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死后,李莲英把7大盒子金银珠宝,献给隆裕太后:奴才想退休

 四季视野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1966年,北京六一学校的几位老师,接到了一个命令,要去挖掘一个清朝大人物的墓。这个人,便是李莲英。

只是平时拿笔杆子的老师们,又不是专业的摸金校尉,除了心里上有很大压力外,体力也并没有那么好。

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开墓门进了墓室,一座奢华的棺木出现在他们眼前。随着清理的推进,本就阴凉的墓室,更是显得阴森了几分,不少工作人员都出了冷汗。

只因为李莲英的棺木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头骨,没有任何躯干。

这个在清末显赫一时,受慈禧看重,被光绪爱戴的大太监,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他的死是不是意外?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李莲英的入宫之路

“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男人才会进宫当太监?”

这是不少现代人很疑惑的问题。

这个答案也很简单,要么,是活不下去的人,想混口饭吃,要么,是想出人头地却又无门路的人。

紫禁城里的太监再不济,也是吃的皇粮,虽然代价大,可是门槛低。不像读书人考科举,三年也就不到一百个人,内卷的要死。

去当太监的人,有的是娶妻生子后,不用为传宗接代烦恼,有的是家里兄弟众多,不差自己一个,还不如去宫里混个前程,也能帮助宗族。

李莲英,就是后者。

李莲英原名叫李进喜,1848年出生于河北。家里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因为父亲的缘故,全家搬到了北京。京城居大不易,李家日子过得恓惶无比。

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李莲英先是被送到郑亲王府里当太监。因为乖巧机灵,13岁的时候又被郑亲王送到了皇宫里。

刚入宫的李莲英,在奏事处和景仁宫干了三年,才被调到了长春宫慈禧那里。

这个时候的李莲英还叫李进喜,是个16岁的少年。

当时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是安德海,可这位摆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宫里唯唯诺诺,去到外面就张狂无比,最终被山东巡抚给砍了脑袋。

有了安德海的前车之鉴,李莲英做事愈发慎重。他千方百计研究慈禧的爱好和性格,事事讨她欢心,慢慢地,李莲英成了慈禧离不开的人。

终于在进宫14年后,被慈禧改名为李莲英,成为所有太监的头领。

在这个过程里,李莲英的做事风格,就是对主人恭敬,对下属宽厚,而且一天都不敢松懈。这一点在他的墓志铭上就有体现:“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对上面恭敬,自然会被看重。

对下面宽厚,遭到的暗算就少。

这就是李莲英的处世之道。

慈禧的“老伴”,光绪的师傅

由于谨慎的做事风格,在后面的几十年里,李莲英在慈禧心里的地位一直无人可替代。46岁的时候,被慈禧赏赐戴上了二品顶戴花翎。要知道早在雍正时期,就规定太监的品级,以四品为限。

李莲英,算得上是清朝太监中,独一份的二品了。

慈禧固然权力欲强,说一不二,但终究是个女人。多年来遭受的明枪暗箭,也难免让她心生疲惫。到了晚年,更像是个孤独的老人。

皇帝时刻想着夺权,官员阳奉阴违,列强虎视眈眈,民间怨声载道。这样的环境里,能让慈禧找到片刻放松且能够信任的人,就只有李莲英。

每天起居吃饭的时候,慈禧和李莲英都会相互派太监,又或者亲自问候,可谓是晨昏定省。慈禧无聊的时候,还会亲自上门找李莲英:“莲英啊,咱们去遛弯。”

西苑和颐和园里,到处都有两人散步的身影。

光绪和慈禧的关系很紧张,年轻的皇帝徒有虚名。除了一个身份,他调动不了军队,朝中的大臣也多是慈禧的人。久居深宫,连人身安全都操于别人之手。

但是,作为慈禧的心腹,李莲英对光绪倒也照顾有加。

不仅从小就多有看护,在慈禧仓皇出逃到保定时,也对光绪照顾有加。因为物资有限,所有人都在伺候慈禧。而光绪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睡觉的铺盖都不齐。

寒冷的冬天没法睡觉,光绪只能在油灯前枯坐。李莲英见到这一幕,抱着光绪的大腿哭道:“奴才罪该万死。”随后,他就把自己的被褥抱过来给光绪用。

“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回到北京后,光绪如是对别人说道。

谙达,就是师傅的意思,可见李莲英的地位。

只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主人给了你地位,有些责任也得你来扛。

官员眼里的李莲英

文官讨厌太监,是由来已久的。纵观煌煌史书,宦官乱政的事情数不胜数。一旦哪个太监大权独揽,脱颖而出,就会引起文官群体的警惕。

可皇帝扶植宦官上位,就是为了对抗文官,这是个死结。

光绪二十年,李鸿章斥巨资,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消息一出,全国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李鸿章的同时,还把李莲英给捎带上了。

说到底,慈禧直接骂不了,就拿李莲英开刀,说他左右了朝廷决策。

这个事涉及的东西挺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地方官员不满慈禧大权独揽限制皇帝。就像趁着战败的事情,让李鸿章这些唯慈禧马首是瞻的大臣走人。

这慈禧怎么会同意,当即用皇帝的名义说,天下大事都是听皇太后的。对叫得最凶的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直接来了个革职充军。

如此一来,更是议论汹汹。朝臣们还是不敢直接骂慈禧,火力都集中到了李莲英身上还好李莲英的确没做什么左右决策的事,骂他的人拿不出证据,只能不了了之。

看到这里,好像这李大太监,倒像是个好人,受气的小媳妇。

但李莲英也并不是什么纯良之人。他恭敬是真,不乱搞事情也是真,但他的贪财,也不是假的。

李莲英的私心

有句谚语叫做“千里做官只为财”,更别说当太监还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所以,李莲英多年苦心造诣,终于成了大人物,他又怎么可能那么老实呢?

地方上的豪门大族,想要给家里人谋官位的,大部分都走过李莲英的门路。敲门砖自然就是钱财,这种事,慈禧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影响不大的都会答应。

慈禧出逃的时候,所需费用都要地方承担。具体数额就是太监们来定的,你想少交点就得找关系。小太监还好办,几两银子就打发了。但李莲英这种级别的就不好办了,没有个上百两是绝对搞不定的。

这只是李莲英赚钱的一种方式罢了,但凡涉及到宫中用度的东西,他都能插得上手。每次也不多,上百两银子。但这么搞几十年,就是个很恐怖的数字了。

这种逍遥的日子,李莲英一直过到1898年。

那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民间维新人士,再也无法忍受慈禧的大权独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旨在改革体制,让光绪掌权。

戊戌变法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慈禧软禁了光绪,杀了变法人士,变法以失败告终。

但在这期间,李莲英的态度很微妙。

一直是慈禧心腹的他,竟然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慈禧,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

这让慈禧很不爽,开始疏远他。

李莲英身旁的人也察觉出了此事,也曾试探过李莲英的看法,但李莲英总是沉默以对。

每当他望着西苑的落叶时,总会想着:“没关系,咱们都活不了太久了。”

慈禧死后的李莲英

1908年,慈禧在西苑仪鸾殿去世。李莲英全权负责处理后事,亲自守孝了一百天。此时宫中掌权的人,已经是隆裕太后。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莲英想安然退休,还需要她点头才行。

为此,李莲英把几十年来,慈禧赏给他的金银珠宝,整整七个大盒子,都献给了隆裕太后,还声情并茂地说道:“这都是皇家的东西,不能流落民间。奴才小心保存了几十年,现今年迈不堪驱使。乞求太后让我回归故里。这些物事,奉还给主子。”

中心思想就是,我把钱献给你,就让我善终吧。

隆裕太后是个传统的女人,看到李莲英的样子很感动,于是拒绝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李莲英再次跪求:“我前后伺候太后五十二年,蒙太后的恩典,这辈子都报答不了。我离开皇宫以后,要给老太后守孝三年,稍尽奴才一点孝心。”

这次说完,李莲英没等隆裕太后同样,就悄悄离开了皇宫,从此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

然而,李莲英给隆裕太后的钱财,只是冰山一角。

他在河北老家,有三十六顷土地,浮财无数。还有银号和进店的存款,以别人名义开的店铺。藏在宫里的银子,也有三百多万两。

在北京海淀,李莲英还有三处豪宅。一个在军机处,一个在碓房居,还有一个在彩和坊。有自己居住的,也有让家人居住的。

早在戊戌变法之前,李莲英就开始着手分配财产。所有的田地分成五份,由兄弟们分掉。钱财分成七份,兄弟和两个妹妹都有。首饰珠宝这些都给了侄子们,每个人有七盒。还提醒他们:“财大祸也大。”

李莲英对家人,可谓是面面俱到,用心良苦了。

离开皇宫后,李莲英又活了三年才去世。此时的他,好似荣宠不减。隆裕太后派人送来了一千两的治丧银,达官贵人和宫中旧识,也纷纷前来吊唁。

此时的大清,已是日薄西山。

李莲英的子侄不想太过招摇,招惹是非,本想一切从简。可是又怕当地的穷人眼热,骚扰李莲英的亡灵,就采取了“大破孝”的老例子。

所谓“大破孝”,就是人死之后,为了和街坊们结善缘。无论认不认识,只要你进灵棚磕个头,就会给你发孝服和饭食。

饭食是三个馒头和一份粉条肉,以当时的生活条件来说,可以想象会有多少人来吃。这种方式,不是有巨大的人力财力,是办不了的。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李莲英的丧事倒也没有多生波折,很快就收尾了。

停棺结束后,李莲英被埋在海淀镇西南十几里的恩济庄太监公墓。这个公墓是雍正时期建造的,专门用来给太监们用的,埋葬人数高达2700多人。

直到1966年,李莲英的墓被打开,发现只有头没有尸身,人们才对他的死因猜测起来。

李莲英的死因

李莲英的死因众说纷纭,大概有以下五种。

死于革命党人之手,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却有些站不住脚。李莲英生平谨慎,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政见。而且退休之后更是无权无势,对革命党构不成阻碍。

死于小德张之手,李莲英是老太后慈禧的红人,小德张是隆裕太后的红人。新人上位拿老人立威,倒也说得通。只是李莲英是退休状态,又不是在宫里,不具备对小德张的威胁,所以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

死于讨债之路,这个说法更加不可信。到了那个年龄的李莲英,早已看淡了钱财,怎么可能还为了要钱,亲自上阵呢?

死于袁世凯之手,说是袁世凯让手下江朝宗约李莲英吃饭,在他回家的路上下了杀手,原因是袁世凯想称帝。这就更加不值得一驳了,袁世凯是完全没必要忌惮一个退休的太监。

死于烟后痢疾,李莲英过继的孙女,说他常年吸大烟,最后得了痢疾而死。这个说法相对比较靠谱一些。

不过,不管他是何种死因,人们纠结的点,是李莲英的棺木中为何只有头没有尸身。

其实这跟死因不冲突,或许最可能的真相,是李莲英为了防止被盗墓,让家人把自己大张旗鼓地埋在太监陵园。而真正的尸身,却在别的地方。

不过这终究只是猜测罢了,历史上的未解不迷众多,不差这一个。只因为李莲英是慈禧身旁的大红人,又是离现代人较进的一个大太监,人们才更愿意多一些关注罢了。

其实,历史如同巨大的车轮,狂碾而过,任你如何显赫一世,都逃不过烟消云散的命运。

李莲英,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丝波澜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