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吴良辅仗着顺治宠信他,来到了康熙生母佟妃的寝宫。本来不想答应的佟妃,一想到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董鄂妃,便投入了对方的怀抱。然而,这一切,被幼小的玄烨发现了。
《少年天子》中,佟妃失去了中宫之位,生下三阿哥玄烨后,便无心争宠。然而,宫中多寂寞,她也想为儿子争一争,便委身于顺治身旁的红人太监吴良辅。虽然在历史中,这段故事是假的,可吴良辅确实是顺治的心腹,但他也确实没能善终。 
新皇帝继位后,马蹄不停就要去掉前朝大红人的事情屡见不鲜。要说速度之快的,一个是嘉庆帝,乾隆死后不到15天,直接将和珅处死,另一个则是嘉庆帝的曾祖父康熙,康熙继位后的第二个月,就下令处死了太监吴良辅。
古语云:“宦官专权,必会祸乱朝纲”,所以从古至今各个朝代的皇帝,对于宦官的管制十分严苛,其目的就是为了防备宦官干涉朝政形成祸根,致使天下大乱出现祸国殃民的现象。
不过历朝历代的皇帝,即便提早防患于未然,但是宦官弄权的事情,仍然多到数不胜数。
顺治年间,一个深得皇帝喜爱的奴才被提拔为了总管太监,这个人就是后来干预朝政,并且勾结官员的吴良辅。
由于吴良辅深受顺治的隆宠,在顺治的过分信任下,逐渐迷失了自己,他开始专权。而且在他做总管太监没多久的时候,便竭尽全力劝说皇帝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
原因就是他希望皇帝将内务府改为内廷机构,以便于为皇帝和皇亲贵族提供更全面的宫廷服务。吴良辅向顺治提出的这个提议,其实效仿的是明朝宫廷内部所设立的二十四衙门。
而且主要的原因,便是十三衙门由太监全权掌管,所以,曾经掌管内务府的八旗皇家子弟,从此以后就不能再将手伸到宫廷内部。
吴良辅说了这个提议没多久,顺治便采纳了他的意见,他之所以会同意,主要是因为在他还没有掌权之前,清朝的政权皆掌握在多尔衮这个摄政王手中。
所以,顺治初登皇位时,他的身边除了孝庄皇后这位生身母亲以外,就只有内监吴良辅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
1650年,多尔衮因病逝世,顺治才开始独掌朝纲,并将大权握到了自己手中。
拿回权利后,他就将吴良辅这个贴身太监提拔为内监总管,随后,几乎只要多尔衮当摄政王期间定的规矩,顺治就都推翻,并像其他皇上一样,给朝廷大换血,都变成自己人。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十三衙门顺利设置成功,而吴良辅则开始专权把持朝政。
俗话说得好,莫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多久,吴良辅勾结地方官吏的事情,便被其他官员得知了。而且得知此事的人,全是他曾经公开得罪过的八旗皇家子弟。
原来,吴良辅曾经为了帮助地方官吏及时得知皇帝的内心动向,时常“倒卖顺治圣意”,因此,奉承讨好他的官员比比皆是。
虽然上书状告的人不少,但这些折子全被顺治搁置到了一旁,说白了,就是想“睁一眼闭一眼”。
然而,八旗皇家子弟可不乐意。于是,皇室宗亲联手状告吴良辅。奏折中,还有一件罪行,是吴良辅在皇帝立铁牌禁止内监干政期间,私自收受官员陈之遴孝敬他的钱,并答应对方助其重返官场。
如果说一开始官员上书弹劾吴良辅,皇帝处处包庇,八旗子弟也不好说什么,但内监总管公然买卖官位,试图插手政务的行为,却实属重罪。
所以,当时朝廷上下皆认定吴良辅难逃死罪,可谁都没曾想到,顺治压根就不按常理出牌,把牵涉到这桩案子里面的官员,判了重刑。但罪魁祸首吴良辅,则被他“重拿轻放”,得到个口头告诫。
顺治面前的大红人,自然就是旁人的眼中钉。所以,大家都盯着他,只要有个风吹草动,必将其除之而后快。
按理说这位内监总管经此一事,应该学会夹着尾巴做人才对,可人一旦碰上了欲望这件事,很难收手。他不甘心自己的上位之路,止步于此,所以他继续挑战皇家权威,后来还代替顺治出家做了和尚。
结果,他的好日子也终于到头了。 
1661年,顺治逝世。而康熙继位后,2个月后,吴良辅便死在了康熙下达的旨意中。
这位内监总管身死后,关于他被怒斩头颅的事情是众说纷纭,由于当时康熙只有8岁,因此,杀死吴良辅的人,很有可能是孝庄太后。
当时,吴良辅的罪名是“变祖宗久定之典章”,史书记载,吴良辅罪恶滔天,广招党类、恣肆贪婪、要挟专擅、扰乱法纪……所以,必须将他杀了才能平息朝廷的怒火。更何况,只有吴良辅身死,才能为废除十三衙门,找到名正言顺的理由。
除此之外,吴良辅还有一个非死不可的理由,那就是吴良辅替顺治出家了5天后,顺治病逝。说巧不巧,在吴良辅剃度时,顺治亲临现场观看,所以,众人都说顺治是因此才染上了天花,不治身亡。所以,皇家肯定要将全部责任算在吴良辅的头上。
于公于私,吴良辅必须死。往大了说,十三衙门必须废,往小了说,顺治间接因吴良辅而死,所以,处死吴良辅,是当时的最优解。
不论如何,康熙下旨杀吴良辅这件事,与他的生母佟佳氏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可以说,吴良辅落得身死的下场,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