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有两个男人闲聊:“有个尼姑状告和尚非礼,咱们去瞧瞧热闹!”当他们往县衙走时,他们身旁正微服出巡的朱棣,也跟了过去。到了衙门,朱棣闻了一下尼姑,冷笑道:“把她处死吧!”
在《中华野史》中,记录过一则朱棣便装出行审案的小故事,读后也是令人眼前一亮。 
话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明成祖朱棣带着几个侍卫乔装打扮了一番,驾车出宫,微服私巡。
朱棣此番出宫打的名号是游历各处,并借着这一闲暇时间探访一下民间是否有冤情。所以,他们一行数人慢慢悠悠地从京城驾车去到了周边的县城,在客栈吃了饭,订好住宿的房间后,朱棣便拿着扇子,带着几名侍卫一同去了街上溜达。
由于当时民风质朴和乐,所以街市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与摊贩都相处得十分融洽,一片安详之景,让朱棣心情舒畅。
谁知道,突然远处传来闹轰轰的声音,还有路人的话语杂声。
朱棣见状便带着侍卫往前走去。
“我听说有个尼姑把和尚给告到衙门了,说他非礼自己”,一个瘦高的男人说道,“这可真是新鲜事,看来这和尚也没'色即是空’啊!”另外一个皮肤黝黑的男人接话道。
“不如咱们也去衙门凑凑热闹吧!”瘦高男人说罢,两人就往衙门方向走去。
这时,朱棣听后,便冲着侍卫使了个眼色,一行人,也随着两个男人往衙门走去。
到了衙门后,朱棣让侍卫对着府尹亮出了皇家的金牌。
府尹一看金牌,当即便认出了朱棣的真实身份,于是战战兢兢扶好头顶的乌纱帽,将皇帝迎到了审案的圈椅之上。此时,下跪的和尚见到这一幕,便更加恭敬谨慎起来。
反观告状的尼姑,她先是妖媚地向着朱棣所在的位置看了几眼,随后便膝行上前,哭得梨花带雨。一边哭,还一边喊:“请大人为贫尼主持公道,好还贫尼一个清白!”说完,她便谄媚地磕了头。
直起身子的尼姑,还没等朱棣问话,便再次用手指向跪在一旁的小和尚说道:“就是这个起了色心的和尚,要非礼贫尼,好在贫尼及时躲过一劫,否则出家人丢失了清白,岂不叫我如堕阿鼻地狱!”
朱棣一听,便冲着小和尚厉声询问:“可有此事?”
小和尚淡定地回答道:“没有此事,出家人不打诳语。不过,如果此次受罚,能换她改邪归正,贫僧愿意。” 
小和尚话落,围观的百姓便纷纷絮叨出了声音:这和尚什么意思?难道这背后还有隐情?这和尚是不是“倒打一耙”啊……
朱棣听后,心里也是不解,这小和尚面不改色,看着也不像说谎之人,也认为这个事情并不像尼姑所说的那样简单。
于是,朱棣对着小和尚再次开金口:“本案不难断,只要你能交出证人或证据我便赦免你。”
小和尚双手合十道了一声“阿弥陀佛”后,说道:“大人要的人证、物证,贫僧皆没有。”
朱棣略微生气,心想:那你这是何意?
但朱棣思考再三,还是没发脾气,只是想了想,就起身来到尼姑的身旁,想仔细看看她的表情。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让朱棣暗喜,因为他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那一瞬间,朱棣闻到了一股非常刺鼻且难闻的劣质香气。一个尼姑,都远离红尘了,身上有香味那也应该是檀香,而不是这样脂粉味。
于是,朱棣赶忙命人搜查尼姑庵。果不其然,搜查后,侍卫发现这个尼姑所在的尼姑庵中,有个密道,密道中还有她关着的3名男子,后来,更是发现里面还有被她害死的28位男子。
其实,尼姑庵是个幌子,它本来是个黑店,女子假装尼姑,又假装让男人来者不拒,让男人放下戒心的同时,再用药迷倒他们,劫财劫色。小和尚因为丢了钱,才想向她讨个水喝,好在因为他警惕性高,才躲过一劫。谁料,他想逃跑时,就被尼姑倒打一耙。

后来,尼姑被依法处置,择日斩首。由此可见,害人者必会落得人恒害之的下场。
提起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人们或许想到的是司马迁编写的著作《史记》,又或者是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然而,俗话说:“正史无真言,野史流传广”。
一般而言,“正史”都是后朝写前朝,“野史”则是介绍风流而不为人知的事的,由民间文人搜集历史资料。
“野史”之名,虽然含有贬义,在正统史家眼中,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家言”,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现代史家却认为,“正史”与“野史”互相参证、互相发现,这也有助于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