回答,赵匡胤听完连连点头,说道:“真不愧是一位奇才啊!” 
等到张齐贤吃饱喝足之后,赵匡胤赐给了他一些金银,还给他带了不少熟牛肉,虽然张齐贤是个难得一见的奇才,但是赵匡胤认为,他仍需要磨炼一番,才能入朝为官。
等张齐贤走后,赵匡胤叫来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对他说:“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进可使帗汝为相也。”意思是我就找到他这么一个贤才,如今我不会授予张齐贤任何职务,日后就由他来做你的宰相吧。
事实证明兄弟二人的眼光是一致的。赵光义登基后,张齐贤也得以入朝为官。他文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武能带领军队与敌军交战。
土墱寨之战,让他名声大噪。
当时,辽兵遍山,在大军刚刚遭遇惨败的情况下,他公开违抗皇帝的诏命,擅自出兵。先是派出两百人,趁夜出城,造成是潘美率军前来支援的假象,辽军信以为真,仓惶北撤时,他又亲率一千八百名厢军突然从两侧杀出。
结果这一战,张齐贤大获全胜,生擒辽国北院大王的儿子,阵斩两千余人,俘虏五百余人,缴获马匹、车帐、牛羊、器甲无数。
他任边将,先破辽军,后击西夏,每次都是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扭转整个战局,让宋朝转危为安。
他被拜为宰相后,在位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
晚年的张齐贤,并没有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反而选择急流勇退,多次申请退休,获准后,回归洛阳,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诗意生活,72岁时,无疾而终,也算是得以善终。
从平民到宰相,没有背景的张齐贤,能脱颖而出,他靠的不光是自己的才能,还有他敢于为自己创作条件的胆量,如果他没有抓住机会,向赵匡胤推荐自己,或许他依然碌碌无为。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也,命也,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